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節目(新聞)
- i-Cable
- 2023年05月04日
天文學家首捕捉恆星垂死分解吞噬行星過程 為50億年後地球及太陽同一命運
【有線新聞】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一顆恆星瀕臨死亡時吞噬了身邊的一顆行星,預計50億年後太陽及地球也會走向同一命運。 根據恆星演化理論,當一顆恆星的燃料開始枯竭,內部壓力會失衡,直徑會急劇膨脹數百倍,如果波及軌道比較近的行星會直接將其吞噬。 這個過程現在終於有直接證據,來自麻省理工、哈佛大學及加州理工的學者,於2020年5月發現天鷹座方向,1.2萬光年的上空,有一顆星忽然光了超過一百倍,本來以為是兩顆恆星發生磨擦造成,但紅外線觀測發現光源附近有不發光的低溫物質,但恆星溫度高,不會產生低溫成分,所以今次主角不是兩顆恆星,而是一顆恆星及一顆行星。 恆星於垂死膨脹期間會波及最近的行星將其分解吞噬,行星粉碎後形成的塵埃,就是低溫訊號的來源。今次是人類首次捕捉到垂死恆星吞噬行星的過程,但這個現象在宇宙很普遍。例如我們的太陽,估計在50億年後就會步向死亡,到時太陽一樣會暴脹,水星、金星和地球亦會相繼受波及,遭變大的太陽吞噬,成為垂死太陽的一部分,這就是地球的終極命運。
- i-Cable
- 2023年05月03日
美研腦癌治療新方法 用超聲波打通血腦屏障 藥物吸收比平常多五倍
【有線新聞】醫治腦癌的技術有新進展,美國一項以超聲波短暫打通分隔血管及大腦組織的屏障,首次令化療藥物到達大腦,有助以藥物對抗腦癌。 大腦是人類極為重要的器官,外面有頭骨保護,裡面亦有防護屏障。所有進入大腦的血管也有一層額外的細胞加厚血管壁,負責分隔血管及大腦組織,稱為「血腦屏障」,可以防止細菌及異物經血管入侵大腦,但是這道屏障同時會將九成以上的藥物拒諸門外,現時用化療藥醫治腦癌效果有限,就是因為有血腦屏障阻擋。 有否可能暫時解除這道屏障?美國西北大學的學者研發了一種超聲波裝置,將其植入頭骨,向需要用藥的大腦區域發出超聲波,組成屏障的細胞會受到動搖,令細胞之間產生罅隙,不足以讓紅血球穿過,但足夠讓化療藥的分子通過,到達外面的大腦組織。 17位腦癌患者接受臨床測試平均到達腦腫瘤的化療藥劑量是平時的五倍以上,學者以螢光素模擬藥物示範,本來只是在血管裡面的螢光素,在開啟超聲波之後順利滲透到血管外面,之後只要關閉超聲波,屏障的罅隙在5分鐘內會消失,防禦系統回復正常,專家希望這種技術可以加強藥物對抗腦癌的效率,提升患者生存機會。
- i-Cable
- 2023年05月02日
美軍工企業研發飛機偵測系統 靠光學掃描提早發現威脅 尤如機師「第三隻眼」
【有線新聞】美國有軍工企業研發了一款飛機用的智能偵測系統,結合光學掃描及人工智能及早偵測戰場上的威脅,令機師有如獲得「第三隻眼」。 想像一下軍用直升機機師正巡視一片陌生區域,四處是一望無際的樹林,看來相當平靜,但其實真正的危險往往就在視野內,只是肉眼察覺不到,這個時候多一隻眼或者有幫助。它是美國雷神公司最新的偵測系統不是傳統雷達,而是光學掃描儀。本身不會發出電波,但會掃描大範圍光譜,包括肉眼可見及不可見的波長。這些訊號就像某種「指紋」,配合人工智能分析,各種風險無所遁形。例如可以偵測到樹林下有車,甚至說得出是一般汽車抑或軍車,隱藏的炮管及人員一樣看到,機師就可以先發制人。又例如遠方有架空電纜,肉眼未見到、系統已經偵測到,預早警告機師。如果需要緊急降落,系統可以分析地形,建議安全降落的位置。 光譜掃描儀就像機師的第三隻眼,看見傳統雷達未必察覺的危險。新系統可以加裝於任何飛機,例如軍用運輸機及無人機,有助加快決策、安全應對戰場上的風險。
- i-Cable
- 2023年05月02日
【拉近文化】女雕塑家以紙皮寄語消逝
【有線新聞】雕塑家朱卓慧身型嬌小,卻愛創作能親自抱起的大型雕塑,她選擇以紙皮這種容易破損並且能代表香港城市影像的物料,創作寄語消逝的雕塑。
- i-Cable
- 2023年05月02日
【小事大意義】SMA肌萎症系列.金安兄弟 罕見病友識於微時 患難見真情 SMA新藥會否帶來新希望?
【有線新聞】「我在2002年,他入學時認識他,他那時6歲,我11歲。」「我下班便過來,幫他洗澡、餵食、上洗手間」說話雖然有困難,但提到與好兄弟相知相識的點滴,患有罕見病皮爾羅賓士症的金金,娓娓道來,從容不逼。他更憶及醫院曾在夜半兩點急召他入院幫忙。 他坦然希望新藥可令好兄弟病況改善。而香港近年在SMA藥物治療上亦屢聞佳音,有望引入第三種,亦是以基因治療SMA的新藥,可助初生時確診的嬰兒,由根源入手,阻止神經元壞死。究竟兆安自已本身又有什麼人生目標?
- i-Cable
- 2023年05月01日
倫敦碼頭建「滾動橋」 人力扭動絞盤可將橋上下反轉 避免人船爭道
【有線新聞】橋樑可以有不同開合方式方便船隻通過河道,英國有設計師想到獨特的滾動形式,既符合提高效率的力學原則,亦有望成為社區創意象徵。 橋樑不一定紋風不動,在建築師精心設計下也懂得如圓筒般左右轉動, 騰出空間讓船隻通過河道,避免人船爭道情況。 這條「滾動的橋」是英國倫敦的科迪碼頭活化項目,平時可讓行人通過,有需要則可透過人力扭動絞盤,將橋沿著兩邊的軌道一邊橫移一邊旋轉180度,變成上下反轉,讓底部小船有額外高度空間通過,有別於傳統向上打開橋面的開合式設計。 滾動橋由鋼和橡木製成,重約13公噸,除了重心保持同一水平線,兩端正方形入口頂部注入廢金屬和混凝土物料,可以平衡橋面重量,有助流暢轉動,只需約20分鐘便能以人手使橋切換模式,不用依靠電力。 項目開發歷時七年,除解決實際交通需要,亦希望展現橋樑的不同方式象徵社區創作力,成為地區重要地標。
- i-Cable
- 2023年04月30日
【小事大意義】SMA肌萎症系列.神奇媽媽 母捱大四子女曾三次輕生兩次患癌 今心願浪跡天涯到哪兒?
【有線新聞】即將27歲的兆安,是脊髓肌肉萎縮症二型患者,兩歲前確診,由小胖胖漸變瘦削小子。過程中安媽為何曾帶兒子「拔喉出走」醫院,多年來靠自己的「土炮」發明,悍衛兆安的生命和健康?自言人生最「驚險」階段已過的她,為何每天仍然只睡兩、三小時?作為有活動困難的長期病患者,兆安為何那麼抗拒入醫院?誰人可以幫助他們?
- i-Cable
- 2023年04月29日
專訪盧寵茂|新冠確診比率升四倍 暫不重推口罩令 否認約20英醫生來港杯水車薪
【有線新聞】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說新型肺炎的檢測陽性比率近日上升了4倍,但社會應對疫情的能力有改善,認為毋須考慮重提口罩令。 口罩令解除了兩個月,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出席本台節目《有理有得傾》時,說各項監察數據過去一周上升了三至五成,其中檢測陽性比率上升了四倍,即是每一百人有四人中招;估計現時每日約有一萬人確診。 會否需要重推防疫措施?盧寵茂:「大家應對疫情的能力亦提升不少,所以即使有春夏季的高峰來臨,我們都能應付到。不需要非醫療的社交距離措施,例如剛才你提及的會否重推口罩令。因始終口罩令是一種立法手段,會在很多的社會和經濟活動上帶來負面影響,所以現時我們能用其他方法應對的話,我們暫時不會考慮這些方法。」 至於新變種病毒「大角星」,盧寵茂說本港的感染比率正在上升,但暫時不算高,在污水樣本找到少於3%的病毒量,局方會密切監察。 醫管局早前到英國招攬醫生來港執業,暫時只有二十多人願意來港,盧寵茂不認同是杯水車薪,「現時的惡性循環是,人手愈短缺、流失率便愈嚴重。我們能夠盡快補助、補足人手,無論甚麼方法也好,無論數量多少也好,我覺得也會對惡性循環帶出正面作用,便是制止惡性循環繼續發生,因為可以
- i-Cable
- 2023年04月28日
澳學者以幹細胞組簡化版心臟 加入心血管模擬發炎硬化 助研心臟病藥物
【有線新聞】澳洲有學者以人類細胞組合出簡化版微型心臟,只有一顆種子那麼大,但有肌肉,懂得跳動,甚至有自己的血管,可以用來研究心臟病。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大約有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是人類主要致死病因之一。要了解這類疾病,其中一個方向是製作模擬人類心臟。澳洲昆士蘭醫學研究院以人類多功能幹細胞分化成肌肉等心臟細胞,再組合這個微型心臟,外形好像一個啞鈴,實際長度只有1.5毫米,和一顆種子差不多,但包含5萬個心臟細胞。 細胞之間有組織能夠同步跳動,但這一步已經有其他研究做到,今次突破在於同時成功加入心血管細胞。在顯微鏡下呈現綠色、隱約形成一條血管,是這類模擬心臟首次擁有血管,持續為心肌細胞補充養分。除了令跳動幅度更大,亦能夠模擬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血管硬化已知和發炎有關,於是學者嘗試令模擬心臟發炎,結果血管細胞果然有反應,分泌一種成分觸發血管硬化。如果模擬心臟能夠重現各種心臟病病理,將來有望大大加快藥物研究。
- i-Cable
- 2023年04月27日
空巴研下一代太空站 旋轉底層生離心效應 人工重力助太空人維持健康
【有線新聞】未來的太空站會是怎樣的?空中巴士公司提出下一代太空站的設計藍圖,不只令太空人生活得更加舒適,還可以製造「人工重力」,紓緩無重狀態下的健康問題。 現時的國際太空站服務人類超過20年,預計將於2030年退役,之後新一代的太空站可能就是這個樣子。它是空中巴士公司最新發表的太空站概念設計,是個直徑8米的圓筒,裏面是三層的生活空間;研究用的儀器及設備盡量安置於外圍,令空間盡量寬敞一點;中軸範圍既是溫室,亦是貫穿三層的通道。 至於三層之中的最底層比較特別,是幾個環繞中軸旋轉的小房間,相當於一部巨型離心機。旋轉產生的離心效應會將房間裏面的人向外推,產生「外壁是地面」的引力錯覺,相當於製造了一種「人工重力」。當太空人長期處於失重狀態會觸發骨質疏鬆等問題,未來太空站有這類「重力房」,太空人就可以定期感受重力,維持健康。 這個設計可以是小型太空站,亦可以是大型太空站的其中一個艙。空中巴士不是沒建造過太空站,現役太空站的「哥倫布實驗艙」就是空中巴士的作品,今次的藍圖亦是技術上可行,這種容許人類長期居住的設計甚至能夠帶人類到訪火星。
- i-Cable
- 2023年04月26日
日民企登月器「白兔」功敗垂成 距月球不足百米失聯料墜毀 冀兩年後再試
【有線新聞】日本民間研發的「白兔」月球著陸器,於月球上空啟動著陸程序,可惜功敗垂成,白兔在距離月球表面不足100米時失去聯絡,估計已經墜毀。 去年12月11日,一枚獵鷹9號火箭於美國升空,它運載的是月球著陸器「白兔」,由日本私營企業「ispace」研發。為借助太陽引力奔向月球,「白兔」採用迂迴路線,花了超過3個月才進入環繞月球的軌道;然後於4月25日,「白兔」啟動下降程序,時速由6000公里減慢至數百公里,一邊降低高度、一邊調整姿勢,預備垂直著陸。 最後下降階段全程直播,背景是「白兔」的主觀視點和月球表面愈來愈近,右上角是速度及高度的即時數據。就在高度下降至只有89米,工作人員以為快將成功之時主觀鏡頭的畫面突然中斷,代表「白兔」和地球失去聯絡。之後工程師努力嘗試,但「白兔」一直沒訊號,廿多分鐘後「ispace」創辦人正式宣布任務失敗。 公司聲明指「白兔」的最後數據顯示,它的燃料水平跌至臨界點,然後急降,相信已經墜毀。探月任務一向由政府機構主導,「白兔」本來有望打破這個局面,「ispace」表示雖然今次失敗,但總算掌握了著陸月球的程序,兩年後將會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