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節目
- i-Cable
- 2023年06月05日
【小事大意義】家.在一起(上) 舟車勞頓照顧腦癌姐姐 弟弟感孤單、被忽略 媽媽愧對兒女
【有線新聞】 :7年前Rachel 8歲的某一天,一次突如其來的頭痛及嘔吐,從此改變她的人生軌跡。潘太年僅8歲的女兒 Rachel 確診患上腦癌(髓母細胞瘤),需要頻繁出入醫院進行密集式的手術治療和覆診。突如其來的壞消息令潘太一家生活大變,潘太每日需要舟車勞頓地往返相距甚遠的醫院和家,而爸爸潘生亦要繼續上班維持生計,致使當年年幼的弟弟 Matthew 只可獨自留在學校做功課,以及在課後到父母不同的朋友家中暫住。年幼的弟弟雖然身體健康,但當時卻感到非常孤單和被忽略。潘太當時分身乏術,難以同時照顧兩姐弟,對當時的狀況感到非常吃力,亦認為自己愧對兒女,沒有擔當好媽媽的角色。
- i-Cable
- 2023年06月04日
家國天下|海關訓練
- i-Cable
- 2023年06月02日
法國學者普查海洋微生物 基因排列揭種類比陸地多 對評估氣候舉足輕重
【有線新聞】人類身上有不少微生物,海洋世界的動物也一樣,法國有研究走訪多個珊瑚礁首次為海洋微生物做普查,根據排列出的基因,發現海洋微生物的種類甚至比陸地更多。 我們平時說「生物多樣性」通常不會想起微生物,但細菌、真菌、藻類等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以往人類對陸上微生物掌握比較多,今次嘗試將目光轉向海底。 法國索邦大學的學者2016年組織考察隊,到訪太平洋其中99個珊瑚礁,收集了五千多個生物樣本,包括珊瑚、魚類及浮游生物,逐一分析有哪些微生物聚居。 學者花了幾年時間做基因排序,近日發表初步結果,在五千多個樣本之中,來自微生物的DNA,包含了近29億個基因序列。這個數量非常巨大,甚至比全球已知的微生物基因序列多四分之一,即是之前人類記載的海洋微生物只是冰山一角。 今次結果為海洋生態帶來新見解,當氣候變化衝擊大海,海洋微生物的反應舉足輕重,評估氣候影響時不能忽視。
- i-Cable
- 2023年06月02日
雷擊和喜樓|新加坡曾發生類似事故 何永業:避雷針保護非百分百
【有線新聞】雷電沒打中避雷針,反而拐彎擊中高樓大廈的外側,類似事故於新加坡也發生過。有專家指即使有避雷針,如果存在更低電阻的路徑,雷電直擊大廈外牆是有可能。 市區上空形成雷暴,閃電進擊地面的高樓大廈,通常避雷針會發揮作用,將雷電引向天台,但凡事也有例外,除了香港,新加坡也有同類記錄。去年4月,新加坡中西部屋苑女王鎮一幢樓高40多層的大廈,有高層窗戶被閃電擊中,無人受傷,大廈的避雷針當時運作正常。 有工程專家表示,大廈避雷針的保護本來就並非百分百,只要有電阻更低的路徑,閃電是有可能「繞道」擊中大廈外牆。香港工程師學會電機分部代表何永業:「那個(單位的)位置連同天上的雲,路徑的電阻當刻是最小的,而不是天台我們常人想像到有避雷針、尖桿的位置。今次並不是,所以便擊中那個(單位),天台的桿(避雷針)最高,只不過提升了這些桿,有機會引導到閃電的機率,但不是百分百可以,今次這張相正正顯示到這個理論,就是這是一個或然的機率,而今次機率發生了,就是(擊中的)不是最頂而在中間。」 他又指,就算閃電不幸擊中金屬窗框,現行大部分設計都可安全將電流引導至地面。
- i-Cable
- 2023年05月31日
星南洋理工校舍成亞洲最大木建築 佔地約6個足球場 屋頂太陽能板年產逾50萬度電
【有線新聞】新加坡這棟新的大學校舍成為全亞洲最大型的木建築,木材的來源符合可持續發展,加上屋頂的太陽能板能源「自給自足」,大大減少碳足跡。 這棟全亞洲最大的木建築「蓋亞」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的新校舍,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日本知名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大樓的名字源於希臘神話的大地之母,設計上採用多種環保元素,以減少碳足跡和能源消耗。 蓋亞樓高6層,佔地逾46萬呎,即約6個足球場,主要建築材料為複合木材,木材預先在工場加工,以減少施工期間的碳足跡。為了環保,木材表面並無任何保護塗層或油漆,但橫樑上額外鋪了一層木,一旦發生火災,表面的木先被燒焦,保護裡面的橫樑建築結構不會受損,所有木材的來源符合可持續發展,碳足跡少過一般混凝土建築。外牆則採用大量玻璃,以最大限度引入自然光,有日照時室內基本上不用開燈,加上多個陽台和通風井等開放區域,可引入自然風以降低溫度,減少能源消耗。蓋亞屋頂安裝的太陽能板據報每年可生產逾50萬度電,足夠供應校舍的耗電量有餘,獲新加坡政府評為綠色建築獎最高級別的「綠色標章白金零耗能」建築。
- i-Cable
- 2023年05月30日
美科學家監測象鼻海豹腦電波 發現靠深潛閉氣短暫小睡 避開天敵免成獵物
【有線新聞】野生動物熟睡時最容易被獵食者突襲,美國有科學家發現象鼻海豹潛入深海時會分開多次小睡,避免天敵乘虛而入。 象鼻海豹在繁殖季節會一直留在岸邊,基本上不會下水,這段時間牠們一天可以睡10小時,。但到了覓食時期就相反,象鼻海豹會連續在海中8個月,期間完全不需要上岸。 問題是象鼻海豹有別於鯨魚及海豚,牠們不懂一半大腦休息,另一半清醒,但又要避開鯊魚這類獵食者,那麼象鼻海豹如何睡覺呢?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記錄象鼻海豹的大腦活動,揭示牠們獨特的睡眠習慣。 研究員為13隻幼年雌性象鼻海豹戴上裝有感應設備的帽,監測牠們在深海時的腦電波活動,結果發現海豹每次深潛時會屏住呼吸短暫小睡約10分鐘,當牠們過渡至快速眼動睡眠 ,因為肌肉暫時癱瘓,身體會開始螺旋式下降,但下沉到海洋深處反而有助避開獵食者,直到體內的氧氣即將耗盡時,象鼻海豹就會開始清醒,浮出水面呼吸。 在海中的日子,象鼻海豹平均每天只睡兩個小時,和陸地上每天睡10小時形成強烈對比,研究已刊登於《科學》期刊。
- i-Cable
- 2023年05月30日
【拉近文化】兩位深情男子的交鋒
【有線新聞】資深演員黃秋生與年輕演員游學修合作出演《極地謎情》舞台劇,透過名成利就的作家白克先⽣與⼩鎮記者黎斯富有戲劇張力的對話,展開一個浪漫中帶著懸疑的愛情故事。黃秋生早在2012年出演過這個劇本,這次在「神戲劇場」成立十周年重演這個別具意義的劇目。
- i-Cable
- 2023年05月30日
【拉近文化】球鞋客製師
【有線新聞】球鞋客製師尤俊明而言,球鞋本身是設計師的心血,而客製球鞋則是一種不同人的創意和設計碰撞出來的文化體現。他把不同元素融入球鞋,製成一對對獨一無二、能展現個性的藝術品,更以本土文化為主題的球鞋宣揚香港客製球鞋文化。
- i-Cable
- 2023年05月30日
【小事大意義】故事校長(下) 為改革教育流弊做校長 不忘連繫學生密密講故事
【有線新聞】喜歡學生、享受小朋友世界的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創校校長劉筱玲直言,即使做了校長,仍很想與學生連繫,多年來變身「故事校長」,不斷與高低年級學生講故事,即使在疫下隔著熒幕,也要堅持在空無一人的禮堂講故。原來學校的這個千人禮堂,盛載著她向有「銀壇慈母」之稱的母親——黎雯女士的致意,同時是讓學生由「踩台」鍛鍊自信和培養團體精神,鼓勵他們勇於找到自己所長。
- i-Cable
- 2023年05月30日
【拉近文化】像她這樣的一個作家:西西
【有線新聞】「首先她是一個好人,非常好,然後才是一個作家,我覺得是作家裏面的作家。」 著名已故作家西西為香港,以至華文文學界帶來深遠影響。西西的摯友何福仁作家整理整理了大量西西創作多年來的物品,在這次的展覽展出,讓我們透過西西的手稿、文學創作和手工藝品等物品了解一下像她這樣的一個作家。
- i-Cable
- 2023年05月30日
【拉近文化】尋找個人色彩
【有線新聞】源於50年代的美國、近年在日韓非常流行的個人色彩分析傳到香港,透過以四季劃分顏色,找出不同人適合哪個季節的色彩。個人色彩分析師Carrie從讀書時期起接觸時裝界近十年,有感時裝業造成大量浪費。她期望透過個人色彩分析,為客人找到適合自己的色彩展現個人特質,同時減少購物出錯所造成的浪費。
- i-Cable
- 2023年05月29日
德國專家研發機械水母 靠水流吸起海洋垃圾 珊瑚礁等脆弱環境都適用
【有線新聞】如果塑膠垃圾散落到珊瑚礁,清理工作非常困難。德國有專家研發了一種機械水母,靠水流吸起垃圾,減少干擾海洋生態。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數據,每年至少有1,400萬噸塑膠流入大海,佔所有海洋垃圾的80%,威脅海洋生物的健康和食品安全。德國的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在自然界尋找靈感,研發出一款機械水母,清理海洋深處的污染物。 機械水母約等於手掌大,內置的6個電動液壓驅動器,扮演「人工肌肉」的角色,可以收縮和擴張,使其如同真正的水母般在水中自由移動,速度可達每秒6.1厘米,比其它同類型的機械人更快。 機械水母幾乎不會產生噪音,加上非接觸式的設計,可以輕易地收集垃圾碎片,以及魚卵等易碎生物樣本,適合用於珊瑚礁等脆弱的環境,減少干擾海洋生態。 機械水母既可以單獨運作,也可以聯同其他機械人搬運較大型的垃圾,目前研究人員正探討其無線充電的可能性,研究已刊登於《科學進展》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