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節目
- i-Cable
- 2023年03月21日
【小事大意義】愛在這裏.光(下):共融合唱團音樂導師Renee 一招讓傷健人士放鬆心情放聲高歌
【有線新聞】輪椅人士勇敢,3歲因高燒患小兒麻痺症,自始自卑、怕醜、無自信,父親常鼓勵他勇敢面對,到他18歲取身份証時,他改了「勇敢」為自己的名字,笑看人生。他在共融音樂會內與其他合唱團友大聲高歌。音樂導師Renee直言,唱歌是一個很強烈的情緒表達,你不會無端高歌,所以她領導合唱團時,首務是要令團友放鬆心情,尤其是長期處於繃緊狀態的視障人士,以她們明白的語言,告訴大家,唱歌是甚麼一會事。
- i-Cable
- 2023年03月20日
美學者研基因改造稻米 原則上克服火星泥土毒素
【有線新聞】科幻故事內,火星可以種馬鈴薯,如果想種稻米又是否可行?有科學家模擬火星泥土做實驗,發現如果經過基因改造,在火星種米原則上做得到。 雖然人類從未試過將火星的泥土送回地球,但過去一直透過探測車分析火星土壤的成分,所以要在地球驗證火星可以種甚麼,技術上並非沒可能。早年就有學者以地球沙漠的玄武岩為基礎,製成質地近似火星的泥沙,再根據火星傳回的分析數據加入相應的營養素,調製出「模擬火星泥土」。 美國阿肯色大學的學者近日嘗試用這種泥土模擬於火星表面種稻米,結果顯示火星的泥土有齊種植稻米所需的養分,問題是火星表面同時有「高氯酸鹽」,對於地球的植物有毒。 不過這個問題是有辦法解決,學者以基因剪輯技術修改稻米其中一個基因之後,就算泥土有高氯酸鹽,稻米種子一樣可以發芽,意味只要經過基因改造,在火星種植稻米並非沒可能。未來人類殖民火星要解決火星的糧食問題,除了種馬鈴薯,還可以考慮種米。
- i-Cable
- 2023年03月19日
【小事大意義】愛在這裏.光(上):當視障鋼琴女生 遇上唱作女生 音樂世界裏擦出火花
【有線新聞】 有人說過:世間的黑暗加起來,也無辦法熄滅一點燭光的光明。一次由青年義工、視障、肢體傷殘、長期病患,以至有特殊學習需要人士領銜演出的共融音樂會,令視障大專女生阿琳、與原發性震顫症男生阿定,和唱創女生Hilary遇上。他們的「任務」是以鋼琴和結他伴奏一首鼓勵青年追夢的原創歌曲,究竟三位「活在不同世界」的音樂人,會擦出甚麼火花?
- i-Cable
- 2023年03月17日
瑞士研發3D打印智能鞋墊 全天候量度壓力分布 助運動員分析動作或配合物理治療
【有線新聞】瑞士有專家研發了一款鞋墊,可以全日量度雙腳的壓力分布,幫運動員分析動作,或者配合物理治療為病人設計療程。 訂造個人化鞋墊,又或者診斷雙腳痛症的時候,也需要踏上一塊壓力感應墊,量度腳掌的壓力分布,但這種做法有其局限,只會知道站立時的情況。日常生活我們不斷走動、上落斜坡、走樓梯、做運動,這些情況的壓力分布對雙腳健康影響更大,所以一直有人研究可以放在鞋裏面的壓力感應墊。最新嘗試來自瑞士一個國家研究所,聯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及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發明了這款智能鞋墊,以3D打印製作,主要材料是矽膠,在夾層鋪上多個壓力感應器,以導電的墨水連成網絡。 印製完成的智能鞋墊可以直接放在鞋裏面,全日記錄腳掌的壓力分布。初步測試顯示,壓力數據足以分辨各種活動,反映走路、跑步、揹重物時,腳掌受力的不同變化。如果用於運動員身上,可以仔細分析及改善動作,設計更適合特定運動的鞋。對於足部有問題的病人,智能鞋墊亦可以協助制訂個人化療程。不過鞋墊仍在改良,未有推出市場的時間表。
- i-Cable
- 2023年03月16日
美國太空總署公開新一代太空衣 能單膝跪地 料25年女太空人將穿上漫步月球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公開為下次探月任務研發的新一代太空衣,預料於2025年第一位登月的女太空人會穿上這套太空衣漫步月球。 下次人類踏足月球將會穿上這套太空衣,採用多層式設計,注入維持壓力的空氣,還包含供氧系統,開發人員形容相當於將水肺及冷氣機同時結合到一套衣服裡面。要在月球上工作,太空衣必須保持活動能力,一般步行不在話下,就算是蹲下甚至單膝跪地一樣沒問題。 跟上次阿波羅計劃不同的是,今次美國太空總署不再獨力研發太空衣,而是將設計重任外判予一間私人企業,合約價值2.3億美元,太空總署提供參數及安全指標,如何滿足這些要求由私人企業自由發揮。這種模式一來有助扶植民營太空事業,二來太空衣生產之後,民間探月任務也可以採購。 現時太空衣是深色,但最終版本會用回傳統的白色,盡量反射太陽光,預計這套登月太空衣將會於2025年保護新一代登月太空人,包括第一位踏足月球的女太空人。
- i-Cable
- 2023年03月15日
多國學者發現新超聲波檢查方法 助診斷癌症異常組織 不涉輻射
【有線新聞】超聲波在醫學上有新應用,多國學者組成的團隊發現新的超聲波檢查方法,可以得知人體組織的張力,有助診斷癌症等異常組織。 「超聲波」即是人類聽不到的高頻聲波,當超聲波穿透人體組織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反射,透過分析回聲的方向及時間可以描繪體內的圖像,是一種非入侵的檢測方法,而且不涉及輻射,可用於產前檢查之餘,還可用來診斷血管栓塞、肝硬化及腎石等症狀。 除了醫學成像,超聲波還有一種用法,可以探聽其他身體狀況,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聯同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清華大學的專家從鐵道的路軌檢查得到啟發,檢查路軌有時也會用到超聲波,當一段路軌的張力愈大,超聲波的傳播會愈快。學者將這種特性用於檢查人體量度超聲波在體內的傳播速度,首次得知人體組織的內部張力,例如某部位的肌肉因為受傷而僵硬,傳統超聲波成像未必看得見,但用超聲波量度張力就會見到異常。 學者認為新技術將來有望製造新型的超聲波診斷儀器,及早發現異常組織,例如體內疤痕、甚至腫瘤。
- i-Cable
- 2023年03月14日
多國學者籲全球水塘三成面積設太陽能板 滿足四成電力需求
【有線新聞】太陽能是綠色能源,但缺點是需要大量土地,有學者將太陽能板浮在水面,根據他們的推算,如果在全球的水塘架設太陽能板,足夠供應全人類電力需求四成。 太陽能板不一定要鋪於地面,浮於水面一樣可以,近年有不少太陽能發電站就是建於水上面,尤其是水塘。中國、美國、瑞典及泰國等多國專家組成的團隊於《自然可持續發展》期刊發表論文,分析在水塘鋪太陽能板的好處,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資源寶貴,靠大廈天台的面積收集陽光不可能提供足夠電力給整幢大廈,但大城市通常有自己的水塘,是收集陽光的理想區域,而且水塘為了供水本來就不會距離市區太遠,在水塘建太陽能發站供水供電一起規劃有地利優勢。另外太陽能板浮於水面,水塘的水有冷卻作用,令太陽能板更加耐用,而在管理水塘的角度來說,有太陽能板的遮蔽,可以減少水塘的水被陽光蒸發,是個雙贏局面。 專家做了個估算,全球有大約11萬個水塘,如果全部水塘將面積的三成劃為浮水太陽能板,便可以滿足全球電力需求的四成,一些人口較少的城市,甚至馬上解決全城電力需要。學者希望更多政府考慮這個方向,提高太陽能的實用價值。
- i-Cable
- 2023年03月13日
Alphabet旗下公司研無人機派件送外賣 巨型二維碼助定位 指定位置卸貨
【有線新聞】Alphabet旗下無人機公司正研發一套速遞系統,由無人機做速遞員,自動收件及派件,更可以送外賣。 世界各地也有公司嘗試用無人機送貨,但第一步始終要專人交貨給無人機,是否可在付貨起已自動化?Google同系的無人機開發商Wing想到在地面設置巨大二維碼,令無人機得知收件位置,加上簡單的吊索系統,就連收件也可以自動化。無人機收件後馬上飛走,避過地面交通直接飛向收件人,同樣以巨大二維碼作為標記,於指定位置卸下包裹。 這款無人機用來送外賣也沒問題,食肆員工掛好餐點後就可以離去,不需要等待「外賣員」,能夠馬上準備下一張訂單。通宵營業的食肆很難找人送外賣,但無人機外賣員就沒這個限制,它們不會倦亦不怕熬夜。 這個系統現時在美國得州、弗吉尼亞州、澳洲也有試點,一個10萬人社區,每天可派送1千件包裹。公司希望在2024年中全面推出這項點對點服務,將收費訂得比傳統速遞更低。
- i-Cable
- 2023年03月13日
【拉近文化】爵士不保留!?
【有線新聞】爵士樂手的一雙手,這次竟然不是拿著樂器,而是拿著裝修和清潔工具? 原來這群年青爵士樂手親自落手落腳,以自資方式為香港打造了一個4500呎的爵士樂實體教育平台,希望將香港的爵士樂,變得更有活力、更貼地!
- i-Cable
- 2023年03月09日
澳洲「綠菊」水草生長速度快威脅河道安全 引入「殺手」象鼻蟲冀控制數量
【有線新聞】澳洲這種外來的水草,因為生長得太快威脅河道安全,為了控制水草數量,當地學者找到一種昆蟲希望可以「一物治一物」。 這種水草叫「水盾草」,因為遠看有如綠色的菊花,所以一般人會叫「綠菊」水草。綠菊原本是南美洲的品種,因為被水族愛好者看中,1967年引入澳洲做觀賞植物,但最終流落到野外,沿著澳洲東部的湖及河流蔓延。它們一天生長5厘米,佔據其他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又在水面遮擋陽光,令淺層的水域暗無天日、影響水質,甚至會堵塞水路;現時主要靠人手清理,但綠菊太粗生,很快故態復萌,白白浪費人力。 所以澳洲的國家研究機構決定用一個新方法,在綠菊的原產地南美洲尋找綠菊的天敵象鼻蟲,只有一顆米那麼小、但專吃綠菊,稱得上是「綠菊殺手」。研究人員為安全計,將牠和17種澳洲水生植物放在一起,發現牠全部都沒興趣吃,不會傷害澳洲原生植物。 象鼻蟲在澳洲的研究先隔離進行,直到檢查過沒病毒及寄生蟲,日前在澳洲東部一個湖開始測試,在湖上釋放部分象鼻蟲,正觀察成效,順利的話會在其他綠菊重災區採用。
- i-Cable
- 2023年03月09日
【拉近文化】《老派約會之必要》體驗展覽
【有線新聞】這間以一本書為主題的體驗館,今次挑選已故台灣作家李維菁的著作《老派約會之必要》中12首關於愛情的詩,搭建實景、還原情節,創造具故事性的互動展覽。在這裏,參加者會有為兩次體驗,第一次是他們自由探索,從自己的角度感受李維菁的故事,而另一次就是透過團隊的正式解讀,了解每首詩和設計理念的關聯性,一起來看看!
- i-Cable
- 2023年03月08日
Google專家研AI機械人 可理解圖像以行動回應指令 或成家居工業機械助手
【有線新聞】人類和人工智能的互動不再局限於文字交流,Google的人工智能專家將AI語言模型結合機械人,讓機械人聽得懂人類的語言,以行動回應指令。 當你向AI說「麻煩去抽屜拿一包薯片過來」,如果AI不只聽得懂,更擁有自己的「身體」,它就可以這樣回應:首先拉開抽屜,再尋找及拾起薯片。當它明白自己的目標,就算有突發騷擾也不為所動,堅持完成任務。 這部機械人是Google旗下人工智能研究團隊的作品,結合Google自行研發的AI語言模型,包含5,600億個參數,理解的不只是語言,還有圖像及動作,所以它明白你的要求之後不再是用文字回應,而是用實際行動回應。它會將大目標分拆成小目標,譬如你打翻飲品叫它帶清潔工具過來,它會先判斷你要的是百潔布,然後去找百潔布,再轉交你手上。 機械人的AI將語言和圖像一起理解,它明白薯片及百潔布是甚麼樣子,甚至分得開不同牌子的可樂。它和其他AI一樣不斷學習,一部機械人的經驗會變成所有機械人的經驗。 研究團隊下一步會嘗試將機械人用在現實情況,成為家居或工業的機械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