NASA實驗模擬隕石撞地球 以飛行器撞小行星 改變軌道免直撞地球
【有線新聞】人類首次為應對隕石威脅「綵排」,飛行器順利撞中小行星,但實際成效如何?科學家如何得知小行星軌道有否改變?
在科幻電影裡面,如果人類面臨「隕石撞地球」,通常也是用核彈對抗,但回到現實,核彈未必是明智選擇,一來所有碎片也會有核污染,二來將單一目標碎片化,動向只會更難預測。
實際上人類未必需要破壞小行星,只要好像打桌球一樣用撞擊改變它的軌道就夠。為了驗證這個理論,美國太空總署選了一對「雙小行星」,撞中較小的一顆之後,較大一顆的引力仍會牽引著,所以不會有撞到飛向地球的風險。
目標仍會繼續圍著較大的小行星公轉,如何確認軌道有否改變?這個時候要出動地面的多個望遠鏡,其中一個在美國的羅威爾天文台。天文學家解釋,撞擊不會令目標飛走,但足以令公轉軌道收縮,公轉周期會縮短。在地球角度觀測,每次目標於較大的小行星前面經過,亮度也會下降,只要亮度變化的周期縮短,就知道撞擊令軌道變了。
根據推算,撞擊只會令軌道周期縮短1%,似乎微不足道,但將來如果及早發現威脅,只要稍微改變它的軌跡,可能已經足以解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