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節目
- i-Cable
- 2022年05月17日
【小事大意義】感謝平凡有心人:志願醫療輔助隊隊員,默默走上前線抗疫
【有線新聞】 醫療系統在疫情下一度崩潰,過去醫療人手不足,每天約有300名志願醫療輔助隊隊員,默默走上前線抗疫,他們犧牲自己時間、體力,協助有需要的人,包括協助疫廈撤離及護送密切接觸者,甚至乎有需要護送他們去醫院見家人,見最後一面。有隊員憶述富山殮房工作最難忘,因為有很多遺體從醫院運過來,是一架車上面有5至6個遺體,一車接一車3個小時內,大概有2名法醫,有1名殮房助理以及我們3名隊員,處理了百多件遺體入凍櫃。 醫療輔助隊總參事黃英強形容醫療輔助隊定位既是前線,更有後勤支援角色,呼籲更多熱心人士加入服務社會,寄語:就算是一個平凡人,只要他有顆心,一樣可以做到有意義的事,幫到市民。
- i-Cable
- 2022年05月16日
英國提太空建太陽能發電站 經衛星傳電回地球全年無休 料耗費1600億元
【有線新聞】為了長遠實現「淨零排放」,英國政府推動在太空建立太陽能發電站,發電效能超越地面的太陽能板,但建造成本亦相當大。 氣候變化的威脅迫在眉睫,但人類對能源的需求愈來愈大,潔淨能源的發展跟不上,例如太陽能,受地域及空間限制,而且平均只有一半時間產生電力。 如何令太陽能技術突破樽頸?英國政府推出的淨零創新投資項目提出破格方案,就是在太空興建太陽能發電站。原理是在地球上空設立多個巨大的太陽能衛星,表面是太陽能板,每個衛星的發電量相當於一座傳統發電廠,衛星會將太陽能轉化成高頻無線電波,向地球傳送,由地面的天線陣接收,最後變回一般電力。只要衛星在適當軌道,就可以24小時無間斷得到日照,全年無休產生電力,突破太陽能的傳統限制。 英國政府認為,有SpaceX這類提供可重用火箭的公司,在太空建造巨大太陽能衛星技術和成本控制上可行,預計整個項目要160億英鎊,接近1,600億港元。如果成事,第一個太空發電站有望2035年進入軌道。
- i-Cable
- 2022年05月15日
【小事大意義】 街坊自救圈:釋放地區力量 陪你抗疫
【有線新聞】 一家五口,住在深水埗的街坊阿靜,在第五波疫情下,經歷難忘一役:全家確診,卻只能由全家唯一一支快測棒,揭開序幕。 同區街坊佩玲和兩位幼女,先後確診,看著女兒血氧急降,心情忐忑,在去醫院,還是不去的「人生交叉點」上,思想掙扎。 是甚麼讓她倆走上「街坊大使」之路,在一個街坊自救群組,一同為其他確診家庭、家長作出支援?群組內又有甚麼「最強後盾」,令街坊們可以安心和及時地,獲得他們最急需的資訊、資源,甚至情緒支援?
- i-Cable
- 2022年05月12日
助中風患者隨時復康 「外骨骼」控制手指擺動握物 把握喚醒大腦黃金期
【有線新聞】瑞士有學者研發了復康用的手部外骨骼,中風患者就算一個人在家中,也可以隨時做物理治療,把握復康的黃金時機。 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只要用在對的地方,就是真正的「好幫手」。它是瑞士一間初創公司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合作,為中風患者開發的復康外骨骼,因為中風局部癱瘓的手,關節及神經是完好,只是負責指揮的腦細胞受損,但大腦的適應力很強,患者裝上手部外骨骼,以外力反覆活動手指,大腦是可以重新學習,以其他腦細胞指揮這個部位,這個正正是一般復康訓練的原理,分別是患者不再需要找人幫手,外骨骼相當於人工肌腱,患者可以透過遙控,調節外骨骼的力度,因應手上物件形狀,外骨骼會自動控制壓力,自然握著物件,令大腦熟習觸感。 學者從法國、意大利等地,邀請了30位腦部受損的人接受臨床測試,其中一位手部癱瘓了7年的人,只是用外骨骼訓練一日,手指已經能夠活動兩毫米。如果可以在家隨時自主訓練,中風後治療的進展會更快,研究人員將會做更多測試,希望最快於下年將復康外骨骼推出市場。
- i-Cable
- 2022年05月11日
隨身頭罩藏大腦成像儀器 邊生活邊監測大腦 揭迷幻藥反應延續五日
【有線新聞】為了解大腦日常運作,美國有初創企業將大腦成像技術輕量化,變成頭戴式隨身裝置,可以在日常環境下實時反映大腦的活動,對醫學研究大有幫助。 要觀察大腦活動,除了繪畫腦電圖,還有其他方法,例如「功能性近紅外光譜」,記錄的不是腦電波,而是測量大腦血液循環中血紅蛋白的水平,得知大腦受刺激的位置及程度,解像度比腦電圖高,但儀器相當笨重,接受觀察的人只能困在一個地方,局限了測試內容。 所以美國一間初創企業想到將近紅外光譜儀輕量化,不只方便專家攜帶,用者更可以隨身戴在頭上,由52個模組各自發出近紅外線偵測大腦的血氧變化,做到一邊如常行動及生活,一邊實時觀察大腦活動。 作為示範,新儀器持續觀察一位服用過迷幻藥物的人,發現就算過了五日,測試者行為上已經恢復,但大腦活動仍然殘留迷幻藥的反應。這類研究以往只能發問卷,靠當事人主觀感覺回答,今次的結果就客觀得多。 研究人員希望這個隨身頭罩能夠協助更多藥物的研究,例如了解各種精神科藥物對大腦的副作用。
- i-Cable
- 2022年05月10日
山火慢性致癌?大型研究證居山火帶附近 患腦癌肺癌風險增
【有線新聞】山火對人的健康有多大影響?有學者做了首個大型調查,追蹤200萬個加拿大人,結果發現居所離山火區較近的人,腦腫瘤與肺癌的風險也較高。 受全球暖化影響,各地山火季節開始得更早,持續時間更長,火勢更猛烈。對於住在山火帶附近的人,面對山林大火,對健康有沒有長遠影響? 加拿大的麥基爾大學做了全球首個相關的大型研究,招募200萬名加拿大人,連續20年跟進他們的健康狀況,結果發現,如果以居住地分類和住較遠的人相比,過去10年住在山火帶50公里範圍內的人,患腦腫瘤的風險高一成,患肺癌的風險高半成。 一般相信山火產生的濃煙含有大量致癌物,隨時可以飄散至數十公里外,加上水源及泥土污染可能在環境中久久不散,今次是首次有研究評估山火對健康的慢性影響,亦可以視為氣候變化威脅健康的新證據,研究發表於《刺針》的子期刊《刺針地球健康》。
- i-Cable
- 2022年05月10日
【小事大意義】港版貓島:大澳人與島貓的共處之道
【有線新聞】 有「港版貓島」之稱的大澳目前有百多隻島貓,每逢假日都人山人海,當中不乏特意前來玩貓的遊客。 大澳流浪貓之家負責人German照顧這些島貓超過10年,由一開始單純餵飼流浪貓,到今天開設貓舍收容病貓、老貓,肩負起清潔消毒、餵糧餵藥、絕育放回等工作,街坊都稱她為「貓女俠」。幸好German並非孤身作戰,隨著年月過去,大澳居民視貓為島上的一份子,今次就看看他們如何與這些社區動物共處。
- i-Cable
- 2022年05月09日
英國研發遙距駕駛系統 由遠端司機控制失靈自動車提升安全
【有線新聞】為了令自動汽車更安全,英國政府開始測試一種新技術,當自動駕駛系統一旦失效,可以由專人遠端介入,遙距駕駛出事的自動車。 自動駕駛技術的長遠目標是車上不再需要有司機,甚至不需要有司機位及軚盤,不過如果車上沒人懂得駕車,一旦自動駕駛系統失靈又怎算? 答案可能是由一位遠方的駕駛者「出手」。研究項目獲英國政府資助,由牛津一間初創企業負責,開發了一套遙距駕駛系統,已經完成首次真實路面測試。 一開始汽車由自動駕駛操作,而汽車周圍的畫面即時傳送至遠方的「後備駕駛室」。平時這裡當值的人只是待命,就在此時,假設自動駕駛故障,而車上的人不懂駕車,「後備司機」就可以即時介入暫時取代控制權,透過網絡遙距操控汽車。 因為只有必要時才需要人類插手,所以如果有幾位遠端司機當值,原則上可以同時看顧數十架自動車。未來自動車如果摒棄軚盤,類似的遠端駕駛技術可以用作最後把關,令大眾安心登上沒司機的車。
- i-Cable
- 2022年05月08日
【小事大意義】 老舖尋貓:走訪舊區紀錄人貓點滴
【有線新聞】 云云愛貓人中,不時聽到對舖頭貓的質疑——「寵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和家人,又怎能把牠們當成工具?」 業餘攝影師Jonas Chan走訪舊區老舖,紀錄舖頭貓與人的生活種種。在他的鏡頭下,有店舖老闆把貓兒視作自己一對子女,為牠們安排婚禮;有老闆將貓咪照片貼滿全舖,天天與客人分享養貓日常,下班後更餵飼流浪貓……看盡無數人貓故事,Jonas指出:「舖頭貓和家貓的待遇,不是在於牠在哪個環境生活,而是遇到一個怎樣的主人。」
- i-Cable
- 2022年05月06日
無人機子彈式播種 特製種子射入泥土 新技術可日種萬樹、成本大減八成
【有線新聞】全球樹林面臨過度砍伐,人類需要更快的植樹方式。澳洲有初創公司想到用無人機配合獨有的子彈式播種技術,一日可以種數萬棵樹。 裝上「子彈」,從高空發射,打穿地面。還以為又有新的無人機武器,原來今次「子彈」帶來的不是殺戮,而是新生命。 人類多年來過度砍伐林木,令地球森林面積不斷減少,威脅生物多樣性,而且影響全球氣候。要追上樹木消失的速度,單靠人手植樹是不夠。澳洲這間初創企業想到用無人機幫手,但如果只是飛上天播種,種子是不會深入泥土,所以今次是將種子混合泥土、肥料及礦物質,搓成一顆顆「種子子彈」。相當於壓縮版的泥膽,然後無人機以發射器,將種子子彈加速射向地面,打入泥土足夠的深度。 無人機會自己設定播種路線,飛行播種的同時,記下每顆種子的座標,一段日子之後重返舊地,無人機可以透過圖像辨識,得知種子有否長出樹苗,如實報告植樹成績。 與傳統植樹法相比,新技術快25倍,成本大減八成。公司至今已經在澳洲及南非種了5萬棵樹。
- i-Cable
- 2022年05月05日
機械廚師掌「試味」探針 仿人類咀嚼判斷好吃程度 AI累積真實食評掌握美味參數
【有線新聞】廚房自動化愈來愈普及,當一般工序由機器代勞,下一步又會怎進化?劍橋大學的學者首次令一款機械廚師學會「試味」,能根據食客的評價調整味道。 自己從架上揀取食材、控制調味料份量、拿起鑊鏟,甚至從顏色及溫度,判斷食物是否煮熟。隨着機械臂的進步,加上圖像辨識日趨成熟,機械廚師走向日常,一般煎炒煮炸也難不到它們。 劍橋大學的學者認為下一步是學習「試味」,他們將旗下的機械廚師改造,為機械臂加上試味用的探針作為測試。今次探針只會偵測鹽度,單憑鹽度,已經能分辨這碟蕃茄蛋的蛋黃、蛋白及蕃茄。 人不會這樣分開吃,為了模仿人類咀嚼,機械廚師會先將小量食物攪碎,然後才用探針「試味」,得出菜式的整體味道,但單純獲得一堆參數,不代表機械廚師懂判斷是否「好吃」。這時候就用得著人工智能,機械廚師可以透過累積真實食評,掌握「美味」的參數,然後修正食譜。所以將來餐廳的機械廚師可能不需要人類幫忙,就可以不斷適應食家的口味,煮出得到大眾歡心的料理。
- i-Cable
- 2022年05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