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節目
- i-Cable
- 2022年07月05日
染登革熱後更惹蚊 研究指蚊病毒可改變體味「號召」蚊叮播毒 除味或可防蚊
【有線新聞】有些人的氣味特別惹蚊,病毒可能也懂得利用這一點。一項中美合作的研究發現,登革熱和寨卡這類由蚊叮傳播的病毒,會改變受感染者的體味,吸引更多蚊將病毒傳開去。 叮過病人的蚊如果飛過來叮你,有機會傳播疾病,表面上傳播是蚊主動及主導,原來事實相反,病毒可能才是「幕後操盤人」。 北京清華大學和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的學者以老鼠實驗,將受登革熱或寨卡感染的老鼠和健康的老鼠放在一起,看看哪一邊較惹蚊,結果是有病的老鼠吸引更多蚊,重複多次也是一樣,證明蚊的選擇不是偶然。學者比對兩邊老鼠的氣味,發現唯一分別是苯乙酮,病鼠散發的苯乙酮水平特別高,惹蚊的就是這種氣味。 為何病鼠會有這種變化?原來老鼠被登革熱或寨卡感染後,病毒會抑制皮膚上一種抗菌分子,令皮膚的微生物數量上升。這些微生物會製造苯乙酮,令病鼠散發惹蚊的氣味,就好像病毒間接向蚊發出訊號,吸引更多蚊叮咬病鼠,將病毒進一步傳開去。 至於人類,學者分析登革熱病人的體味,發現苯乙酮氣味的確比一般人高,推斷同一機制也發生在人類身上。如果推斷屬實,壓抑體味中的苯乙酮,可能有助預防蚊叮播毒。
- i-Cable
- 2022年07月05日
【小事大意義】但願無遺憾:幼師轉做殯儀師 工作中體會生前意願重要性
【有線新聞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要做到死而無憾卻非易事。今年42歲的浩茵,3年前捨棄幼稚園老師的穩定工作,毅然轉行成為殯儀師。過程中她發現不少喪親者,要為逝去親人煩惱喪禮上的細節選擇。「他們(喪親者)很迷惘,不知道如何選擇陪葬品、穿哪件衣服出殯……」,浩茵認為若一個人生前向親人說出對喪禮的想法,也許便可減少親人在自己死後出現迷茫,甚至是遺憾的情緒。 浩茵自言這種想法,早在多年前置身於外婆的喪禮時已經萌芽,「當時的喪禮令我有些不開心,外婆本是天主教教徒,但親人卻幫她安排『打齋』那類道教儀式」。或許是這次經歷使然,浩茵在殯儀工作之外,積極推動生死教育,希望讓更多人關注生前意願書的重要性。長年做臨終關顧服務的社工梁梓敦認為,長者或晚期病患尤其有這方面需要,預早說出身後事意願,有讓其與家人之間好好地告別的作用,希望這個生死議題能得到重視。
- i-Cable
- 2022年07月04日
【拉近文化】香港故宮中本地創作者的心思
【有線新聞】當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示的歷史文化碰上現代設計,會有甚麼火花呢? 博物館委約在浸大視覺藝術院任教的藝術家邵志飛教授設計多媒體裝置;12位年青設計師在大師指導下,以新雕塑重新演繹十二生肖;本地兩代匠人老師傅謝成聯及年輕木匠吳鋌灝操刀製作設計師劉小康和陳維正設計的現代家具作品。 一起去看看!
- i-Cable
- 2022年07月03日
【小事大意義】小女孩救地球:走上街頭 小女孩向香港人解釋氣候危機
【有線新聞】「如果成人不採取行動保護地球,那便由小孩採取」10歲的Dhaanya說道。每逢周五放學後,她和9歲的妹妹Reaha都會走上街頭,利用自製道具,向路人解釋氣候變化的危機。 兩個小女孩更因咖啡連鎖店為植物奶收取附加費,認為這在懲罰對環境友善的顧客,在網上發起請願信。
- i-Cable
- 2022年07月03日
【小事大意義】補鞋匠:樓梯底下補鞋半世紀 子承父業為客修補回憶
【有線新聞】美孚樓梯下有一間佇立57年的補鞋舖,第二代店主蘇師傅承繼爸爸的手藝和缽,為街坊補過各式各樣的鞋子,又見證著香港補鞋業的變化。 雖然鞋子價格愈來愈便宜,比起補鞋更划算,但不少客人仍堅持修補舊鞋,因為蘇師傅為他們修補的不只是一雙鞋子,更是一份回憶。
- i-Cable
- 2022年06月30日
特殊透鏡盡「吸」日光扭直射線 太陽能板毋須再「追光」 發電效能更進一步
【有線新聞】太陽能板的效能取決於日照方向,但追蹤太陽成本不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專家發明了一種特殊透鏡,能夠全方位收集太陽光,令太陽能板的表現更上一層樓。 在晴朗的日子,太陽能觸手可及,但無論哪款太陽能板,都是陽光直射時效益最大,所以平放的話,只有正午時段用盡發電效能。如果不想浪費日照,典型做法是參考向日葵自動追蹤太陽方位,但日照方向視乎經緯度;另外,就算同一個地方,一年四季太陽路徑也有分別,所以一個好的「向日葵系統」成本不低,而且轉動太陽能板本身也消耗不少電力。 史丹福大學的新發明循另一條思路解決問題,它是一塊透鏡,形狀好像倒轉的金字塔,一般透鏡是單一折射率,但這個倒金字塔每一層的折射率也不同,結果無論光線從哪個方向射入,也會被透鏡折射向下,最終垂直射向底部。如果將這種透鏡鋪滿太陽能板的表面,無論日照是甚麼方向,透鏡也可以將陽光扭成垂直,直射太陽能板。 測試顯示透鏡持續收集九成陽光,聚焦至三倍亮度,提升太陽能板整體效能,透鏡本身可以用3D打印製造,如果普及的話,太陽能板不需要再扮向日葵,由日出至日落,發電效能也與正午看齊。
- i-Cable
- 2022年06月29日
麻省理工研高功率微波鑽探 冀活化廢棄化石燃料發電廠改採地熱能 4年後年測試
【有線新聞】當全球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舊式的發電廠又何去何從?麻省理工的專家提出大膽構想,就是鑽入20公里深的地底,開發深層地熱,令火力發電廠獲得「第二生命」。 為了對抗全球暖化,各地對減排不敢怠慢,少用化石燃料是基本。結果不少火力發電廠被廢棄,當中很多渦輪機組其實狀態很好,將它們夷為平地非常浪費。在麻省理工的專家眼中,傳統發電廠是可以捲土重來,只需要轉型用地熱發電。 現時的地熱發電站一般是開採淺層地熱,深度在3公里以內,鑽探成本較低,但是溫度有限,發電規模不大。學者今次的目標是鑽入地底20公里,開採深層地熱。這個深度的地熱達攝氏500度,而且24小時無間斷發熱,完全可以沿用火力發電廠的渦輪機組,源源不絕產生電力。 但以傳統的鑽探技術鑽20公里深的難度太高,學者想到核融合實驗中,用來加熱的高功率微波。它足以將岩層熔化,如果變成鑽探工具,鑽20公里深就不是天方夜譚。 只要在發電廠附近鑽挖深井,世上所有廢棄的火力發電廠也可以轉型開採深層地熱發電。為了實踐這個構想,麻省理工學者成立了初創企業,預計在2026年測試發電。
- i-Cable
- 2022年06月28日
NASA研3D打印技術建太空站 突破火箭運送容量限製 最快2024年試驗
【有線新聞】人類將來如果想在太空「大興土木」,單靠運載火箭是不夠。美國太空總署正籌備一項試驗,以機械臂配合3D打印,嘗試在太空印出大型建築組件,突破火箭容量的限制。 上世紀60年代,太空任務相對簡單,將所有設備放入火箭,仍然有不少空間。但當任務愈來愈複雜,火箭的空間開始不足,唯有不斷追求更大的火箭。如果要建造太空站等更大型的太空設施,必須「斬件式」逐一發射組裝,但發射成本幾何級數飆升,而且組件的體積依然不能超出當下最大運載力的火箭,可以說運載火箭思維本身限制了對太空建設的想像。 美國太空總署認為3D打印的冒起是太空建設進化的契機。2019年,當局批出一項約7千萬美元的測試項目,近日公布了具體內容。主角是一枚人造衛星,上面有機械臂和3D打印機,可印出巨大橫樑。由機械臂打燈,以光線將材料硬化,只要材料足夠,要印多長也可以,之後只要機械臂將打印機調轉,就可以印出另一條橫樑,兩條巨大橫樑一體成形,以現時火箭的尺寸是沒可能運上太空。 這項試驗最快2024年展開,如果新思維得到驗證,將來的太空建設,就算是再巨大的組件,也有可能在太空由零建造出來。
- i-Cable
- 2022年06月28日
上海無載客巴士墮河 司機事發前曾稱不適
【有線新聞】上海有巴士失控鏟上行人路後墮河。 沒有載客的巴士鏟上行人路後,直接墮入路邊河道。事發在早上10時許,巴士駛至浦東人民東路南祝路附近時突然失控,路邊多處護欄被撞毀。 有早一站落車的乘客說,事發前司機曾表示不適,消防員到場後將司機救出,連同兩名被擦撞受傷的電動單車司機一同送院。
- i-Cable
- 2022年06月28日
【小事大意義】蟲來唔會嘥(下):在家養殖黑水虻 家居零廚餘指日可待?
【有線新聞】物流司機Joe在送貨時接觸到不少過期食品,覺得很浪費但又無可奈何。偶然在網上瀏覽到「川上生物科技公司」有志養殖黑水虻去進食廚餘,便自行聯絡負責人陳嘉銘。發現黑水虻不論是果皮、豆渣、枯葉,甚至剩飯剩菜都來者不拒。至今已經自行養殖了幾個月,但又發覺養殖黑水虻不如想象中簡單……

- i-Cable
- 2022年06月28日
【拉近文化】盧志榮謎般的雕塑
【有線新聞】在香港長大的藝術家盧志榮,曾於哈佛大學取得建築系碩士學位,他既是一位學者,也跨領域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他與太太居於希臘,受希臘神話文化影響,熱衷於探索古文明,從中取得靈感創作形態神秘的雕塑,這次他回香港,一次過展出創作期長達三十年的雕塑作品,快來看看吧!
- i-Cable
- 2022年06月28日
【拉近文化】舊書法招牌化作字體
【有線新聞】「我覺得是和時間競賽,看到有那些招牌就全部拍下。我希望將不同的書法家曾經寫過最美麗的一個字,留在這套字款當中。」設計師陳敬倫透過設計字體「爆北魏體」,保育街頭的舊書法招牌字,留下他認為香港有過最美麗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