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大C
- 2022年06月15日
血虛不等於貧血 中醫列22個血虛徵狀 有3個或已響警號
甚麼是血虛?如果本身有貧血,是否就一定同時有血虛?中醫角度如何看虛呢?《有線生活》邀請了註冊中醫倪詠梅講解血虛問題。 以下為倪詠梅醫師撰文: 中醫診症,總是脫不了陰陽、氣血;曾看過中醫的人士,往往也曾被中醫說過有「血虛」的問題。有時候病人會說:「醫師,我有做運動,跑步打波不成問題,不可能有血虛吧?」 尤其當有病人貧血,經中醫診斷為血虛,更常常有這樣的疑惑:「醫師,我剛做完體檢,血色素正常啊!怎可能是血虛啊!」其實,貧血和血虛的徵狀雖然近似,但兩者並非完全一樣。 45-64歲女性多貧血患者 首先,香港雖然是一個先進城市,貧血的人士比大家想像中更多。根據香港衛生署的資料,2014-2015年的人口健康調查顯示,15歲以上人口之中,有1.3%自稱被西醫確診患有貧血,當中患病率以45-64歲女性最高,其次為25-44歲女性。衛生署估計,真實數字應該會更高。 西醫指的貧血,是血液中的血紅素過低,或紅血球數目過低;而中醫,則會從脈診、舌診、望診及其他身體表現來診斷。很多時候,血虛的人在體檢上並未出現貧血的指標,可是在體質及身體表現上已表現出陰血不足的「血虛」狀態。一些長期的不適,如頭暈、疲勞、眼花
- JL
- 2022年06月14日
港女花$3000紋身中伏!皮膚發炎疑染HPV 長肉瘡流血化膿
近年愈來愈多人紋身,將自己喜愛、有意義的圖案紋在身上。不過,近日就有一名網民在網上分享紋身中伏經驗,表示紋出來的圖案不但甩色化線,更令其皮膚受感染,長出肉瘡,並疑似受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皮膚及性病專科醫生陳厚毅接受《有線生活》訪問時表示,該傷口有可能是細菌感染或肉芽腫(Granuloma),又提醒2類人應避免紋身。 一名女網民在Facebook「香港紋身關注組」發帖,聲稱在去年9月花費3000元在腳上紋身,期間5小時的過程極為痛楚,而完成紋身後,已當場看到「化線」情況出現,惟紋身師向她解釋「化咗嗰啲之後會無」。 結果,該紋身圖案不但未見好轉,反而愈來愈「走樣」,而紋身處皮膚更開始出現腫脹發炎,甚至長出一顆約1cm大的肉瘡,不斷滲出血水。女網民懷疑是落針太深或顏料不潔所致,於是求醫,結果被診斷為因紋身引發感染,令皮膚發炎、有疤痕及組織增生。 女網民決定向紋身師理論,並要求退款。惟該位紋身師態度差劣,表示自己「唔係紋身師」,其作品、技術及針功,大家有眼可見,認為「紋唔紋得過係你哋嘅判斷」。同時亦堅拒退款,更謂:「唔紋衰都紋衰咗,退錢都於事無補」。 皮膚及性病專科醫生陳厚毅接受《
- JL
- 2022年06月13日
疫苗通行證|6.13擴至專科門診診所等13類醫療處所 抽血都要?無打針點算?
政府早前公佈,由6月13日起,醫院管理局轄下的專科門診診所,將實施「疫苗通行證」安排。市民進入專科門診診所前,須符合「疫苗通行證」要求,或出示到訪前48小時內進行的核酸檢測陰性結果。很多人對此安排仍存有不少疑問,例如到底抽血或照心電圖,又是否須符合「疫苗通行證」要求?未打第3針可否進入?立即為大家拆解10大常見疑問。 1. 怎樣才符合「疫苗通行證」要求? 「疫苗通行證」要求包括已接種所需劑量新冠疫苗、屬政府紀錄上的新冠康復人士、或獲醫生證明不適合接種疫苗,並持有相關疫苗接種紀錄(包括康復人士紀錄)或醫學豁免證明書。 2. 未曾感染過新冠肺炎,至今只接種了第二針,是否不符合「疫苗通行證」要求? 如果未曾感染過新冠肺炎,在進入專科門診診所時,如已接種第二針但未滿六個月,亦已符合「疫苗通行證」要求;相反,如果在進入專科門診診所時,接種第二針後已滿六個月,便需接種第三針,才符合「疫苗通行證」要求。 3. 曾感染過新冠肺炎,現在康復後未滿六個月,需要接種多少針,才符合「疫苗通行證」要求? 如果曾感染過新冠肺炎,而在進入專科門診診所時,為康復後未滿六個月,則無論有否接種過新冠疫苗,在現階段均無需再
- PL
- 2022年06月12日
長期居家抗疫女童缺乏維他命D患佝僂病 註冊營養師分享真實案例
疫情持續,不少家長選擇將幼童長期留在「最安全」的家中,避免外出感染病菌。然而,小孩長期缺乏運動除了影響心理健康,註冊營養師指出,嚴重甚至會引致「Ricket佝僂病」! 註冊營養師分享真實案例 近日,澳洲註冊營養師「糖果媽媽」於facebook專頁「營養師糖果媽媽 ‧ 從香港到英國」分享一則本港案例,她寫到: 「南亞裔小朋友在一年前移居香港,香港爆發疫情,所以過去一年都極少出街。抽血檢查時,發現肝酵素高,血鈣含量低,加上出現雙腳骨頭彎曲變形的典型ricket病徵,種種跡象與長期缺乏維他命D吻合……在兒科病房「缺乏維他命D」的個案一年都有幾個,但演化到變ricket就真的罕見!長期嚴重缺乏維他命D,令骨頭變得柔軟脆弱甚至變形,才會出現罕有嘅佝僂病Ricket。」 維生素D對身體尤其重要! 根據衛生署資訊,維生素D是促進骨骼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素。維生素D幫助腸道吸收鈣質。 ● 人體內大部分的維生素D,是經由陽光照射皮膚而合成的,只有少部分是從食物攝取● 嬰兒和兒童,如長期缺乏維生素D可能導致佝僂病,骨骼不能正常鈣化以致變軟、變形,容易骨折;患者亦會出現生長遲緩和因低血
- 雪翎
- 2022年06月11日
隔夜飯餸3大處理原則 反覆加熱不能殺菌 關鍵是要隔絕外在污染
相信不少家庭每天都會食剩一些飯餸,想妥善處理令飯餸不易變壞,除了立即放入雪櫃外,還能怎樣做?美國毒理學專家招名威教授就提出了三大原則,即看下文方法吧! 鍋蓋不能隔絕細菌 想妥善保存剩菜剩飯到下一餐,關鍵是要隔絕外在污染。很多人都認為食物烹煮後,如果先蓋上鍋蓋,就可以保持真空,減少細菌與毒素滋生。事實上,食物及環境本身已經存在細菌,而細菌又有「好氧」和「厭氧」之別,如果單以鍋蓋隔絕空氣,是不能完全達到抑制細菌滋生作用。 食物細菌滋生主因是時間溫度 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菌是屬於好氧細菌,能夠透過鍋蓋來減少食物與空氣間的接觸,令細菌不易滋生。不過,厭氧細菌如肉毒桿菌,反而會在缺乏氧氣的環境下滋生長大,因此,並非蓋上鍋蓋就能杜絕所有細菌滋生問題。 食物放在潮濕高溫的環境,就自然會有細菌和霉菌滋生的風險。食物上枱後溫度開始下降,降至70至80度時,細菌就容易滋生。食物擺得愈久,愈多人接觸,加上溫度降低,就會增加食物細菌滋生風險。 反覆加熱不能殺菌 隔夜飯餸的另一個問題是細菌滋生後會有「內毒素」,如果要破壞內毒素,加熱溫度是需要達160以上,一般的微波、水煮、水蒸是無法消滅。 以香港的溫度濕度來說
- 雪翎
- 2022年06月10日
毛巾衛生|沖涼毛巾三日不洗含菌量如馬桶!一招教你防止細菌滋生
沖涼毛巾是我們的日常必須品,但同時亦是最多人忽略清潔的東西,往往只會記起才清洗一次,另外亦會與他人共用毛巾,又或直接使用新毛巾等,而這些習慣會直接影響身體健康。那我們該如何處理毛巾?即到下文看美國毒理學專家招名威教授提出的方法吧! 毛巾含多元病菌 毛巾應該要與衣服一樣,用1至2次就要清洗,否則毛巾會滋生多種不同病菌,除了我們最常聽到的大腸桿菌外,亦會隨著個人身體狀況,帶有各種不同病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退伍軍人菌、仙人掌桿菌等。而且這些病菌會不停繁殖,加上浴室往往都是家中最潮濕的地方,因此更有利病菌滋生。 毛巾一周不洗病菌量高達上億 研究顯示,三天不洗毛巾,其病菌量達約8千萬個,等同是用馬桶抹身,如果一周不洗,病菌量更高達上億個,遑論很多人是把毛巾放足一個月,甚至出現異味才清洗。 如果經常使用沒有清洗的毛巾,皮膚除了容易出現過敏外,還會引致毛囊炎、脫髮等皮膚問題。同時,也有機會導致陰道感染、下泌尿道感染、甚至進一步向上,引起腎盂腎炎等上泌尿道感染。 共用毛巾是禁忌 毛巾會隨著使用者的身體狀況,而存有不同病菌,若然其中一位身患感染疾病,毛巾就有可能成為該病菌的溫床,導致另一
- PL
- 2022年06月08日
撩鼻|少女常挖鼻致顱內感染險喪命!醫生提醒勿手多多 洗手後還要多做一步
近日深圳市人民醫院接收了一名病情嚴重的15歲少女,其入院因由竟是「經常挖鼻」!據內地傳媒報導,該名15歲少女有挖鼻的習慣。一天早上,她發現鼻腔起了一粒大暗瘡,便將其擠爆並用水清理,數天後,少女開始發燒達39℃,即使服用退燒藥情況仍未有改善,臉頰還腫得連眼睛也睜不開! 挖鼻致長出嚴重膿腫 家人立刻將她送進了深圳市人民醫院急診科,經醫生診斷後,排除了她感染新冠肺炎。直至轉到耳鼻喉科再次檢查,才發現鼻腔內的膿包不是普通的暗瘡,而是由於少女經常挖鼻形成了嚴重膿腫,加上她用水不當處理傷口,令鼻腔的膿液流入顱內,因此造成嚴重的顱內感染,危及生命。幸好,經過半個月的治療後少女已康復出院,但事件警惕我們切勿「手多多」經常挖鼻! 雙手細菌多 其實曾有不少醫學研究指出,手上的病菌比廁所板上的細菌多約10倍,多達150萬種!常見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沙門氏菌等等。所以,在挖鼻、揉眼或進食前務必要徹底清潔雙手! 除了連指甲縫也不要放過,用有效殺菌的洗手液或搓手液洗手,醫生指更重要是洗手後要馬上把雙手擦乾!因為如雙手保持潮濕狀態,在接觸其他物件後,反而更容易讓細菌生長及依附於雙手。因此洗手後的步驟都不可忽
- 大C
- 2022年06月08日
晚期肝癌只能等死?醫生講解5大常見療法 包括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
早期的肝癌大多沒有明顯徵狀,不容易發現。萬一當確診時已屬於晚期肝癌,不少病人會即時以為無法可治,只有「等死」。其實,現時適用於晚期肝癌的療法很多,不同情況的病人都有機會找到適合的療法,絕對不需灰心的。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表示,晚期肝癌常見治療方法包括以下5種: 【1】傳統放射治療 即一般稱為「電療」,但其實並非用電而是利用放射線,傳統是用高能量的X光,能量比我們平時照肺的X光高幾十倍,對著腫瘤進行照射,從而殺死腫瘤細胞,令病人腫瘤的體積縮小,甚至有機會完全清除,令病人達至康復。而傳統放射治療在晚期肝癌作用仍很大,已發展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等技術,可精準殺死腫瘤細胞,亦可配合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一起使用,加強療效。 【2】標靶治療 標靶藥有兩大類,而醫治肝癌的一般都是「抗血管增生標靶藥」,有口服的也有注射的,口服的一般要每天服食,而注射的通常每三星期一次。好處是可針對性殺死肝癌細胞,不會「好壞通殺」,因此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效果也更好。 【3】免疫治療 藉著激活自身的免疫能力對抗癌細胞,現時可用於肝癌的免疫治療藥物有兩隻,一般是當標靶藥失效的時候,就會以免疫治療「接力」。另外,也曾
- JL
- 2022年06月07日
男童常咬手指搣倒刺 感染甲溝炎 傷口流膿惡化成骨髓炎險截肢 醫生教正確處理倒刺方法
不少人都有咬手指、用手撕倒刺的習慣。一名9歲男童因為經常咬手指、啃指甲及撕倒刺等,導致手指感染甲溝炎,隨後更惡化成為骨髓炎,差點需要截肢。醫生提醒家長要多留意小朋友的指甲情況,並以正確方法處理倒刺。 常咬手指、搣倒刺 險截肢 據內地傳媒報導,浙江省寧波市一名9歲男童小明(化名),平日有咬手指、撕手指倒刺的習慣。日前,其母親發現兒子的手指末指節出現紅腫、疼痛,觀察兩天後仍未見好轉,遂把兒子送往醫院求診。經診斷後,小明證實感染甲溝炎,惟先後接受了兩次手術,傷口仍持續流膿,於是再到醫院求診,醫師竟告知小明的情況已惡化,演變成骨髓炎,恐怕必須截肢。 手指持續滲膿 急做手術 小明母親其後帶兒子到寧波市第六醫院求診,醫生檢查傷口時,發現小明左手食指尖端異常腫大,甲床也持續滲膿,於是馬上為小明進行手術。醫生將骨髓炎的病灶清除,再進行骨水泥填充術,小明經治療後已無大礙。 切忌亂搣倒刺 主診醫生柴益銅表示,家長要多留意小朋友的指甲情況,並且要糾正他們咬指甲、用手撕倒刺的壞習慣。另外,他亦教授正確處理倒刺的方法,提醒大家不要隨意亂撕或啃咬倒刺。 正確處理倒刺3大步驟 1. 首先將手放在溫水中,浸泡大概5分
- JL
- 2022年06月06日
女生沖涼時小便原來有壞處?物理治療師警告:或會導致漏尿、失禁
不少人為了貪圖方便,都會在洗澡時順便小便。不過,美國一名專門研究骨盆健康的物理治療師(Alicia Jeffrey-Thomas )建議,女性千萬不要一邊洗澡一邊小便,這個行為不僅是壞習慣,更可能會導致漏尿、尿頻、甚至失禁等問題。 切勿在洗澡時小便 專門研究骨盆健康的物理治療師艾莉西亞(Alicia Jeffrey-Thomas ),經常都在社交平台Instagram及TikTok頻道分享健康知識。日前她上載了一段影片,勸告女性切勿養成洗澡時小便的壞習慣。艾莉西亞表示,這個行為又稱為「膀胱底壞習慣」(Bad Habits For Your Pelvic Floor)。 形成骨盆底功能障礙 她續指,當膀胱充滿尿液時,大腦會收到信息知道要排尿,但若女性習慣了在洗澡時小便,大腦便會將流水聲與小便聯繫起來,從而形成骨盆底功能障礙。日後當洗澡、洗手或洗碗時,大腦就會潛意識進行聯繫,讓女性萌生想小便的感覺。 嚴重可致漏尿、失禁 艾莉西亞又解釋,由於女性的骨盆構造與男性不同,本來就不適合站著小便,因為這樣無法讓骨盆完全放鬆,難以排清尿液。並謂若養成了這個壞習慣,上了年紀後,骨盆底功能障礙會愈嚴重,會
- 大C
- 2022年06月02日
生命勇士|香港沙灘排球代表劉梓浩血癌病逝 終年27歲 拍檔王沛林:未來見
香港沙灘排球代表劉梓浩(Kelvin)因血癌病逝,終年27歲。梓浩的家人於6月1日深夜,透過梓浩社交平台帳號公布消息,感謝所有支持過梓浩的人。 劉梓浩家人於其IG帳號公布消息,全文如下: 我是梓浩的二家姐Jacqueline。 對於此突如其來的消息家人亦感到非常遺憾。 梓浩對抗癌症多年,最終不敵病魔於上週離開我們。 細佬面對病魔一直保持樂觀地堅強面對,現時終於可以好好休息,相信他會以另一種方式繼續陪伴著我們。 細佬的意願為簡單和低調處理,所以其身後事已經全部辦妥,亦暫未考慮安排其他儀式,希望大家諒解。對於大家的問候,或未能全部回覆,請見諒。 家人們代表梓浩向關愛他的人、幫助過他的人致謝。感謝大家曾陪伴梓浩及照顧他。 多謝梓浩曾在我們生命中出現,陪伴我們經歷喜怒哀樂。 Rest In Peace,劉梓浩。 同為沙排代表、梓浩的拍擋王沛林於兩人共同管理的facebook專頁貼上合照,留言「劉梓浩,未來見。1994.10.15-2022.05.27」。劉梓浩與王沛林曾多次為港增光,包括於2017年全運會獲得第六名,同年於全國巡迴賽總決賽獲得亞軍。 抗癌4年堅強面對 2018年只得23歲的梓浩
- JL
- 2022年06月02日
端午節|7款糭卡路里比併 裹蒸糭、鹹肉糭、鹼水糭邊款最肥?營養師5招健康食糭貼士
端午節很多人都會食糭應節。不過,市面上有這麼多款式的糭,例如鹹肉糭、鹼水糭、裹蒸糭等,哪款最高卡?怎樣才能吃得健康?《有線生活》訪問了《尚營坊》註册營養師鄧藹欣(Sylvia),拆解7款常見的糭子卡路里、成份等,並為大家提供5大健康食糭貼士。 3大「糭」類要小心 1. 鹹糭高鈉,食一隻已超標 裹蒸糭、鹹肉糭的餡料惹味吸引,不過營養師Sylvia提醒,這兩款糭的餡料,如金華火腿、鹹蛋黃、瑤柱、炆冬菇等,相對高鈉,加上製作時加入的調味料,如鹽及豉油,又再額外增加糉的總鈉含量。以一隻700克的裹蒸糉為例,已含3000毫克鈉,吃一隻已超出世衞建議每人每日鈉攝取上限30%。 2. 甜糉高糖 甜糉卡路里雖然較低,但絕不能輕看它們的糖份。有些人以為水晶糭「細細隻」,相對較健康。營養師Sylvia指,其實水晶糉含有大量糖份,以一隻60克的迷你水晶糉為例,已有4茶匙糖。另外當中的餡料,如紅豆蓉、綠豆蓉,在製作時亦加入了大量砂糖,豆沙糭的豆沙餡料亦然。加上不少人會在吃糉時加入砂糖,很容易便會攝取過量糖分。 3. 素糉未必健康 近年市面上推出了不少素糉,以新豬肉取代真肉,很多人認為比起傳統肉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