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識
- i-Cable
- 2022年09月07日
高原氂牛適應低氧環境 專家指因肺部與別不同 助研保育工作、缺氧相關疾病
【有線新聞】青藏高原生活的氂牛非常適應低氧環境,為破解牠們身體的秘密,中國專家分析氂牛的基因及細胞,發現氂牛的肺部和一般的牛不一樣。 氂牛主要分佈於青藏高原,是人類以外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氂牛有野生品種,亦有部分被人馴養,是高原最可靠的運輸工具,所以被稱為「高原之舟」。 高地空氣稀薄,但氂牛依然有極高運動量,如果當氂牛是運動員,牠身體的優勢是甚麼?中國科學院的專家比對氂牛及一般黃牛的基因及細胞,發現主要分別在肺部。首先,氂牛肺部血管內壁的細胞基因和一般黃牛不同,是氂牛肺部獨有,特別適合低氧環境,有助提升獲得氧氣的效率;另外氂牛的肺組織有較多的彈性纖維可以增強肺的收縮能力,提高肺活量,這些可能就是氂牛適應高原的秘密。 學者表示對氂牛基因的理解有利氂牛的保育工作,亦有助應付人類缺氧相關的疾病,研究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
- i-Cable
- 2022年09月06日
新海浪發電技術 「浮潛」機組減風暴侵優 無人駕駛運作十個月獲官方注資
【有線新聞】美國有初創企業研發一種海浪發電技術,發電機組不用露出海面,在最新的測試中連續運行10個月,期間不需要人手介入,有望降低營運成本,加快走向商業化。 海浪發電的設計通常有裝置浮在海面,但今次是例外,發電裝置並沒露出水面,要近看才發現它存在。這項設計來自美國一間初創企業,其實近海面的裝置依然是浮水,不過下面被一條纜索拉住,纜索另一端伸延至海底連接固定於海床的發電機組,裡面有類似發條玩具的彈簧結構,當海浪經過,透過浮台上下拉動纜索就會啟動海底機組的發條將動能變成電力。纜索的長度可以調校,令浮台稍為沉在海面下,好處是可以保護浮台,就算有風暴也承受得住。 新系統在加州海域完成新一輪測試,連續10個月無間斷運作,期間經歷兩次風暴系統依然維持正常,全程不需要人手介入。裝置長期浸在海水,但有防鏽及防生物依附的技術,就算浸10個月之後撈上岸狀況依然保持得很好。 研究曾經獲美國能源部注資,下一步是測試20兆瓦版本,可滿足2萬戶的電力需求。
- i-Cable
- 2022年09月05日
太平洋垃圾島 浮膠隨洋流聚成 中日「貢獻」最多 學者倡監管漁業廢物
【有線新聞】太平洋有大量塑膠垃圾漂浮,因為洋流聚集形成巨大的垃圾島,荷蘭有學者分析源頭,發現太平洋漂浮的塑膠,有九成集中來自6個國家或地區。 海洋垃圾隨著海流漂浮,最終會聚集於特定海域形成巨型垃圾島。當中比較受人注目的是北太平洋垃圾帶,1997年被發現,面積有三個法國那麼大,現時聚集的垃圾已有數百萬公噸,近半是廢棄漁網,另一半基本上是塑膠,這些塑膠究竟來自何方?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和環保組織海洋潔淨基金會合作,從北太平洋垃圾帶收集了6,000件塑膠垃圾,當中有數百件可以透過文字、標誌等追溯源頭,結果發現最多是來自日本及中國大陸,各自佔三成以上,加起來佔總數超過六成,然後是南韓,佔一成,緊接的是美國、台灣及加拿大,分別佔半成左右,單是這六個地方,已佔太平洋塑膠垃圾超過九成。 學者進一步指出,這6個地方也是太平洋的捕魚業重鎮,意味不少塑膠垃圾是海上作業時被拋棄到大海,如果想對症下藥,建議各地政府加強監管漁業處理垃圾的方式。
- i-Cable
- 2022年09月02日
麻省理工研毅力號探測車 就地取材成功造氧 倘建「氧氣工廠」有望火星殖民
【有線新聞】火星近乎沒有氧氣,不適合人類生存,不過美國麻省理工測試證實火星探測車毅力號,能將二氧化碳轉化成氧氣,功能類似光合作用,火星大氣層幾乎完全是二氧化碳氧氣含量只有千分之一左右。 如果人類要探索火星,氧氣供應是個大問題。為了驗證相關技術,美國火星探測車毅力號有個製造氧氣的裝置,材料是火星最多的二氧化碳,原理是在攝氏800度高溫下,以電化學反應將二氧化碳分子當中其中一個氧原子分離,每分離出兩個氧原子可以重新結合成氧氣分子。 裝置在去年4月首次啟動,至今總共用了7次,開動時間有日有夜,亦遍及不同季節。結果證明在各種外在環境下,造氧裝置也正常運作,每小時可以製造6克氧氣,造氧能力相當於地球上一棵小樹。 但測試用的裝置只有鞋盒那麼大,如果將規模放大,有可能在火星建立「氧氣工廠」,將來人類如果登上火星就可以預早生產氧氣,解決一大生存問題。 今次是人類第一次在另一個星球就地取材,生產當地缺乏的物資,不一定甚麼也要從地球運過去。
- i-Cable
- 2022年09月01日
日本FamilyMart引入機械人「店員」 AI學補貨 救便利店人手荒
【有線新聞】人手不足是很多行業都面對的問題,日本有連鎖便利店最近「增聘」人工智能機械人,負責補貨工作。 日本便利店總有一間在附近,其中1.6萬間由FamilyMart經營,罐裝及支裝飲品,一間分店每日可以賣出一千件,即是便利店的員工,單是飲品每日就要補貨一千次,工序重複又沉悶,而且雪櫃背面離收銀處最遠,令員工疲於奔命,但如果是機械人的話,以上都不是問題。 FamilyMart其中300間分店,8月起引入這款補貨機械人,它們透過人工智能學習,事先掌握相關技能,例如判斷飲品少了多少就要補貨、偵測不同飲品的存貨在甚麼位置、機械手要用多大力等等,如果人工智能遇上困難,可以切換成遠端操作,由專人遙控「救場」。 機械人全日24小時在雪櫃後面,不怕凍亦不怕悶,員工可以專心在前台應付客人,保持人與人的互動。近年日本便利店請人愈來愈難,這類機械人可能是及時雨,如果成效理想,廠方希望部署在更多分店。
- i-Cable
- 2022年08月31日
潛水遇能見度低難溝通 手機APP聲波訊號代手勢 一按傳訊30米內可接通
【有線新聞】一群人潛水為了互相照應可以用手勢溝通,但如果看不見對方怎算?美國有學者研發了一個手機程式可以在水底互通訊息。 「上升」、「下潛」、「你氣瓶還剩多少?」、「氣瓶剩下一半」。潛水人士為了在水底溝通有一套國際通用的手勢,同伴之間可以互相照應,但水底能見度有時很低,未必看得見同伴的身影,何況是對方的手勢。要加強水底溝通能力不一定要高階通訊器材,靠身邊的手機已經足夠。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學者編寫一個水底溝通的手機程式,在水裏面一般電波是沒用,所以今次用到的是聲波。程式將240種水底溝通手勢編譯成240種聲波訊號,用家選擇想表達的手勢,程式就會發出對應聲波,對方手機的麥克風「聽」到之後自動譯回文字訊息。程式會為每個人設定識別訊號,容許60人連成水底溝通網絡,你可以發訊給所有人,亦可以發給某個人。聲波訊號的覆蓋範圍是30米,水深極限視乎手機,但聲波可以穿透固體,就算手機在防水袋裏面,或者用了防水機殼一樣無阻收發訊號,所以就算一般手機也足以應付休閒潛水活動。
- i-Cable
- 2022年08月30日
格陵蘭冰原融化無法逆轉 人類停用化石燃料 無阻海平面上升27厘米
【有線新聞】全球變暖加速冰雪融化,令海平面持續上升,有北歐學者發現,格陵蘭冰原的融化步伐已經無法逆轉,最終將會令全球海洋水位上升近30厘米。 格陵蘭冰原是全球第二大冰原,規模僅次於南極,部分區域冰層厚達3公里,格陵蘭的冰本身有季節變化,溫暖的月份會局部融化,但寒冷月份會再結冰,一收一放本來是維持平衡。不過,氣候暖化打破了這個平衡,夏天失去的冰冬天不能彌補,結果格陵蘭冰原一年比一年稀薄,失去的冰流入大海。 要預測冰層的損失,科學家以往是用電腦模型,但不少細節會被忽略,例如降雨及洋流會加速融冰,這些因素電腦模型兼顧不了,所以「丹麥與格陵蘭地質調查局」用新方法重新評估,拋棄電腦模型,而是以過去20年衛星及格陵蘭各地觀測站的真實數據,找出實際融冰範圍的推移模式,結果發現冰原正在走向一個新平衡,冰的消失已經無法逆轉,就算人類現在起停用化石燃料,格陵蘭冰原的體積最終會減少3.3%,足以令海平面累積上升27厘米。 不過,這個改變會來得多快,研究並沒結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沿海城市受海平面上升波及,長遠是無可避免,各國需要把握時間預備應對措施。
- i-Cable
- 2022年08月29日
美國再擬載人登月 首次任務技術故障押後 原定由三假人試著太空衣先出發
【有線新聞】美國相隔半世紀再次登陸月球的阿提密斯計劃,首次升空任務因為技術故障要押後,這次任務原定安排三個假人升空測試太空衣及收集安全數據。 重返月球的阿提密斯計劃,除了最新的運載火箭,還有新一代載人太空船,就是獵戶座太空船,載人空間比阿波羅時代寬敞五成,最多可以載6個人。 今次獵戶座雖然未正式載人,但船上一樣有三位「座上客」,一男兩女各有任務,是將來太空人的替身。首先在指揮官座位的是個男性假人,它穿著新型太空衣,和將來登月的太空衣同款,假人身上裝有輻射感應器,驗證太空衣防輻射能力。至於另外兩個假人,由德國太空總署製作,因為獵戶座會首次載女太空人登月,所以這兩個假人以女性軀體為藍本,身體分成38層,裝了5,000多個輻射感應器,兩個假人是一樣,但一個穿上輻射防護衣,一個沒有。任務完成返回地球後,太空總署就可以評估宇宙輻射對女性身體各部位的影響,進一步完善保護措施。
- i-Cable
- 2022年08月26日
全球首架氫能列車德國啟用 續航達一千公里 每年可減數千公噸碳排放
【有線新聞】全球第一架純氫氣動力列車於德國正式投入服務,充一次氣可以續航1,000公里,今年內會取代區內的柴油列車,每年減少數千公噸的碳排放。 電氣化列車香港人不會陌生,但這架比較特別,它上面沒有架空電纜,因為負責供應電力的是車上儲存的氫氣。它是全球第一架完全靠氫氣推動的列車,經過兩年測試,8月24日於德國西北部的下薩克森州正式投入服務。列車載有氫燃料電池,以純氫氣作為燃料加上空氣中的氧氣,可以持續轉化成電力,每充一次氣只需十多分鐘,可以連續行走1,000公里,沿途只會排放蒸汽及水,不會排出二氧化碳,而且噪音很低,最高時速140公里。 這條路段本來是行柴油列車,預計同路段其他14列柴油火車也會在今年內換成氫能列車,每年減少4,400公噸碳排放。 德國和歐洲有不少地區因為人口密度較低,興建架空電纜不符成本效益,所以一直沿用柴油列車,如果氫能列車得以普及,有望成為歐洲鐵路走向零排放電氣化的契機。
- i-Cable
- 2022年08月25日
加拿大研太陽能「無人船」 可無間斷航行逾月 配備各式傳感器助海洋研究研究
【有線新聞】隨著無人機和無人車普及化,人類步入了無人駕駛時代。加拿大更有公司研發了「無人船」,透過太陽能發電,便能在海上行駛逾一個月,以協助海洋相關的研究。 人類想一探海洋世界的奧秘,也要講求天時地利人和,以確保研究人員的安全。為了更有效率研究海洋,加拿大一間公司研發了無人船,有別於無人機、無人車要額外充電,船隻只需吸收足夠太陽能,便能無間斷航行幾個月。 「無人船」重量為100公斤,時速為33.3公里,船上有各種裝置如傳感器,幫助收集海洋的數據,包括海水溫度、鹽度和水質等,協助研究各個海域。其操作類似無人機,用戶可透過360度鏡頭,以遙控器遙距操控船隻,即使它被海浪拋起,甚至翻了筋斗都不用擔心,因船尾的半圓形儀表桿有助船隻平衡,令它在風浪中猶如不倒翁般繼續前行,船頭及船尾更設有燈泡,以便晚上行駛。 研發團隊指,船隻除了能幫忙保護瀕臨絕種的海洋生物,亦有助了解全球暖化對海洋的影響,以及為船隻提供一條最省油的路線。
- i-Cable
- 2022年08月24日
美國研新抗癌療法 植入「兵工廠」圍剿腫瘤 老鼠實驗證成效 年內作卵巢癌臨床測試
【有線新聞】美國有學者研究新的抗癌療法,在腫瘤周圍植入「兵工廠」,釋放藥物,激發白血球攻擊腫瘤,已經在老鼠實驗取得初步成果。 驟眼看來好像一堆發泡膠粒,其實這瓶是抗癌新武器。美國萊斯大學及貝勒醫學院,合力研發以海藻酸造成粒狀,適合植入人體,不過海藻酸只是外殼,關鍵是裏面成千上萬的細胞,這些細胞經過改造,它們本身不是藥物,但會製造藥物。 實際用法先在腫瘤周圍植入這種顆粒,入面改造過的細胞會持續製造「白血球介素-2」,它是免疫系統重要成分,可以激活腫瘤附近的白血球,然後以病人本身的白血球持續攻擊腫瘤,令它縮小甚至消滅。 「白血球介素-2」是免疫療法藥物,所以新技術算是免疫療法,但不是直接用藥。學者形容好像在腫瘤的四周,部署一大堆迷你藥物工廠,連綿不絕生產藥物,定點召喚白血球圍剿腫瘤。 新技術在老鼠身上試驗,對於老鼠的卵巢癌、大腸癌及間皮瘤也有明顯效果,在超過一半樣本,腫瘤在幾日內就被消滅。 研究隊伍已獲得批准,今年內可以針對人類的卵巢癌臨床測試新療法。
- i-Cable
- 2022年08月23日
德國汽車公司新技術 前輪可轉灣80度 助駕駛者輕鬆泊車、掉頭
【有線新聞】香港地方細小、街道又狹窄,想停泊車輛也要考司機駕駛技術。德國汽車零件產業供應商龍頭,設計了一款可以80度轉彎的車輪,令駕駛人士開車更輕鬆。 看似平平無奇,但當轉彎時便令人大吃一驚,因為車輛前面兩個車輪像快要甩掉。德國汽車技術供應商ZF集團,研發了這款前軸懸掛系統,令前輪最多可轉80度,不論是掉頭行駛還是在很狹窄的位置泊車也無問題。 例如在泊入這個車位時,這個尺寸的車平日很大機會泊不到,或要試幾次才成功,但新系統下車輪能夠接近完全橫向滾動,即使是泊車新手,也可第一次便成功。若要駛離車位,或是掉頭行駛,普通的車輪只能轉至紅線的軌跡,但在這車輪的幫忙下即可轉至藍線的軌跡,車輛敏捷度大大提高,令各位車主能無負擔地駕駛。 另外,車內還附有顯示裝置讓車主看到車輪轉了多少度,不過這個駕駛新手的恩物目前仍是概念技術,它有否機會推出市場就要看各大車廠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