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節目
- i-Cable
- 2023年02月15日
【拉近文化】別出新裁
【有線新聞】憑著對西裝的熱愛,年輕西裝裁縫莊旻臻拜訪入行逾40年的本地裁縫洪顯斌師傅和英國薩佛街裁縫大師Andrew Ramroop,學習中西兩派的度身訂造西裝技術,以科技和演算法配合,造出剪裁美觀、舒適的西裝。
- i-Cable
- 2023年02月14日
新西蘭現5千萬年前企鵝化石 史上最巨大、重皇帝企鵝3倍 高度堪比成年人
【有線新聞】劍橋大學的專家於新西蘭發現新品種的史前企鵝化石,體重是皇帝企鵝的3倍,是至今所知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巨大企鵝。 現時地球上體型最大的企鵝是南極的皇帝企鵝,成年後身高大約1.2米,大約相當於人類的七歲小朋友。但如果不局限於現代,曾經於地球存在過的最大企鵝可能在新西蘭。 劍橋等多間大學的團隊於新西蘭一個海灘旁邊,發現一批大約5800萬年前的企鵝化石,當中至少有兩個從未發現的品種,其中一種的上臂骨和現代皇帝企鵝的一比就知道是「巨無霸」。皇帝企鵝的體重大約45公斤,但根據骨頭尺寸推算,新品種體重大約150公斤,差不多是皇帝企鵝的3倍,是至今所知的最巨大企鵝。在恐龍滅絕後才出現,因為企鵝的身高和姿態有關,學者指牠留下的骨頭比較少,暫時無法估算牠的身高,但可能高過一個成年人。 企鵝體型巨大可以去到更深的海底,至於牠後來為何絕種,可能是演化競爭上敗給同時代的海洋哺乳動物。
- i-Cable
- 2023年02月14日
【小事大意義】舊嘢有得整 : 退休男化身維修義工 延續家電生命 助無家者改善宿舍環境
【有線新聞】「想透過維修來幫其他人減廢」,現年64歲的阿輝,退休後開始參加義工團體「復修辦館」。他指一般低廉價格的小家電,未有附上保養服務,維修成本比買一個全新的更昂貴,人們大多不願意拿去維修,傾向直接扔掉。他和團體負責人Jacky(陳俊裕)都希望減少這種不必要的棄置,於是定期收取和維修這類小型家電。開辦活動3個月以來,他們已拯救近半百部家電,更有抽空替不同的非牟利團體、獨居長者做家居維修,盼能以己所長,幫助有需要的人。
- i-Cable
- 2023年02月14日
【小事大意義】「畫」給我信心 : 腦癱男不甘右身殘障 鑽研畫功盼成展能藝術家
【有線新聞】今年35歲的啟業,因為幼年一次意外導致腦部受損,手術後右邊身體殘障,且有說話不清的情況。不過,身體殘障未有阻擋啟業為自己開闢前路。成年後的他,以自學畫技獲得他人賞識,筆下風景畫往往讓其有不少工作接洽。他更希望藉畫畫讓一直擔憂自己的媽媽和導師,可以放心,證明自己「其實可以做到很多事」。
- i-Cable
- 2023年02月13日
新加坡「腎臟再生」老鼠實驗 糖尿腎致衰竭 藉阻斷蛋白腎臟復常長健康細胞
【有線新聞】腎衰竭有沒有可能逆轉?新加坡一項實驗成功令衰竭的老鼠腎臟恢復正常,證明「腎臟再生」並非沒可能。 腎衰竭可以由其他疾病引發,例如糖尿病,因為長期血糖過高,會破壞腎小球的微小血管,影響過濾功能,稱為「糖尿腎」。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最近有研究顯示,如果是糖尿腎引起的腎衰竭,要逆轉並非沒可能。 研究發現當腎臟受損,腎小管上皮細胞會釋放一種稱為「IL-11」的蛋白質,它會令內臟結疤,可能是腎衰竭的元兇。於是學者於一隻腎衰竭的老鼠以抗體阻斷「IL-11」蛋白質的功能,結果老鼠腎臟停止結疤,甚至再次長出健康細胞,令腎功能逐漸恢復,這個過程相當於腎臟再生。 學者之後以人類腎臟細胞於培植碟測試得出類似結果,意味如果是糖尿病引發腎衰竭,人類腎臟也有可能再生。不過學者強調研究只是起步階段,要在病人身上測試腎臟再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做到,但會是一個新希望。
- i-Cable
- 2023年02月12日
【小事大意義】特技人:動作特技演員不成文規定 打得愈痛愈有成功感
【有線新聞】「觀眾覺得不舒服或者疼痛的視覺效果,動作也好,任何特技也好,在我們的角度完成後很有成功感。」 當了動作特技演員(特技人)超過15年的MJ解釋,行內有不成文規定,動作特技要「好冧 」才算得上成功。「好冧」即疼痛,追求逼真的視覺效果,務求讓觀眾看得刺激。 自小受爸爸薰陶愛上港產動作片,MJ當過跆拳道教練,又當過舞台表演者,後來經電影界朋友引薦入行。入行後當過古天樂、鄭伊健、黃宗澤等主演的替身演員,如今是行內較年輕的動作指導,MJ關心行業青黃不接的同時,亦寄語電影製作可多加入動作特技原素,「不一定要以凝重氣氛去做一個動作﹐黑色幽默或者喜劇也可以加入動作,各大導演或者發行商可以考慮一下,比較寄望這一方面。」
- i-Cable
- 2023年02月09日
美國學者發現「微塑膠」致海浪減少 有望追蹤、清理污染海域
【有線新聞】海洋微塑膠污染嚴重,但細小膠粒難以追蹤,美國最近找到新方法,原來充斥微塑膠的海域,海浪會顯著較少,人造衛星也偵測得到,可以反映微塑膠的去向。 海洋的塑膠污染除了大件的塑膠垃圾,還有直徑不足5毫米的微塑膠,它們同樣隨海流飄浮,但部分細至肉眼幾乎看不見,要評估蔓延情況極之困難。但太空總署的氣象衛星系統或者可以幫得上忙,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學者前年發現,微塑膠聚集的海域通常較風平浪靜,兩者有沒有因果關係,學者其後回到實驗室以造浪裝置不斷測試,最近終於找出答案。 原來當水裡面有大量微塑膠,塑膠表面的油性添加劑會令水質起變化、減少波浪形成,就算有浪也很快散失。這種效應在真正的大海中足以被人造衛星偵測到,太空總署有一組預測風暴的衛星對海浪分布相當敏銳,如果衛星數據反映一個海域海浪規模不尋常地減少,意味這片海域可能充斥大量微塑膠。學者認為這個發現有望發展成偵測海洋微塑膠的技術,有助追蹤及清理微塑膠。
- i-Cable
- 2023年02月08日
瑞士研無人機採「環境DNA」 特製帶黏性機身 助了解樹林生態
【有線新聞】為了加快在樹林採集各種生物的DNA樣本,瑞士有學者發明了一款無人機,飛上樹頂大規模收集環境DNA,有助了解樹林生態。 要知道一個生態系統,例如某個樹林有哪些品種的動物棲息,除了親眼目擊亦可以從DNA了解,例如動物殘留在四周的排泄物、皮屑、毛髮等也可以取得DNA。透過這些「環境DNA」,生態學家變身鑑證專家,同樣可以掌握生態情況。 於一般泥土或水源收集環境DNA比較容易,但有些動物生活於樹頂,要收集高處的DNA,以往要找人冒險爬上去,現在可以找它代勞。它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最新研發的無人機,機身周圍也有黏性,加上沾有特製溶液的棉花,有利飛上樹頂採集DNA。由於樹枝彈性各有不同,無人機附帶壓力感應器,保證每次都以適當力度掃過樹枝。 戶外測試之中,無人機在七棵樹上面採集DNA,結果排序後辨識出20多種動物,包括鳥類及昆蟲。學者希望這架無人機可以去人類難以到達之處,更全面了解各種生態。研究已經發表於《科學機械人》,更登上了該期封面。
- i-Cable
- 2023年02月07日
美國「逆向建築」由頂向下逐層加建 免依賴天秤、省時省成本
【有線新聞】俗語有謂「萬丈高樓從地起」,但美國有幢16層高的大廈推翻了這個常識,由最頂層開始,向下逐層加建。這種新的反向建築方式,既可以減少依賴天秤,亦有助節省成本。 建高樓正常是由最底層向上建,但是在美國底特律這幢住宅大廈就剛剛相反,是由最頂層「向下建」。首先建造兩支結構柱,相當於大廈的脊柱,同時是樓梯井及升降機槽,然後將500公噸的一整塊樓層組件用8部千斤頂從地面逐少托上去,再扣實支柱,先放最頂的第16層,用了差不多10個小時,但因為之後每層愈來愈低,所以亦愈建愈快。 用這種方法不是為了標奇立異,而是因為工地附近有段高架鐵路,不適合用天秤這類大型裝置,才改用這種新技術。據發展商表示,逆向建樓除了不用依賴天秤,比傳統方式更省時一半,並減少人手,最終成本降低了一至兩成。 新大廈現時已經基本落成,今次是美國首次引入這種方案,而數年前印度亦有項目採用過,但建築層數比今次少6層。
- i-Cable
- 2023年02月07日
【小事大意義】美國跑之遺憾300里 : 香港超馬跑手黃俊橋挑戰「橫美大步走」 路上遇到什麼?又為何只差最後一段?
【有線新聞】去年下戰書,挑戰橫越美國東西兩岸「5400公里」大步走的香港超馬跑手黃俊僑回歸香港! 他飛抵香港一刻慨嘆:我終於回來了!因為到過很多地方,還是覺得香港最好。究竟他這次美國之旅,遇到什麼風浪?看到什麼風景線? 曾豪言5400公里的橫美洲之路,又是否真的可以完全用雙腳走完?相信人類無極限的他,又會在旅程中遇到甚麼困境,留下甚麼遺憾?發現自己需要再成長的空間?
- i-Cable
- 2023年02月06日
美軍與兩團隊簽約 研水陸兩用運輸機 須乎「翼地效應」能低飛、料明年投產
【有線新聞】美軍新一代運輸機開發計劃已和兩個團隊簽約,雙方以不同設計概念競爭,但都要符合軍方對翼地效應低空飛行的要求,能載重量超過100公噸,並在水面起降。 去年5月,美國國防部發表「自由運輸機」計劃,目標是建造新一代運輸機。軍方對設計有多項要求,首先運載空間要及得上現役的C-17運輸機,但負載重量要提高至100公噸以上,適合於地面及海面起降,甚至不怕海面有大浪,最重要是為了省油及提高續航力,飛機必須能夠以「翼地效應」飛行。 所謂翼地效應,指的當飛機貼近地面或者海面飛行,機翼會產生額外升力,令飛機變相「輕」了。兩間獲得初步合約的承判商,包括波音子公司「極光飛行科學」設計概念接近傳統飛船,採用高機翼、單體設計,有8個渦輪螺旋槳引擎作為主推進器。另一個團隊是「通用原子」,採用中翼、雙體設計,提高水上穩定性和抵受海浪的能力,有12個渦輪軸引擎。未來18個月,美軍會分別和兩個團隊合作,研究哪個概念比較優勝,設計獲採納後,預計2024年開始生產建造。
- i-Cable
- 2023年02月06日
【拉近文化】性/別小眾看神話
【有線新聞】《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是香港首個以性/別小眾為主題的大型展覽,由大館與驕陽基金會合辦,展出橫跨不同時代的性/別小眾作品。 展覽以性/別小眾角度重新編織的神話展開,呈現性/別小眾不同時期的處境與藝術實踐;第二章配合大館古蹟建築群的歷史,呼應歷史上對性/別小眾的壓迫;第三章則以黑暗的環境,讓觀眾反思身體,甚至人類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