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節目
- i-Cable
- 2022年11月21日
美國藥局認同實驗室「培植雞肉」可安全食用 料最快明年推出市場
【有線新聞】繼新加坡後,美國也向人工培植雞肉開綠燈.維珍創辦人布蘭森有份投資的培植肉獲批安全許可,最快明年推出美國市場。 看起來就像一塊普通的雞胸肉,烹調方式亦跟平時一樣,連富商布蘭森也讚不絕口。他剛試吃的是如假包換的雞肉,不過並非來自屠場,而是實驗室。 想吃肉不想殺生,以往只能靠「植物肉」代替,和真肉始終有分別,但近年有另一種技術,就是「培植肉」,即是以動物細胞為起點,人工培植成動物肌肉組織。例如美國加州這間公司就是專攻培植雞肉,從活雞身上抽取細胞,再以生物工程分裂生長,在實驗室「種」出一塊完整雞肉。它是貨真價實的雞肉,但不需要宰殺雞隻。 微軟創辦人蓋茨,還有維珍創辦人布蘭森也有參與投資這項目。投資者試食當然賣花讚花香,最重要是過到食品安全這關。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經評估後於11月16日宣布,認同這種培植雞肉可以安全食用,是美國首次向培植肉開綠燈,意味只要處理好食物標籤等,最快明年推出市場。
- i-Cable
- 2022年11月21日
【拉近文化】當代火焰琺瑯!
【有線新聞】本地藝術家黃國忠超過擁有30年玻璃工藝經驗,他喜歡以高溫燒製的琺瑯作為創作媒材,創作當代藝術作品,近來還以火焰嘗試造出更大的變化,一起去看看!
- i-Cable
- 2022年11月20日
【小事大意義】親子共學:愛環保媽媽組親子團 邊玩邊學教育下一代
【有線新聞】育有兩女的媽媽MeeliMami平日會帶女兒做義工,參加植樹、淨灘等環保活動。她認為家長有使命,讓小朋友在玩樂的同時,還要學習對環境負責任和培養同理心,為此她創立社交專頁「MeeliMami 認真·去玩」,「『認真去玩』其實是一個提醒:作為家長不應只專注和小朋友到處玩樂,作為家長有使命令小朋友將來當個良好公民,而當良好的公民即是要對環境負責任。」 她會在專頁分享有關環保教育、義工服務的活動,後來更開始與不同團體合作,設計適合親子參與的活動,「如果活動為親子度身而設,步伐會切合小朋友學習的吸收能力。MeeliMami認為小朋友的玩樂口味能夠培養,只要家長投入參與活動,小朋友自然也會觀察及模仿,從中學習。
- i-Cable
- 2022年11月18日
免失重太空旅行 大氣球助飛船離地30公里 足見漆黑宇宙同時回望地球
【有線新聞】美國一間太空旅遊公司提出用巨大氣球吊起飛船,將旅客帶上高空欣賞太空,並以一艘郵輪作為升空平台,方便在不同海域出發,預計2024年啟航。 太空旅遊不一定要火箭或者飛機,用氣球也可以。最新加入戰團的是美國佛羅里達州一間太空旅遊公司,以巨大氣球吊起飛船,每次可以用加壓密封艙載8個旅客上升至30公里的高空。這個高度未算進入太空,但已經足以見證地球表面的弧度、望得到大氣層的邊界、看得見漆黑一片的宇宙,算是近距離觀賞太空。 另外高度較低也有好處,就是旅程可以長達6小時,比其他太空旅遊長得多,不會經歷無重狀態,意味對身體負擔較小,任何年齡的旅客也可以乘搭,事前不需要特別訓練。 而氣球升空比火箭節能接近零排放,除了陸地更可以在大船升空,公司稱為流動的「太空港口」,令氣球可以在任何海域升空,除了方便各地旅客,亦方便追逐日出日落,而且可以選天氣好的地區升空,即是全年也可以出發,大大提高班次密度。 第一趟旅程將於2024年開始,票價每人12.5萬美元,不過公司表示全年的票已經售罄,現時要排至2025年。
- i-Cable
- 2022年11月17日
腦癌難用藥 新型藥泵植入人體 化療藥一泵「上腦」 提高藥效兼減副作用
【有線新聞】大腦有腫瘤,藥物一般難以到達。為了提高用藥效率,美國有學者研發了一種泵,植入人體之後,可以將化療藥物直接泵上大腦,對抗腫瘤。 為了保護大腦,所有進入腦部的血管外壁也有加厚的組織,將血管及腦分隔開,所以稱為「血腦屏障」。這道屏障就像防火牆,阻止有害物質經血液進入大腦,但同時也會將藥物拒諸門外。所以當大腦有腫瘤,就算開刀之後適合用藥,化療藥也會被屏障阻擋,是治療腦癌一大障礙。 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有學者提出新對策,他們研發了這種藥泵,裡面可以放化療藥,將藥泵植入病人腹部,拉一條導管上大腦,直接搭通到腦腫瘤的位置。藥泵在無線操作下,可以隨時將化療藥泵到腫瘤,用藥時間及劑量也可以準確控制。藥泵本身有個針孔位,只要用一般針筒,就可以為藥泵補充藥物。 最近一次測試,學者在5位腦腫瘤病人身上試用新技術,磁力共振檢查顯示,化療藥繞過了血腦屏障,成功滲透到腦腫瘤。化療藥可以直達腦癌,意味可以提高劑量,同時令副作用降至最低,學者下一步是擴大測試規模,希望得到存活率等數據。
- i-Cable
- 2022年11月16日
泰國大學以混凝土3D打印人工珊瑚礁 供珊瑚蟲棲息 助恢復海洋生態系統
【有線新聞】泰國有大學研發出一種3D打印珊瑚礁技術,利用混凝土製作人工珊瑚礁,有助恢復海洋生態系統,長遠期望能夠豐富當地的經濟、漁業和生態旅遊。 由於氣候變化及水質污染,全球近三分之二的珊瑚白化死亡,而這些以3D列印製作的混凝土,可以成為珊瑚蟲的棲息地,寄居於混凝土的角落和縫隙,營造出一種「骨骼」系統,逐漸發展成珊瑚礁。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以3D打印技術用混凝土製作人工珊瑚礁,一組三個的模塊可以像積木般排列及組裝,人工培植出珊瑚。 為了確保珊瑚幼蟲存活,研究人員在表面塗上磷酸鈣,並且在2020年起在泰國東部沿海實測,結果發現人工珊瑚礁的珊瑚生長速度,比天然珊瑚礁的珊瑚每年快約3至4厘米。此外人工珊瑚礁亦內置感測器,能夠偵測水溫、潮汐和酸鹼值等,是個智能監察站。 團隊正研究如何降低成本,並根據海洋生態繼續改良,例如採用某種納米粒子在水溫上升時釋放維生成分,令人工珊瑚礁可以預防白化。
- i-Cable
- 2022年11月15日
美國得州3D打印百間過千呎獨立屋、售約45萬美元 成同類地產項目規模最大
【有線新聞】美國得州一個新屋苑100間獨立屋全部以3D打印技術建造,是規模最大的3D打印建築群。 將3D打印概念用於建築近年發展得很快,尤其是打印單層獨立屋,已經有不少成功例子,甚至有專用的大型打印機。 在美國得州首府奧斯汀一個地產項目將3D打印應用進一步擴大,整個屋苑100間獨立屋全部以3D打印技術建造,是至今規模最大的3D打印住宅區。 打印材料以水泥為基礎,根據圖則用噴嘴逐層加上去,自動建成房屋主體,然後才用人手裝上屋頂、門窗及水電等,和傳統建築方式相比,不只節省時間及人手,能源效益亦更高。 100間獨立屋採用了八種不同圖則,面積介乎1,600呎至2,100呎,全部是三房至四房單位,預計明年開售,未公布正式售價。根據以往面積同級打印房屋的訂價,估計新屋苑的獨立屋每幢售價約45萬美元。 項目的發言人表示今次的建築模式是試金石,由大量機械人及無人機將建築推向自動化,只是時間問題。
- i-Cable
- 2022年11月15日
【小事大意義】好姊妹遇上好老闆:少女時反叛逃學 開美容院鼓勵弱勢青年
【有線新聞】Cherrie年輕時是「曳妹」,讀書不好,也結識不同壞朋友,做過很多行業,慶幸從未坐監。後來接觸美容行業,約五年前透過善導會申請青年發展基金,Cherrie現在是美容店老闆,也和拍檔Micky準備開分店,拍檔Micky也是透過善導會認識,當初介紹到Cherrie的公司做實習生,後來兩人一拍即合,生意理念相同,便成為合作夥伴。現時Cherrie會為善導會創業計劃的其他學員做導師,分享經驗,也會提供實習機會與善導會其他年輕人。
- i-Cable
- 2022年11月14日
【拉近文化】琺瑯如此精緻?
【有線新聞】提到琺瑯,現代人最容易想起的,可能是五顏六色的煮食用琺瑯鍋,但其實琺瑯這種物料在歷史上源遠流長。這次我們去看看兩個展覽,看看這種物料從古到今的應用,還可以看到香港珠寶設計師用琺瑯花了兩年製作出巧奪天工的珠寶!
- i-Cable
- 2022年11月13日
【小事大意義】阿天的歧遇:更生中心服刑後前路 學歷不足如何爭取出頭天
【有線新聞】阿天曾經在更生中心服刑, 2021年10月出來,在守行為期間嘗試在餐飲業工作,但一直有個心願是進行室內設計相關工作,透過善導會職業發展配對服務服務,介紹了一間愛心僱主室內設計公司,僱主Fan一開始聘請阿天主為實習生,工作三個月後正式成為全職員工,9月開始全職上堂(室內設計高級文憑課程)。
- i-Cable
- 2022年11月11日
NASA首測試充氣著陸減速器 陶瓷纖維布抵禦千度高溫 冀用於載人火星任務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NASA)首次在空中測試充氣式著陸減速器,將來可以用於載人火星任務,幫載人太空船安全著陸。 歷代火星探測車著陸時也會見到這一幕,因為火星大氣層比地球稀薄得多,為了增加空氣阻力,會在底部裝一塊氣流罩,盡早減速至可以開降落傘,所以氣流罩就像剎車裝置愈大塊減速能力愈好,但太大的話運載火箭就裝不下。如果將來要載人去火星,氣流罩務必要更大,怎樣突破尺寸限制? 美國太空總署的答案是將氣流罩造成充氣式,離開運載火箭才充氣膨脹,就不需要受火箭空間限制,自由決定充氣後的直徑。太空總署在11月10日首次在地球大氣層測試充氣式氣流罩,先以火箭送上低地軌道,再膨脹至直徑6米,然後墜落大氣層。 氣流罩分成三層,最外層是以陶瓷造成纖維,再織成布料,可抵禦攝氏1,600度高溫。過程中氣流罩一直報告位置,最後掉進夏威夷東面海域。太空總署表示已經順利回收,之後會分析監測數據,如果證實充氣式氣流罩可行,將來直徑可以達12米,用於去火星的載人太空船。
- i-Cable
- 2022年11月10日
瑞士研究發現「後備神經」 受損脊髓或可再生 癱瘓者能結構性恢復
【有線新聞】瑞士有研究發現脊髓有一組特殊的神經元,如果能適當刺激,就算是癱瘓的人,有機會重獲一定行動能力。 這事主脊髓受損,原本下身癱瘓,但多得某個植入裝置,他可以重拾部分活動能力,有助行架支撐的話可以靠自己緩慢步行。 這個是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其中一項重點研究,原理是在癱瘓病人的脊椎骨植入電極裝置,刺激脊髓神經,模擬大腦的訊號,令雙腳可以小量活動。 這項研究最近有新進展,最近一批志願測試者之中,有9位得到改善的癱瘓病人就算關閉電極刺激,雙腳活動能力也沒消失。學者仔細勾畫出9位病人的脊髓神經地圖,標示所有受刺激的神經元,結果發現有一組特殊的神經元由同一基因表達,健康的人是不會用到,但對於癱瘓病人,這組神經元相當於後備,一經刺激會協助神經網絡重組,屬於結構性恢復,所以就算關閉刺激,雙腳活動的效果也不會消失。 學者指,下一步是研究針對性刺激這組後備神經元,可能令受損脊髓進一步再生,令癱瘓病人邁向真正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