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節目
- i-Cable
- 2022年10月11日
以牛幹細胞生產肉和脂肪 3D打印成「雪花一口牛」 食品科技公司減碳產肉新技術
【有線新聞】肉類生產過程製造不少碳排放,科學家正研究改變固有肉類觀念。 以色列一間食品科技公司繞過飼養及宰殺牛隻,以立體打印技術製作「一口牛」,究竟是如何做到? 肉類,尤其是牛肉,在飼養過程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科學家正研究可持續發展的食物生產方法,最近取得新進展。 這間以色列食品科技公司受日本和牛的大理石紋啟發,以立體列印技術,製作一顆顆幾可亂真的一口牛。這些一口牛不是來自宰殺活牛,而是由牛的幹細胞分化成肌肉和脂肪組織,造成兩種「生物墨水」,以3D打印機逐層交替打印,印好後便會放進培植箱。 這種方式能統一標準,但通過調整層次厚度、比例和打印次序,就能改變一口牛的口感和花紋,甚至連形狀及營養成分也可以控制。 一口牛仍未正式出售,公司希望先降低生產成本,令價格足以和傳統肉類競爭,年底會舉辦試食活動。
- i-Cable
- 2022年10月11日
【小事大意義】緣來自遠方:留學生孤身異鄉求學 「親善家庭」用心傳達香港如家的溫暖
【有線新聞】本港大學近年積極推動國際化,單在2021-2022學年,便有多達13000名非本地生來港修讀八大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當中,絕大部份學生往往是首次離開家人,他們獨自在他鄉生活,既要面對文化差異,又要應付沉重學業壓力,無疑是一個挑戰。有見及此,浸會大學學生事務處輔導中心舉辦「親善家庭計劃」,由浸大教職員或者認可團體推薦的人選擔任親善家庭,在一年時間內,透過不同活動,例如家庭探訪、地方參觀、戶外郊遊等,協助非本地新生適應香港生活。計劃開展至今踏入第19個年頭,有超過2000名非本地新生受惠。計劃雖然僅為期一年,但一年過後,家庭和學生往往會把關係維持。有大學教授參加計劃長達15年,接待了超過30個學生。他自言把學生視如己出,多年來不單全心全力的照顧栽培,更希望學生學懂回饋,把自己汲取的經驗傳承給下一屆新生。
- i-Cable
- 2022年10月10日
自家養殖不比農場生產安全 研究指城市居民後院產雞蛋鉛含量超標 主因土壤受污染
【有線新聞】城市耕種是近年新趨勢,但澳洲有研究發現,城市後院農場所生產的雞蛋比一般農場的雞蛋含鉛量多出40倍。 外國不少家庭在後院飼養雞隻,相信自家生產的雞蛋和雞肉比商業農場生產的品質不只更新鮮、亦更安全,但事實是否如此? 澳洲麥覺理大學的團隊,在55個悉尼民居檢驗他們飼養的雞隻和生產的雞蛋,發現自家生產的雞蛋平均鉛含量為每公斤301微克,比商業農場生產的雞蛋鉛含量多出40倍,當中有超過一半樣本雞蛋高於可接受標準的每公斤100微克。 研究指,泥土含鉛是雞蛋鉛含量過高的主因,母雞抓泥土和啄泥土上的食物攝入泥土裏的鉛。研究又發現,較近市中心的舊屋因為用過的含鉛油漆、汽油和喉管,泥土鉛含量較高;雞蛋的其他污染來源則包括水和飼料,人類攝取過多鉛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智力下降及影響腎功能。 研究團隊表示城市耕種值得鼓勵,但必須留意耕種的土地質素,又製作悉尼、墨爾本和布里斯班的泥土鉛含量地圖,呼籲民眾找專業人員化驗自家泥土,更換潔淨的泥土。
- i-Cable
- 2022年10月10日
中國4灌溉工程獲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有線新聞】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日前公布,內地4個工程全部申報成功。其中四川及江西的兩項工程都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 今次獲收錄於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4個工程包括四川通濟堰、江蘇興化垛田、浙江松陽松古灌區,以及江西崇義縣上堡梯田。自古文化發展與水源關係密不可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著眼於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以及對文明的影響、保護灌溉工程遺產,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今次錄入名單的4個工程都各具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其中通濟堰及崇義縣上堡梯田都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通濟堰更是中國有記載以來規模最大、運用時間最長的活動壩,灌溉面積達52萬畝。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於2014年開始,由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主持評選。目前名單內已有140項目,遍布在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18個國家。
- i-Cable
- 2022年10月10日
【拉近文化】收藏家的珍寶
【有線新聞】《香港珍藏大展》正在展出香港收藏家的珍藏,以珍品重構出古代人的各種生活空間,還為大家創造出一條中國陶瓷歷史的「時光隧道」,把唐代至晚清的陶瓷展示出來。 快來看看!
- i-Cable
- 2022年10月10日
【拉近文化】自由爵士音樂節
【有線新聞】你留意到近年香港爵士樂的發展嗎?過去十年中,年青的爵士樂手從外國回流,在香港開創了爵士樂的新局面。 一連五日的自由爵士音樂節即將在西九文化區中大大小小不同的舞台上演出,策劃團隊把香港爵士樂的發展史融入於節目安排中,讓觀眾在欣賞表演的同時,也可感受到香港爵士樂的發展。
- i-Cable
- 2022年10月09日
【小事大意義】「欖」緊我夢想:後天失聰無礙打欖球 25歲女盼做教練身傳聽障小孩
【有線新聞】現年25歲的鄭沛彣(Mary)自小雙耳近乎全聾,聽和說話方面都不太清晰,但這無礙她努力豐富生活。在朋友介紹下,Mary畢業後學習且加入了15人的健聽欖球隊。過程中,她以不同方法克服與隊友的溝通障礙,更獲得教練陳朗詩(Royce)鼓勵,開始朝着欖球教練的方向發展,希望有天可以將這項運動的樂趣,教給其他失聰的小朋友。究竟她這個目標會否達成?
- i-Cable
- 2022年10月07日
慶生惹眾怒!台灣兩壽星仔被綁燈柱 好友狂擲蛋糕弄污街頭
【有線新聞】台灣澎湖日前有兩名男子被十多人綁在燈柱,再被人瘋狂擲蛋糕及剃鬚膏等。 星期一深夜,澎湖馬公新店路附近,一大群男女,笑聲此起彼落。十多名年輕男女,逐一向被保鮮紙綁在燈柱的兩名男子擲蛋糕及噴剃鬚膏等。他們這樣做是為了這兩位被綁在燈柱的朋友慶祝生日,不過有關行為惹來當地居民不滿。有居民批評說:「其實最主要只是希望,就是能夠讓大家去撻伐這些人,逼這些人出來自己去負責、去整理。」 雖然他們事後都有簡單收拾,不過仍然滿地朱古力漿。當地環保局說會以廢棄法追究,而這些製造垃圾的人或會被罰款1000至6000元新台幣。
- i-Cable
- 2022年10月07日
【拉近文化】香港的世界冠軍寶石切磨師
【有線新聞】香港的世界冠軍寶石切磨師 一顆寶石起初被發掘出來,可能只像路邊的一顆石頭,寶石切磨師像賦予寶石第二生命的人,經過切磨工序,讓寶石發揮出真正的光芒。 這次讓我們認識香港絕無僅有的年青高端寶石切磨師馬啟智,他參加世界賽取得滿分,還曾成為切磨師的世界冠軍!
- i-Cable
- 2022年10月06日
新技術紓緩腰背痛 射頻電波加熱神經 截斷痛楚信號 減輕藥物依賴
【有線新聞】不少受腰背痛困擾的人會長期服用止痛藥,美國近年有種新技術向脊椎神經釋放熱力,長時間紓緩腰背痛,減輕對藥物的依賴。 脊柱的痛,根據位置可以分為「上背痛」或者「下背痛」,我們日常說的「腰背痛」,很多時其實指下背痛,即是痛楚來自脊柱的腰椎。 如果痛楚的起因涉及發炎或者勞損等,痛症變成長期困擾就是「慢性腰背痛」,通常也是一痛就靠止痛藥,但藥物總有副作用。 美國有醫療企業研發了一種處理腰背痛的技術,靠的是熱力。首先找出痛楚來自哪一節腰椎,然後透過微創手術,將一支探針伸入去痛的腰椎,用射頻電波加熱裡面的神經,令痛楚的信號中斷,無法向上傳遞到大腦,手術過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 這項技術2016年獲美國當局開綠燈,其後在全國醫院累積臨床數據,最近的試驗有140個病人參與,超過六成覺得痛症減輕了一半,三成人一年內沒再覺得痛。專家期望這種技術,可以減少腰背痛病人對止痛藥的依賴,提升生活質素。
- i-Cable
- 2022年10月06日
旱情下長江江豚面臨擱淺危機 專家24小時巡視監測
【有線新聞】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長江江豚,近期因內地旱情導致棲息環境受到嚴重威脅。當局派出專家24小時監測江豚活動情況,避免牠們擱淺死亡。 江西鄱陽湖信江段的瑞洪大橋,保育人員發現一群,長江江豚游出水面,成群躍起,掀起陣陣浪花。事實上,這個畫面得來不易。因為捕漁活動、污染,以及水利工程建設等,令江豚數量驟降,面臨絕種。為保護江豚棲息地,當局去年3月實施長江10年禁漁計劃,不過近日牠們又面對另一個危機。 內地早前持續多月旱情,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更刷新有紀錄以來歷史最低水位。隨著水位持續下降,江豚的生命亦受到威脅。 為了避免江豚擱淺死亡,餘干縣鄱陽湖濕地生態保護中心近日派出巡護組24小時巡視,並安裝聲學檢測設備,監察江豚活動情況。 研究員劉凱稱:「這三台設備的系統時間是一致的。我們可以通過它聲信號變化情況,結合它的時間序列來判斷。江豚目前能不能順利通過這個口門進出這個沙坑。如果通的話,目前相對來說風險就比較小。如果說它不通,那就要考慮下一步的保護救護措施。」 目前在鄱陽湖松門山水域南北兩大深水坑,分別監測到約36條和40條江豚。當局已嚴格管控船隻通過該水域,防止對江豚造成驚擾和
- i-Cable
- 2022年10月05日
三學者共奪諾貝爾化學獎 發展點擊化學及生物正交化學 助觀察細胞、研製藥物
【有線新聞】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由兩位美國學者及一位丹麥學者共同獲得,他們發展出點擊化學及生物正交化學,對藥物和細胞研究意義重大。 研究及生產藥物用到各種複雜分子,就算是自然界存在的分子也未必可以輕易分離提煉,需要人工合成出來,過程本來很漫長、成本又高。直到2000年,美國學者沙普利斯提出「點擊化學」概念,他指出合成分子可以看成「砌積木」,只要以一些基本分子做起點,將小分子以不同方式拼合,就可以「砌」出各種複雜分子,不需要次次由零開始,這種點擊化學的出現令合成分子更快、成本更低,而且副產物很少,相當環保。 之後沙普利斯繼續研究,他及丹麥學者梅爾達爾差不多同時發現點擊化學最常用的起手式,有助發展藥物及基因定位。 至於另一位美國得主貝爾托齊,她發展了一種點擊反應只是以細胞表面的聚糖為目標,不影響細胞運作,稱為「生物正交化學」,例如可以令細胞特定部位產生各種螢光色,但不干擾細胞的活動,令實時觀察活細胞不再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