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節目(新聞)
- i-Cable
- 2023年08月01日
【小事大意義】森林小學的生命教育課(下) 鄉村小學師生培育幼蟲後放歸自然
【有線新聞】 蝴蝶自如飛舞,穿梭花叢之間;螢火蟲閃閃發亮,綻放夜空之中。這般夢幻的情景只能在童話中出現?不,原來在元朗八鄉中心小學就能得見!學校設有蝴蝶組和螢火蟲組,師生致力培育幼蟲,令牠們茁壯成長,待其展翅欲飛之時,就將之放歸自然。學校更有大片草地,但上面有些奇怪的裝置,既不是一般的滑梯,又不是鞦韆,更沒有指引,但學生仍然玩得十分盡興。究竟爲何有這些設計?
- i-Cable
- 2023年07月30日
家國天下|中國琺瑯工藝
- i-Cable
- 2023年07月30日
【小事大意義】森林小學的生命教育課(上) 鄉村小學透過照顧日常學習生命教育
【有線新聞】 説起小學生的課外活動,又有誰會聯想起照顧貓咪呢?7年前,元朗八鄉中心小學杜老師發現學校有流浪貓的蹤跡,追索之下,得悉學校後方一個廢棄工廠有大量流浪貓。爲了保護小生命,進而教導學生關愛動物,關心社區,老師決定申請資助,建立貓舍及成立愛貓組。想必一般愛貓之人看見貓咪第一件事就是打卡和摸貓,但這群愛貓組學生竟然作出另一番舉動? 除此之外,學校裏竟然還有松鼠組,你沒有看錯,是松鼠。李老師和學生有感附近的野生松鼠居住空間變少,覓食困難,便落手落腳,建造松鼠屋,提供瓜子,讓松鼠吃得飽足。學生更因此有所改變。李老師感嘆道:「真的透過松鼠的生命,去改變他們的生命。」
- i-Cable
- 2023年07月29日
羅淑佩專訪|三隧「633」下周三實施 稱不敢估計分流情況 升任前寄語:民生部門是辛苦
【有線新聞】三條過海隧道下周三推行「633」收費方案,運輸署署長羅淑佩在本台節目說相信可輕微改善紅隧擠塞,但要等到適應之後才見到終極效果;羅淑佩又說紅隧落實易通行,拆除收費亭後可擴闊巴士轉乘站及行車線。 紅隧今個月23日實施「易通行」,運輸署署長羅淑佩在本台節目「有理有得傾」說,每日總車流比之前多2,000、達10.7萬架次,估計因為紅隧比以往暢順,她透露拆除收費亭及由八條行車線縮減至四條,騰出空間作其他用途。運輸署署長羅淑佩:「紅隧對於我們在巴士轉乘是很重要,是大型巴士站和重鎮,我們一定會在有較多位時能可以有較好規劃,巴士轉乘能否鬆動些,也有人提出建議可否把尖東和紅磡更好地連接,我亦知道例如理工大學也可能有一些建議,通達性可否好些,有一些連接是橫跨紅隧收費廣場可以去到紅磡。」 政府8月2日收回西隧,實施三隧分流的第一步,私家車西隧減至60元,紅隧東隧加至30元,的士劃一收25元。羅淑佩:「(有否信心可以疏導紅隧擠塞情況?)『633』可以說是過渡性的收費讓大家適應,其實未達至效用的終極,所以實施『633』後,我不期待交通會出現即時大幅改善,我估計少許改善是會有的。」 還有半個月就轉位升
- i-Cable
- 2023年07月28日
美國太空總署發現一顆行星因距離母星太近 大氣層被母星風暴波及 出現如「打嗝」噴氣現象
【有線新聞】美國太空總署發現一顆行星,因為距離母星太近,大氣層被母星的風暴波及,出現有如「打嗝」的噴氣現象 。 當太陽表面有猛烈活動,上層大氣會射出大量等離子體,稱為「太陽風」。當太陽風吹到地球,足以干擾通訊衛星,甚至癱瘓地面的電力系統,造成廣泛停電。如果地球距離太陽再近些,被太陽風吹襲會有甚麼後果? 哈勃太空望遠鏡終於見到一個案例,顯微鏡座其中一顆星「顯微鏡座AU」距離地球32光年,是一顆紅矮星,環繞它公轉的行星之中,最近一顆的軌道距離母星紅矮星只有1千萬公里,即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15分之1。這顆紅矮星跟太陽一樣,會向外捲起類似太陽風的粒子風暴,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每次紅矮星風暴吹襲最接近的行星時,也會吹走行星一部分大氣層,令行星表面噴出氣流,專家形容有如打嗝,是人類首次觀測到這種現象。 下一步專家會繼續密切留意,希望更了解這種大氣層流失的機制,例如有沒有可能令大氣層完全消失。
- i-Cable
- 2023年07月27日
智利專家發現「全球最曬地區」 全年雲少雨少 日照程度媲美金星
【有線新聞】這幾天一出街就感受到太陽的威力,但香港都未是最熱,科學家發現一個地方陽光及得上金星。 南美洲的亞他加馬沙漠橫跨智利、秘魯、玻利維亞和阿根廷,這裡的降雨量極低,有時甚至全年也沒下雨,人造衛星的數據顯示這片沙漠的高原是地球上日照最猛烈的地區。 但科學家追求現場實證,智利聖地亞哥大學的專家2016年於亞他加馬的高原設立觀測站,以專門量度日照水平的總太陽輻射感應儀記錄來自太陽的輻射強度。經過五年的觀測,亞他加馬沙漠的高原平均日照功率是每平方米308瓦,與人造衛星的結果吻合,是地球上「最曬」的地區,甚至比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更曬,因為亞他加馬雲量稀少,太陽光接近零阻隔。 如果計瞬間的最高值就更驚人,2017年1月曾經有數分鐘因為遠方的雲反射額外陽光,日照功率一度突破每平方米二千瓦,是平時的七倍,日照程度甚至比得上金星表面。但換個角度看,這種極端條件也是一個優勢,正因為亞他加馬沙漠雲量少,令這裡成為天文望遠鏡的理想選址。
- i-Cable
- 2023年07月26日
兩顆行星「前後腳」共用公轉軌道 料2026年可證「共軌行星」存在
【有線新聞】歐洲天文學家發現可能是兩顆行星共用一條公轉軌道的證據,是首次有機會證明「共軌行星」的存在。 行星在各自的軌道上環繞中央的恆星公轉,根據一般人的認知,一條軌道只會有一顆行星,但其實不是必然。 軌道上貿然多一顆行星,引力干擾會影響對方運行,但早在二十年前已經有理論認為,如果第二顆行星出現於特定位置,例如比固有行星領先60度,即是畫面中L4的位置,數學上是可以和固有行星維持引力平衡,「前後腳」共用同一條軌道公轉。 這個理論提出了二十年,終於有機會得到驗證,於半人馬座方向,距離地球370光年,有一顆相當年輕的恆星,外圍仍然留有一圈氣體及塵埃,正在形成新的行星。至於較入的位置,早年已經確認至少一顆行星,但歐洲南方天文台最新發現,這顆行星的附近還有一團陰影,明顯處於同一公轉軌道,而且位置和理論預言的穩定點吻合,能夠和現有行星共用軌道。 雖然暫時未知這團陰影是行星抑或只是碎石,但已經是至今最接近的證據,估計到2026年就可以累積足夠數據,斷定它是否真正的共軌行星。
- i-Cable
- 2023年07月25日
芬蘭研「18轆越野車」 時速達30公里 攀越崎嶇地形不留痕
【有線新聞】芬蘭有物理學家研發了有18個輪子的越野車,並非以巨大輪子輾壓障礙物,反而是以靈活小輪發揮功效。 有人說騎著這架車,看來像騎著一排眼睫毛,掃過崎嶇不平的地面。其實它是一架有18個輪子的越野車,由芬蘭物理學家埃爾達爾發明,目標是征服任何地形。每個輪也有獨立的懸掛系統,以各自的電動摩打驅動,由控制中樞協調所有輪,走起來像毛蟲般,但時速達30公里。超長的懸掛軸可以應付各種起伏,甚至跨過攔路的樹幹,過程中不用減速。 多輪設計不只令車身保持平穩,對輪下的自然環境也有好處,因為18個輪子分擔重量,對地面的壓力較小,不會留下粗暴的胎痕,對自然景觀的破壞減至最低。 發明這架車的埃爾達爾為18輪式的懸掛設計申請專利,並且成立初創公司,正製作第二代試驗型,希望今年內推出市場。
- i-Cable
- 2023年07月25日
【小事大意義】愛在異國地動時 (下) 非一般港男港女敘利亞快閃支援震災行勳
【有線新聞】「要兩天內花光7萬多港元,如不買名牌,在香港也難。」巴裔港男Husnain與香港女生Cindy在年初土敘邊境7.8級大地震後,不畏餘震風險,決心到較少國際支援、兼多年受制裁、民生本來就困苦的敘利亞,展開支援行動。帶同網上網下籌集得來的物資和善款的他們,只能在極有限時間內,把眾人的心意用在最有需要的地方。Husnain坦言「使錢好難」,尤其當地物價低下。不過原來他們早在將現金運入受制裁的敘利亞時,已經歷另一考驗。為何他們要如此大費周章?
- i-Cable
- 2023年07月24日
為保養瀕危懷氏海馬 澳洲專家特設「海馬酒店」 人工培育再於悉尼野放
【有線新聞】澳洲為了保育一種瀕臨絕種的海馬,培育近400隻海馬寶寶,再在悉尼放生,是最大規模的海馬野放行動。 澳洲特有的懷氏海馬,體型屬於中型,成年後長16厘米,生活於1米至18米深的海綿、軟珊瑚或海草附近,但因為海底生態受人類破壞,2006年起的10年間懷氏海馬數量大跌7成,已經列為瀕危物種。 為了拯救「懷氏海馬」,悉尼海洋科學研究所、悉尼科技大學及當地政府合作,數年前啟動保育計劃。海馬一胎可以產下過百隻寶寶,但是在自然界存活率只有1%,所以專家先以人工方式培育海馬寶寶,將水溫控制在攝氏23度,並提供足夠食物,令海馬寶寶的存活率提升至9成,然後才將牠們帶到海底野放。 專家最近一次於悉尼海灣野放380隻懷氏海馬寶寶,是全球至今最大規模的海馬野放行動,為了確保牠們在海底有容身之所,專家特別以可降解金屬建造方便海綿及軟珊瑚依附的支架,稱為「海馬酒店」,希望最快12個月後見到保育成果。
- i-Cable
- 2023年0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