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節目
- i-Cable
- 2022年07月17日
【小事大意義】最後的大愛(上) : 大體老師遺愛人間 以身體成全莊嚴醫學實習
【有線新聞】 沉默地躺在醫學院解剖台上的遺體,師生尊稱他們為「大體老師」,這些捐贈得來的遺體,以身體成全莊嚴的醫學實習。醫學博大精深,對香港大學醫學生而言,大體老師更為他們提供了不可多得、彌足珍貴的學習機會。香港大學「大體老師」遺體捐贈項目統籌楊鑒博士指出,研究人體結構是作為醫學的最基礎學科之一,而大體老師的存在,更傳授醫學生比人體知識更重要和深邃的道理,楊鑒博士說:「直接面對生命和死亡 ,直接面對人體這種感受 …… 讓我體驗到生命的可貴,生命的價值。」 遺體捐贈對醫療專業的教育和研究,以及最終對改善人類的健康非常重要,一般而言,縱使捐贈者曾染頑疾或曾做過手術,香港大學一般也會接受捐贈。捐贈者的年 齡亦沒有上限。然而,大學不會接受死於某些傳染病的捐贈者,如SARS和愛滋病,及接受過法醫解剖的遺體。另外,體重過重的遺體大學也可能不會接收。
- i-Cable
- 2022年07月15日
學者高速攝影分析 破啄木鳥「頭骨吸震」迷思 免於腦震蕩只因腦部小
【有線新聞】啄木鳥不停啄木,一般認為牠們的頭骨可以吸震,但比利時有學者提出質疑,他們以高速攝影發現,啄木鳥在啄木時,頭骨不但沒吸震,反而加強撞擊力。 為了兩餐,辛苦也要「頂硬上」。啄木就是不斷將頭撞向樹身,大腦自然首當其衝,曾經有人發現啄木鳥的頭骨有一小塊海綿狀結構,令不少人以為啄木鳥頭骨有吸震功能,就連動物園的介紹也會這樣說。 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有研究挑戰這個說法,驗證「頭骨吸震」是否事實,以高速攝影機分析啄木鳥動作,留意定點標記位置,如果頭骨真的像車的「泵把」那樣吸震,啄木後較近腦部的標記會滯後,但事實並沒發生,三個標記的相對距離沒變過,即是整個頭骨的速度一致,腦部受到的衝擊並沒減弱。學者認為其實這樣才合理,想像啄木鳥的頭是個鐵槌,一個鐵槌如果有吸震結構根本難以發力,啄木鳥的頭骨不只沒吸震,反而是以整個頭部協助撞擊。 那麼啄木鳥為何不會腦震盪?學者認為答案很簡單,就是啄木鳥的腦部很小,啄木的衝擊根本不足以震傷大腦。根據學者的計算,啄木鳥的啄木速度要加倍,才需要擔心腦震盪。
- i-Cable
- 2022年07月14日
八爪魚手套 十指設人工吸盤 距離感應器配微型氣泵 水底吸物無難度
【有線新聞】美國有工程師從八爪魚的吸盤得到靈感,發明了一種八爪魚手套,每隻手指也有人工吸盤,就算在水底工作,也可以輕易吸住各種物件。 我們平時掛牆用的吸盤是受八爪魚這類動物的啟發,但八爪魚的吸盤在水中也用到,人工吸盤又能否做到?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專家解決了這個問題,這隻手套每個手指頭也有吸盤,而且和八爪魚一樣、在水底也有吸力。秘密是每個吸盤附近也有個距離感應器,當吸盤接觸到任何表面,感應器會啟動微型氣泵,將吸盤和表面之間抽真空,產生吸力吸住表面。氣泵只要消耗低至100毫瓦的功率,便有可能做到。因為有外力持續抽真空,所以在水底也有吸力,只要關掉氣泵就會放下物件。八爪魚手套的每隻手指,可以吸起一公斤的重量,但水底有浮力幫助,實際可以吸起更重的東西,不同形狀及物料也沒所謂。 學者相信八爪魚手套在海底考古有望大派用場,研究已經發表於《科學進展》期刊,而且獲選為今期封面。
- i-Cable
- 2022年07月13日
美專家設計特殊加熱面 加快煲底對流、提升煲水效率 長遠或有助節能
【有線新聞】煮沸水不只是日常生活必需,亦是發電廠的重要一環。為了提升煮沸水的能源效益,美國麻省理工的專家設計了一種特殊的加熱表面,可以令水更快煮沸。 有些現象你常常見到,但不代表你有細心觀察過,例如煮沸水。熱能是透過煲底傳給水,最底的水會最先到達攝氏100度,由液態變成氣態,形成氣泡向上升,但當火力大,氣泡形成得快,在煲底積聚成大氣泡會阻礙其他水接觸煲底,減慢對流,令煮沸整壺水的時間拖長。麻省理工的專家想到在煲底的表面著手,設計了一種幾何結構。在微米尺度下可以看見,表面雕刻成大量整齊排列的圓柱,在納米尺度下會看見每個圓柱的頂,也布滿不規則刮痕,令圓柱頂部凹凸不平,表面積大大增加。結果煮沸水時,圓柱頂部受熱面積特別大,令氣泡優先在這些位置產生。由於氣泡位置分散,不會輕易在底部結合阻塞,令煲底更「暢通」加快對流。實驗證明煲水效率明顯上升,更快煮沸整壺水。 學者下一個目標是大面積、低成本施加這種表面處理,不少工廠及發電廠也是靠煮水把能量轉換成電力,如果新技術能得以普及,有望加強節能,研究獲美國能源部及空軍資助。
- i-Cable
- 2022年07月12日
韋伯太空望遠鏡首張深空圖片 拍下46億年前宇宙「景色」 為至今最遠紅外線影像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的韋伯太空望遠鏡發表第一幅深空圖片,是人類至今拍得最遠、最清晰的宇宙紅外線影像。 照片以紅外線鏡頭拍攝涉及多個紅外線波段,為了方便人類以肉眼觀賞,專家為不同波段配上紅、橙、綠、藍等顏色,得出這幅全彩圖片。當中有部分光點明顯有星芒效果,這些光點也是單一光源,是銀河系裏面的其他星體,算是我們的鄰居。至於其他沒星芒的光,其實每團光也是一個星系,只是距離我們非常遠,無數光點融為一體。 這些星系距離我們46億光年,它們的星光要46億年才到達地球,意味現在大家見到的是46億年前的宇宙。 細心觀察的話,會發現相中有些光斑扭曲成弧形,這些是重力透鏡效應,代表附近區域質量巨大,重力足以扭曲光線,產生類似放大鏡的變形效果。 韋伯是新一代太空望遠鏡,如果想知它進步了多少,有學者以哈勃望遠鏡拍攝同一片星空,兩者比較之下,就知道韋伯大幾個碼的主鏡比哈勃看多了幾多細節。未來韋伯將會嘗試望得更深,幫助人類了解更遠的星系,一窺我們從未見過的年輕宇宙。
- i-Cable
- 2022年07月12日
【小事大意義】兔奴講: 兔奴自發組成義工隊 出外救兔兼為棄兔尋家
【有線新聞 】Winky自小就想開辦收容所幫助流浪動物,直至養了第一隻兔子芝士後,她便發現香港對流浪兔的支援不多,便毅然創立「兔廬」出外救兔、暫託和為棄養及流浪兔尋家。 目前機構由一班義工自發幫忙,他們曾經連夜在山上搜救兔子、曾經直撃兔子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下遍體鱗傷、曾經目睹病兔在眼前失救死去……縱使曾經失意,也無阻他們拯救被棄養的流浪兔,為牠們找到幸福和長久的新家庭。
- i-Cable
- 2022年07月11日
NASA飛行器著陸貝努險被「活埋」 揭鬆散小行星掠過地球或成意外威脅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的探測器兩年前短暫降落小行星「貝努」,最新分析發現當時著陸相當驚險,小行星的表面非常鬆散,探測器著地時差點「泥足深陷」。 2020年10月,美國太空總署的奧西里斯探測器順利降落小行星貝努,以著地再起飛的方式在接觸地面的數秒間收集沙石,這些樣本要到2023年才到地球,但接觸時的影片和數據早就到手。 原本科學家以為探測器蜻蜓點水式壓一壓,頂多在地面留下一個很淺的印,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根據現場拍下的片段可以見到,探測器雖然下降得很慢,但一碰地面就飛沙走石。專家比對速度等各項數據,以電腦動畫重現當時情況,原來探測器著地一刻濺起大量碎石,不是留下一個淺印,而是撞出直徑八米的撞擊坑。 專家解釋,因為小行星質量小、引力低,表面地質極為鬆散,探測器著陸時有如掉進巨大波波池,現場數據顯示,探測器甚至在點火起飛一刻仍然一度下沉,如果噴射器再遲些才點火,探測器隨時被沙石「活埋」。 這次發現帶來一個啟示,就是類似貝努的小行星因為表面極易崩潰四散,一旦擦過地球大氣層可能引發意料之外的威脅,人類有需要及早了解。
- i-Cable
- 2022年07月11日
【拉近文化】照片中的時間痕跡
【有線新聞】「很多時候日常的東西,也會在回憶與遺忘之間。」攝影師秦偉在80至90年代在法國讀書,他當時所拍下的底片經過時間洗禮,部份出現微壞,反而讓照片記錄時間痕跡。他這次重新整理底片後再展出作品,一起來看看他的影像,尋找時間的足跡 !
- i-Cable
- 2022年07月11日
【拉近文化】華富情懷
【有線新聞】鄭啟文和陳艾倫分別與華富邨結下緣份,二人漫遊邨內不同地方,拍下一張張華富邨的獨特風景,在超過50年歷史的冰室內展出,昐與當區居民分享。他們從攝影師的角度,觀賞舊式屋邨建築美學,記錄即將清拆重建的華富邨。一起去看看!
- i-Cable
- 2022年07月10日
【小事大意義】黃昏入球:人到中年學踢波 山度士夥星級教練球場操fit老友記
【有線新聞】烈日在燃燒,一班人約黃昏的退休人士,鬥志未滅,在藍田茜發道足球場上,激烈奔馳。 「我的腳毛本來已經全掉了,踢波後竟然開始長回來!」 「記得第一次踢足球,我跌倒在地上,多次滾來滾去,本來都不想踢了,但發覺有三份一隊友,都是癌症康復者,那時候我60歲左右,看到他們接近70歲,就不能太失禮…」 67歲的麥當勞和65歲的輝哥,參加了賽馬會的「樂在耆足」計劃,日子有功,身心經歷了無法想像的變化,信心大增。中場休息時,大家憶述起當年香港球壇的經典時刻。 山度士教練直言:「做一個踢足球的人,第一件事最開心是有一套球衣,很開心很整齊出來 」
- i-Cable
- 2022年07月08日
曾因過度捕獵瀕滅絕 德國考察隊發現長鬚鯨集體覓食 規模近年首見
【有線新聞】南極生態傳來好消息,上世紀70年代瀕臨滅絕的長鬚鯨經過半世紀的保育,有再次興盛的跡象。有德國考察隊見到多達150隻長鬚鯨集體覓食,規模是近年首見。 長鬚鯨是僅次藍鯨的地球第二大生物,身長可達27米。本來分布在大部分海域,但踏入20世紀,人類過度捕獵長鬚鯨,多年來累計獵殺達70萬條,令長鬚鯨瀕臨滅絕。直至1976年捕獵長鬚鯨才被禁止,但當時很多海域已經見不到長鬚鯨的蹤影。禁獵近半世紀,德國魏格納研究所2018年及2019年兩度考察南極海域調查長鬚鯨,近日發表報告。 三千多公里的航程中,考察隊先後目睹100群長鬚鯨,最大的一群達150條,當時正集體覓食,以往考察隊只是見過十多條一群,今次規模是近代首見。至於長鬚鯨族群數量最繁盛的是南極洲附近的象島,有3,600多條長鬚鯨棲息,學者以模型推算,南極海域可能總共有近8,000條。長鬚鯨的食物包括磷蝦,排出的糞便有不少養分,可以滋養海洋,令磷蝦數量增加,造福整個海洋生態。
- i-Cable
- 2022年07月07日
新機械人自學系統 仿人類示範動作 自行摸索重現 青蛙跳、後空翻都學到
【有線新聞】四足機械人用途廣泛,但編寫動作程式很花時間。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及德國普朗克研究所合作,發明了自我學習系統,只要人類示範一次,機械人會自行摸索,做出各種符合要求的動作。 與雙足機械人相比,四足機械人平衡力較好,負載能力亦更高,近年亦逐漸投入實際應用,但要協調四隻腳並不容易,平地行走是一套模式,走樓梯又是另一套模式,編寫各種動作程式非常花時間,如果機械人懂自己摸索又如何? 我們看看實際示範,假設有某種應用,需要機械人身體以波浪式前進,機械人先收起所有腳、記著這個要求,之後機械人在虛擬空間反覆嘗試,直至摸索出四隻腳如何配合,才可以令身體畫出波浪軌跡。當然紙上談兵不足夠,最後機械人會在現實中,執行自我的學習成果,將波浪式要求切實重現。 另一個示範是青蛙式,自學系統很快明白必須要彈跳才做到,自己學會四隻腳同時離地,以小跳躍方式前進。 最後一道考題,身體翻騰落地。機械人在虛擬空間果然領悟出要做後空翻,而且成功在現實世界,打出乾淨利落的後空翻。 有了這套自學系統,人類就不需要每次為不同動作重新編程,節省時間之餘,機械人想出的動作更可能突破人類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