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節目(新聞)
- NMT Editor
- 2023年11月16日
比利時學者證「棉花糖行星」落沙雨 揭大氣層下攝氏或破千度
【有線新聞】比利時的天文學家透過韋伯太空望遠鏡,發現處女座方向有顆星體,雲層是由沙形成,它下的「雨」不是水,而是沙。 2017年,天文學家於處女座方向、距離地球200光年,發現一顆系外行星。它的大小跟木星差不多,但質量只有木星的十分一,密度之低有如一顆棉花糖。 比利時的魯汶天主教大學天文學家透過新一代的韋伯太空望遠鏡,再次觀測這顆「棉花糖行星」,發現更多新奇之處。望遠鏡以光譜分析,拆解行星大氣層的成分,發現除了水蒸氣,還有二氧化硫及矽酸鹽組成的雲,意味這裡的雲是由沙組成,所以當這顆行星下雨,落下的「雨點」不是水、而是沙,但專家不明白的是行星大氣層表面只有攝氏500度,不能將沙蒸發成雲。其中一個可能是,這裡大氣層的底層應該比表面更熱,達攝氏1,000度甚至更高,足以令沙變成蒸氣、上升凝結成雲。 今次發現顯示,系外行星的大氣層化學環境千差萬別,將不斷打破人類的常識。
- NMT Author
- 2023年11月14日
國產AI機械人調製「水轉氧」隕石催化劑 僅用六周數百萬裏挑一配方
【有線新聞】有中國學者研發了一款人工智能機械人,能夠以火星隕石成分調製出催化劑,在火星獲得氧氣,距離人類長駐火星再近一步。 火星的大氣層幾乎沒氧氣,如果人類要建立基地,長遠要自己生產氧氣。幸運的是在火星兩極有大量結了冰的水,除了解決水資源問題,原則上更可以透過化學反應,將水分轉化成氧氣。 不過化學反應需要催化劑,問題是火星土壤的成分有否有條件造出合適的催化劑?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專家研發了這款化學分析機械人。它的核心是個人工智能,研究人員提供的只是火星隕石的樣本,機械人自行分析出隕石含六種金屬元素,包括鐵、鈣、鎂等,以這六種金屬調製催化劑有370萬種配搭。 如果靠人力試出適用的催化劑,需時逾兩千年才完成,但透過人工智能預測全局的能力,從數百萬個配搭之中挑選最有潛力的配搭去試,結果只花了六個星期,243次實驗就成功以火星隕石成分調製出水變氧的催化劑。將來人類在火星可以就地取材,建立生產氧氣的工廠,解決氧氣供應。今次研究亦證明,機械人加上人工智能可以加快發現新材料的過程,擔當人類的化學助手。
- Prog Author
- 2023年11月14日
【小事大意義】尋石記(下):一石頭一故事 陳教授冀下一代多點細心觀察野外
【尋石記(下)】說到岩石的故事,我們就要跟陳教授一起進入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它是全港首創的地質博物館。許氏家族不單捐贈許博士珍藏的礦物和岩石,更慷慨解囊,助博物館廣泛購置來自中國的化石,和籌劃,並設計雙語、部分互動的模型和展板。當中包括16塊玻璃纖維陳列櫃和13塊大型圖繪。在其資助中,博物館現時已展出超過1,600個真實的礦物、岩石和化石標本。 剛退休的陳教授寄語下一代的地質學家,花多些時間在野外,拿起石頭,拿起放大鏡細心觀察,再告訴大眾,房屋如何能安全穩固,要如何做,斜坡才不會那麼容易發生山泥傾瀉。
- NMT Author
- 2023年11月13日
國際太空站退役在即 美歐合建「星際實驗室」或將承繼任務 起居艙大八倍 料五年後發射運作
【有線新聞】國際太空站還有不足十年就退役,歐洲太空總署與空中巴士及美國民營企業簽署合作備忘錄,建造及營運新的商用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已經運作25年,預計到2030年就會退役,到時有力繼承位置的太空站除了中國的天宮,還有它歐美合作的「星際實驗室」。2021年起由美國民間企業「旅行者太空公司」牽頭建造,到今年歐洲太空總署與空中巴士公司相繼加入,演變成美歐合作項目。星際實驗室與國際太空站同樣於低軌道環繞地球運行,由動力艙及起居艙組成,起居艙同時是科學實驗室,雖然艙的數量比國際太空站少,但起居艙的體積相當大,是國際太空站一般艙體的八倍。 根據合作備忘錄,空中巴士公司及歐洲太空總署將會為新太空站提供技術,太空站建成後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研究,以及歐洲各國的商業機構也會租用太空站設施,長遠以商業形式運作,太空站預計2028年發射。
- NMT Editor
- 2023年11月12日
家國天下|修復三星堆文物
- NMT Editor
- 2023年11月12日
主播視角|林善諭×朱古力品鑑
- Prog Author
- 2023年11月12日
【小事大意義】尋石記(上) :吉澳發現岩石自然爆炸構造 料一億年前香港或有溫泉
【尋石記(上)】自小喜歡山,一直與山有緣的陳龍生教授,在港大任教地球科學系近30年,雖然剛剛退休,但仍然熱愛石頭,熱愛地質研究。陳教授早前在香港吉澳,發現了一些岩石自然爆炸造成的構造,這些構造有小有大,小的直徑可能有1、2公分,大的直徑大概有80公分,而這些爆炸構造,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構造地質學)發表,估計是第一次有相關發現以及發表的文章。能夠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新發現一種地質構造,陳教授感到非常開心。這些岩石的年齡大概是一億年左右,陳教授指出,吉澳爆炸構造可能跟溫泉有關,因為跟一些地下極熱的溶液,即是一般說的地下水,200度、250度,很高溫,當中產生很大壓力,令到出現一種爆炸構造的情況。 陳教授指,香港岩石的種類其實非常豐富,有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他過去的教學生涯入面,在香港不同的地區採集了不同類型的岩石,陳教授自己不贊成採集的礦物、化石、岩石作為私藏用途。他認為這些岩石應該用作研究教學,或公開展覽,他退休後,希望這礦物得到歸宿,所以將這些岩石擺放在地史纜車,讓學生、老師或者公眾可以接觸,或甚親自觸摸這些岩石。
- NMT Author
- 2023年11月12日
智創未來|混合實境技術應用於醫療行業 醫生戴特製眼鏡「睇穿」病人 增手術準確度
【有線新聞】大家可能都接觸過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有初創團隊將融合兩者的混合實境技術,應用於醫療行業,結合人工智能、生成3D圖像,醫生戴上特別裝置的眼鏡便可以「看穿」病人,做手術時更方便及準確。 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大家可能會聽過,甚至用過,但混合實境MR,你又聽過沒有?這個就是混合實境眼鏡裝置,看上去與AR、VR配戴的差不多,但體驗並不一樣。雲合科技創辦人施君易:「很其實虛擬實境是純虛擬的一個場景,去到混合實境的級別,我們就會看到現場實境和實物、實物與虛擬物件的交互。」施君易的團隊認為技術可以成為輔助醫生的工具,醫生透過人工智能技術將病人身體數據製成三維圖像輸入系統,戴上特製的眼鏡裝置就可以即時將影像與真人對照。施君易:「如果我們戴著這個混合實境眼鏡,所有的資訊都會投影在眼前,那麼變相就不需要記得那麼辛苦,就能夠直接地看到那些完整的三維圖像。好處就是,醫生可以將這些三維圖像貼在病人的身上看,造成一個好像「X光眼」的效果,即是醫生可以「看穿」病人,知道他的病理問題方便他進行手術。掃描器會拍攝著他的手部,他便可以「按」到不同的按鈕去轉換不同的數據,或將模型的位置改變、看某一個斷層,
- NMT Editor
- 2023年11月11日
智創未來|醫療混合實境眼鏡
- NMT Editor
- 2023年11月11日
有理有得傾|胡英明
- NMT Author
- 2023年11月11日
胡英明專訪|稱廉署將嚴打籲區選投白票 明設國際廉政學院提供反貪課程
【有線新聞】廉政專員胡英明在本台節目《有理有得傾》說,下月區議會選舉期間會嚴格執法,防止呼籲投白票等破壞選舉的行為。至於明年成立的香港國際廉政學院,會為本港公私營機構及海外反貪機構提供度身訂造課程。 改制後的首場區議會選舉下月舉行。廉政專員胡英明在本台節目《有理有得傾》說,提名期至今沒有收到任何投訴。廉政專員胡英明:「候選人要取得三會提名,新安排下你評估會否增加賄選風險。我不會在這情況下作出沒有根據的猜測。反而我在這裡強調,廉署是負責執行《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在2021年新法例實施後我們嚴格執行此法例,成功起訴了10人,全部被定罪,相信我們的執法和法庭的判決,給予公眾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所有破壞或控制選舉的行為,呼籲別人投白票、投無效票,或很簡單轉載一些相關的訊息也是違法的。」 廉署明年二月五十周年之際將成立香港國際廉政學院,為本港公私營機構及海外反貪機構提供課程,涵蓋銀行、保險、樓宇管理等行業。胡英明:「(每個行業)度身訂造,因為不可以一個武林秘笈全世界使用。例如財務調查,找財務專家去分享,沒有固定一班同事,暫時未固定。始終沒有一個拳譜打盡,不會由一名同事說,希望專家式去說。撥
- FOR Author
- 2023年11月10日
紐大團隊完成首例「全眼球移植」 助毀容電工拾新生 視力恢復仍待觀察
【有線新聞】美國有醫療團隊宣布完成全球首例人類全眼球移植手術,新眼球有血液循環。雖然未知能否恢復視力,但仍被視為醫學界的一大突破。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來自阿肯色州的詹姆斯沒想過自己在工業意外倖存後,不僅能像往日般與妻子在街上散步,還有可能重獲視力。46歲的詹姆斯退伍後從事電工工作,前年6月工作期間不慎誤觸高壓電纜,導致嚴重毀容,失去左眼、部分臉部和左臂。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一隊逾140人的醫護團隊,今年5月底為詹姆斯進行長達21小時的全眼和部分臉部移植手術。起初外界擔心移植的眼球會否壞死,結果第一關總算跨過。手術後半年,新眼球並沒有枯萎,血液可直接流向視網膜,如健康眼球一般濕潤。 不過恢復視力是另一回事,醫生接駁視神經時一併注射了捐贈者的幹細胞,希望可促進神經再生。現時如果眼球受光線刺激,大腦活動會有反應,但並非正常負責視覺的區域。 雖然目前未知左眼視力可以恢復至甚麼地步,但詹姆斯感到樂觀,「目前還沒有任何動靜,我的眼皮,我還不能眨眼。但我的鼻恢復了知覺,因此它已開始好轉,希望不會需時太久。」領導團隊的羅德里格斯表示會持續觀察詹姆斯的視力,但成功移植眼球已經是踏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