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節目
- i-Cable
- 2022年11月02日
學者發現南極冰層藏河流 長逾400公里、結合數百個湖 恐加劇冰層融化流出大海
【有線新聞】有學者於南極冰層之下發現大規模的河流系統,總長度達數百公里,這些持續流動的水可能會加快將融化的冰層流出大海。 南極洲表面長年被冰層覆蓋,平均厚度超過兩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單一冰塊,這塊冰層之下埋藏著南極大陸的真面目。 例如早在數十年前開始,科學家已經陸續發現南極洲有很多湖,由於冰層底下壓力極大,湖水比較難結冰,得以保持液體狀態。學者曾經以為這數百個湖是互相獨立,原來一直弄錯。 來自倫敦帝國學院的專家帶領的國際團隊,以飛機於南極上空以雷達偵測,透視冰層下的水流,發現下面不只有靜止的水,還有流動的水,最終確認是個龐大的河流網絡,總長度達460公里,將數百個湖連成一體,而且和一般河流一樣最後匯入海洋。 一片大陸有活的河流本來是正常,但對於融化加劇的南極冰層就未必是好事,因為冰層下有水流動,會產生類似潤滑劑的效應,可能令已經半融的冰層加快斷裂,流出大海。
- i-Cable
- 2022年11月01日
【拉近文化】數碼藝術影像日記
【有線新聞】將科技和藝術融合,是大家經常會聽到的話題,本年度的Digital Art Fair,帶大家看看藝術家又一山人以攝影生涯裏40多年超過十萬張照整理成的影像日記。在展覽中還有多位藝術家的作品,一起去看看!
- i-Cable
- 2022年11月01日
【拉近文化】沉醉巴洛克
【有線新聞】在17世紀從意大利興起的巴洛克藝術以戲劇化的呈現見稱,現在於香港藝術館可在《走進巴洛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珍藏展》中看到首次在香港展出的意大利名作,還可聽到香港音樂家演奏的樂曲配合展出。快來看看!
- i-Cable
- 2022年11月01日
【小事大意義】奇蹟の短腸小女將(下): 家人上山下海給嘉嘉正常童年
【有線新聞】短腸症兒童術後只剩小量腸道,須以胸前的中央靜脈導管及胃部的胃造口,輸送用口進食以外的營養,以供生長,每天接駁醫療儀器的時間長達16小時,剩餘的「自由時間」本來就不多,但8歲女童嘉嘉的家人,多年來一直上山下海,永不言倦地陪她嘗試很多「不可能的任務」,如游水和出國旅行,希望令她得到正常小孩的快樂童年。近幾年他們還開設YouTube頻道 KaKaTV,將開心的生活記錄,與關心她的朋友分享快樂。歡樂的畫面背後,他們是憑甚麼一直堅持?
- i-Cable
- 2022年10月31日
巴西總統連任失敗 在位期間亞馬遜雨林被斬20億棵樹 原住民、保育人士遇死亡威脅
【有線新聞】這次總統選舉被視為是對亞馬遜雨林命運的投票,博爾索納羅任內加快將森林轉為農業和商業發展,亞馬遜平均每秒失去15棵樹,情況是十五年來最嚴重。 這群居於亞馬遜偏遠地區村民,總統選舉次輪投票期間花數天划船,長途跋涉到最近的票站,除了支持屬意參選候選人,亦為「地球之肺」亞馬遜的命運投票。 事關在博爾索納羅3年多的領導,亞馬遜遭受15年來最大破壞。立場極右的博爾索納羅,放寬非法砍伐雨林罰則,更多農業活動拓展至雨林保護區,又大減保育開支。環保組織推算,其任內至少20億棵樹被砍伐或燒毀,平均每秒消失了15棵樹。 博爾索納羅首3年任期,亞馬遜森林失去逾3萬4千平方公里土地,近台灣面積。今年9月,再多1400多平方公里土地被摧毀,比整個香港還要大。 農業、伐木活動嚴重威脅原住民生活,他們被武裝人員逼遷。當地保育人士亦屢次收到死亡威脅,今年6月英國記者菲利普斯和原住民專家佩雷拉在亞馬遜遇害,震驚全球。 提倡保護雨林的盧拉東山再起,或為亞馬遜帶來喘息空間,但非法砍伐活動近月更猖獗,被指趕在政府換屆前搶掠更多土地;火災次數同月亦創下5年紀錄,執法部門被批無心無力。
- i-Cable
- 2022年10月30日
【小事大意義】奇蹟の短腸小女將(上)
【有線新聞】早產女嬰嘉嘉,出生時因一條心導管未閉合,用藥治理卻誘發壞死性腸炎,情況危急,須進行腸道切除手術,令體內只剩下半條大腸和13厘米的小腸,是正常早產嬰120厘米小腸長度的十分之一。細小的身驅,究竟要承受甚麼煎熬?八年至今,她身邊的醫護和家人,尤其是媽媽,又是如何提心吊膽,陪她一關又一關,闖過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的術後挑戰,生存到今天?
- i-Cable
- 2022年10月28日
科學家花三年尋找亞馬遜雨林最高「樹王」 高逾88米、近25層樓 料年齡超過400歲
【有線新聞】亞馬遜雨林是全球最原始的熱帶雨林之一,有不少參天大樹,一群科學家花了三年時間,上月終於找到區內最高的「亞馬遜樹王」,超過88米、即差不多25層樓高,估計樹齡超過400歲。 一行20人團隊上月在巴西亞馬遜雨林,披荊斬棘兩周後成功找到整片亞馬遜雨林最高的這棵樹,這棵參天巨木品種屬於「亞馬遜蘇木」,位於巴西北部的伊拉塔普魯河自然保護區,高88.5米、即約25層樓、樹幹圓周長9.9米,估計樹齡有400年至600年。 研究團隊還在樹下紮營,收集樹葉和土壤等樣本,分析這棵「樹王」的實際樹齡,並研究附近為何大樹林立及它們為地球的大氣儲存了多少碳。為了跟「樹王」見面,巴西及多國科學家歷經3年規劃及5次探險,今年9月連同當地嚮導出發。先乘船沿著河流前進250公里,又在叢林徒步20多公里,用了兩星期才找到「樹王」。 科學家2019年利用人造衛星繪製立體地貌時,首次發現這棵大樹的存在,同年進行第一次考察,10天後便因路途遙遠、物資不足,還有隊員患病而不得不放棄。
- i-Cable
- 2022年10月27日
美研發機械臂包裝食品 自動調節方向裝箱 四人工序一手包辦
【有線新聞】面對通脹及人手不足,食品行業生產逐漸自動化,這款由美國研發的機械只需一隻塑膠爪,便令包裝過程更快、更方便。 在以色列的一間工廠,蕃薯出口商使用了這個由美國公司研發的系統,只要將蕃薯放在傳送帶,傳送帶上方的攝影機,便會引導機械臂夾蕃薯,機械臂的爪子以符合食物安全的塑膠製造,而且帶有彈性,不會因為太大力而弄爛蕃薯,只需1.2秒就能夾起蕃薯再放入盒子。 在包裝盒上方有兩個攝影機專門拍攝盒子的3D圖像,以圖像辨識分析擺放布局,令機械臂能夠根據蕃薯形狀,調節方向放到盒子中,還能確保盒子不會超載。即使有蕃薯超出了盒子頂部,盒子下方也有個裝置,透過震動盒子幫忙分散蕃薯位置,令盒子中的蕃薯可放置得更平均。這包裝過程平日需要4人完成,但現在一隻機械臂可包辦所有工作,公司指系統還能處理其他類型的蔬果,大大提高裝箱效率,降低成本。
- i-Cable
- 2022年10月26日
美國公司研膝蓋吸震裝置 植入大腿骨吸收關節承受壓力 九成患者用後疼痛顯著改善
【有線新聞】退化性關節炎會導致膝痛,情況嚴重的話,甚至要做換膝手術。美國有科技公司研發膝蓋吸震裝置,九成病人用過後疼痛顯著改善。 退休消防員斯滕格上下樓梯感到辛苦且疼痛,相信不少關節炎患者像他般,有同樣困擾。一款由美國科技公司研發的吸震裝置,就成為他們「救星」,它比手掌還小,透過手術固定在膝蓋上下的大腿骨和脛骨內側,中間有一個活塞,可吸收原本由關節承受的壓力,患者每走一步,膝蓋負擔都能降低三成以上,而且不會影響到骨骼、肌腱和軟組織,又或者增加膝蓋負重。 斯滕格成為首位測試者,2019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植入吸震裝置,手術後經過訓練,他行樓梯不再一拐一拐,裝置三年後仍運作良好。參與臨床測試的81人,超過九成都覺得膝痛顯著紓緩,裝置成功率達86%,比傳統手術高20%。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正審核測試數據,說不定裝置於不久將來便能廣泛應用。
- i-Cable
- 2022年10月26日
【拉近文化】想.見香港風光(下集)
【有線新聞】「甚麼是香港風景?甚麼人可以確定這個景色可成為可以跟大家介紹的香港景色呢?」 黃麗貞參考港島歷史,創作水波紋手捏陶瓷,回應香港現代化建設;何遠良以扁平的木雕回應新界農地發展的變遷,看農夫正在失去的土地;林東鵬則代入為客來看香港,以混合媒介裝置藝術表達感受。 《極目足下:想.見香港風光》的參展藝術家的創作皆從回看歷史出發,思考過去與當下的香港風光,上星期我們看過三位畫家的創作過程,現在我們看看藝術家的雕塑及裝置藝術創作。
- i-Cable
- 2022年10月25日
波蘭公司研發高仿真機械手 「關節」參照人類結構 輕鬆完成舉啞鈴等動作
【有線新聞】波蘭一間機械科技公司研發了一款高度仿真的機械手,不只外型似,甚至如人類的手一樣,以「骨頭」和「肌肉」組成,可以活動自如,協助人類執行各種任務。 握拳、握手,由斧頭到電話,由一個球到玻璃容器,拾起任何物件都沒難度,就算舉起七公斤的啞鈴也沒問題,這款像真度極高的機械手總長度約60厘米,是波蘭公司Clone經八年研發的成果,比起一般機械手更耐用,而且功能更「貼地」,適合應付日常生活。 機械手的骨骼參照人類結構,關節也盡量接近人類的活動範圍,手指、手腕以至整個前臂都可以活動自如,重現各種真人動作。團隊特意用了透明「皮膚」讓大家可以看到人造肌肉的運作,肌肉內部是裝有球囊的網狀管道,外部則由液壓泵驅動,只要用電流將液體加熱就可以改變球囊的液壓,獨立操縱每組肌肉的活動。 機械手預計年底推出市場,但暫時未公開售價。公司下一個挑戰是完整軀幹,配備仿真的脊椎,有124塊「肌肉」連接頸、肩、手臂、手,將來仿真機械人的應用範疇有望更上一層樓。
- i-Cable
- 2022年10月25日
【小事大意義】阿仔學整餅 : 老字號餅家回歸深水埗 東主兒子續譜唐餅人情味
【有線新聞】深水埗老字號餅店「均香餅家」,不敵租金加幅,去年8月被迫結業離場。時過境遷,東主吳均平夫婦聯同兒子及老伙計,於半年多後租下舊時店址的隔壁舖位,重新開業。作為餅店第二代負責人的爆江表示,他會秉承父母對街坊長者的關顧,繼續與區內其他善長仁翁定期合作派麵包。同時他希望傳承父親那手具恩平特色的唐餅技藝,為區內老人度身訂造合適的糕餅口味。到底爆江會如何實現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