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號|災難性內爆過程僅百分之二秒 主體四散因碳纖維延展性低
【有線新聞】救援人員表示泰坦號發生過「災難性內爆」。「內爆」是甚麼現象?為何今次用「災難性」形容?
內爆不是水底才有,在陸地一樣可以發生。厚度超過1厘米的巨大外殼,好像汽水罐一樣被捏成廢鐵,這個就是內爆的威力。內爆是跟爆炸相反的現象,一般爆炸是指內部壓力太高,能量由中心向外面爆發;但如果內外情況對調,變成內部壓力太低,能量由外面向中心爆發,就稱為內爆。
對於潛艇,外面的壓力極大,稍有差池就會引發內爆。中大物理系高級講師湯兆昇:「因為去到那麼深的海洋,水壓其實非常高,估計泰坦號去到3,800米深,水壓是375個大氣壓力,即平時周圍空氣承受的壓力的375倍。外面頂住這個375倍大氣壓力的水壓,一壓壓下去,艙頂不住就會壓爆。」
美國海岸防衛隊表示泰坦號經歷的是「災難性內爆」,有專家認為之所以用「災難性」形容,是因為泰坦號不是單純被壓扁,而是四散成碎片,整個過程只是需要20毫秒,即是百分之二秒。原因可能關乎泰坦號的主體不是完全用合金,而是用碳纖維,延展性比較低,內爆時較容易破裂。湯兆昇:「物料承受不到向內塌的壓力就會碎開,最後都是碎片散落不同地方,以前都曾找到碎片殘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