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 Digital Tech
- 2023年04月04日
大腸癌|坂本龍一不敵腸癌離世 醫生揭大腸癌7大症狀 糞便變幼、便秘是警號
日本著名音樂家坂本龍一於上周二(3月28日)逝世,終年71歲。他抗癌多年,2014年患上咽喉癌,2020年又再度傳出罹患大腸癌。有醫生指出,男性比女性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並且列出7種大腸癌症狀,原來大便的粗幼都能自測有否患癌,建議大家如果出現多項症狀,便要及時就醫和定期檢查。 綜合日本媒體報導,坂本龍一於上周二(3月28日)離世,終年71歲。坂本龍一兩度患癌,2014年患上咽喉癌,更因此停工。後來2020年6月,他又被診斷出直腸癌第四期,並擴散到肺部。他原定前年來港開音樂會,惟最終因健康理由取消。 台灣大腸直腸外科醫生黃郁純在Facebook專頁上表示,大腸癌的出現,撇除年齡增長、遺傳等因素,飲食與生活習慣亦是其中一大影響。如果進食過多添加劑、致癌物或有不健康的飲食陋習,都會增加致癌風險,而男性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亦比女性高1.5倍。 黃郁純醫生就此列出7種大腸癌的症狀,提醒大家如果符合項數愈多,就要多加注意,並且及時就醫和定期檢查。 大腸癌症狀|1. 大便出血 大便出血是大腸癌常見症狀之一。 大腸癌症狀|2. 貧血 通常跟大便出血合併出現,並且會伴隨頭暈。 大腸癌症狀|3. 體重減輕 大
- Digital Tech
- 2023年02月20日
大便顏色能預兆生病?「紅便」代表大腸出事 營養師警告這3種顏色要小心
大便顏色|上完廁所,你有回頭去觀察自己的糞便的習慣嗎?人每日的排便狀況,都是自我觀察身體很重要的指標之一。有台灣營養師指出,透過糞便的顏色及形態,可解讀身體健康狀況。如果留意到大便呈現不尋常的顏色,身體可能正在向你發出警告訊號,亦有可能是癌症的先兆,絕對不可輕視。 台灣營養師李婉萍在其Facebook專頁中指出,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透過顏色和形狀,我們能夠為大便進行分類。正常且健康的糞便應該會是黃棕色、黃褐色的長條型糞便,外觀比較像香腸、香蕉等形狀,表面光滑、柔軟。 深褐色代表太多蛋白質 若大便呈深褐色,代表飲食中含較高比例的動物性脂肪及蛋白質,人體分泌了大量膽汁,導致大便顏色變深,只要控制飲食,顏色回復正常就無大礙。但如果發現糞便出現了這3種顏色,就必須特別留意,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號: 1. 綠色 短時間內吃太多深綠色蔬菜,體內膽汁有機會來不及分泌消化,食物就已經快速通過體內被排出,導致大便顏色呈綠色。如果之後顏色恢復為正常黃棕色,就無大礙。但如果大便連續數天都是綠色的,就可能是被細菌病毒感染導致的腸胃炎,如果長時間沒有好轉,便需要就醫檢查。 2. 黑色 如果大便呈
- Digital Tech
- 2022年11月11日
大腸癌|中女茹素10年竟患癌 醫生揭迷信+吃2類食物所致 附5大症狀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與飲食習慣有莫大關係。有醫生分享個案,指有一名50多歲的婦人,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發現有瘜肉,惟因宗教信仰問題而拒絕切除。結果兩年後因大便出血再次求醫,證實患上大腸癌第三期,醫生指,患癌除了因為延誤診治,還與常吃2類食物有關。 婦人因迷信 堅拒切除瘜肉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張振榕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個案,指有一名50多歲、有特殊宗教信仰的婦人,在進行大腸鏡檢查前已表明「假如我有瘜肉,你都不可以切」,結果最後真的有瘜肉,即使醫生勸告了逾10分鐘,婦人仍堅持不肯切除。 2年後大便出血 揭患大腸癌 醫生指,婦人大腸內有一個0.8厘米的腺瘤,於是告知她需要處理,因5至10年內有機會變成癌症,若不肯切除,亦建議她半年內亦一定要再來做第二次檢查,惟婦人未有理會。直至兩年後,該名婦人因大便出血而再次求醫,進行第二次大腸鏡檢查,結果證實患上大腸癌第三期。醫生表示婦人在短短兩年內惡化成大腸癌,並不無原因,因婦人當時目測瘜肉已有0.8厘米,而一般來說,大腸腺瘤超過1厘米以上便很危險,已經在變癌症的邊緣。 醫生揭常吃2類食物所致 醫生續指,婦人因信仰茹素10多年,一直都是吃很油膩的東
- Digital Tech
- 2022年11月05日
隔夜菜吃太多 慳錢媽排血便患大腸癌 醫生警告3大蔬菜隔夜食易出事|附食安中心建議
很多人為免浪費食物,都會將吃不完的飯菜留起,隔天翻熱再吃。有台灣醫生分享個案,指一名媽媽因為經常翻熱隔夜餸食用,不但導致肥胖,而且更出現血便,進行大腸鏡檢查後證實患上大腸癌第二期。醫生提醒,有幾類食物隔夜後,較容易產生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建議最好避免加熱再吃。 媽媽為慳錢常吃隔夜菜 台灣腎臟科醫生洪永祥在電視節目《媽媽好神之俗女家務事》中分享,指一名身材肥胖、育有3名孩子的媽媽,因為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問題而求醫。她表示孩子正值發育時期,食量很大,自己很難控制份量,導致出現大量剩菜(隔夜餸)。該名媽媽為了省錢和避免浪費,吃剩的飯菜都不捨得丟棄,經常加熱再吃。 出現血便求醫 揭患大腸癌 洪永祥提醒她,隔夜菜有機會令心臟、腎臟損壞,到時要花更多錢醫治,得不償失,著她將剩菜倒掉。結果3個月後,該名媽媽因出現血便而再次求醫,接受大腸鏡檢查後,證實患上大腸癌第二期。她不解自己為何會患大腸癌,又指已經把剩肉丟掉,只留下剩菜隔夜再煮來吃,因認為蔬菜放在雪櫃應該安全。 醫生警告3種蔬菜不宜隔夜食用 洪永祥提醒,隔夜菜尤其是一些「深綠色葉菜類」,例如菠菜、芹菜、小棠菜等,當中的硝酸鹽經過細菌分解
- Digital Tech
- 2022年10月25日
67歲蘇施黃拍片透露患大腸癌三期 1症狀響警號 「最緊要心境開朗」|附大腸癌5症狀
現時67年的蘇施黃在2005年曾患上乳癌,抗癌成功後開設了YouTube頻道「教煮蘇 This is So good」分享生活日常,不過,日前蘇施黃就以「照腸結果出咗啦!」為題,揭露自己患上大腸癌三期,目前已接受手術,在下月開始進行化療。 大便帶血揭患病 蘇施黃透露自己因為大便帶血,所以在9月26日入院檢查,並發現患上大腸癌三期,需要馬上做手術,現正等待化療。她表示:「屙三幾日停,個幾月後又屙鮮血,但唔痛。」從片中可見,蘇施黃精神狀態不錯,心態也很樂觀:「一個人當你食嘢覺得自己病就好病,但當你覺得同正常人一樣就一樣,我開咗刀,咁大個症,仍然笑口噬噬,最緊要心境開朗。」 切除15cm腫瘤及25粒淋巴 蘇施黃指,醫生為她切除了15cm大腸轉角位腫瘤,也割除了側邊25粒淋巴,因為其中有3個地方受到感染。在檢查時,醫生已經肯定不是第一期大腸癌,經化驗後確診是第三期,但幸好沒有擴散。 分享住院餐單 雖然患上癌症,但喜歡飲飲食食的蘇施黃,在完成手術後3天已經要求不要吊鹽水:「拔晒啲尿喉鹽水喉進食,自己喺病房行來行去,行一陣發現房太細,行出走廊,特登用手擺腰後面,挺直啲行,傷口因為微創,郁來郁去唔係
- Digital Tech
- 2022年09月14日
大腸癌|42歲男便秘、狂放屁被揭患癌 醫生警告1類屁是先兆|附5大症狀
經常放屁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號?台灣一名42歲男子,因放屁次數頻密,而且大便有困難,於是求醫想醫生為他灌腸,以助排便。醫生發現其肚子腫大,經檢查後揭罹患大腸癌。醫生又提醒,如果排便或放屁時出現異狀要特別小心。 男子狂放屁、無法排便 台灣急診科醫生柯世祐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指一名42歲男子前來看診,表示近日一直放屁,但又無法排便導致肚絞痛,要求灌腸以舒緩症狀。醫生認為情況有異常,於是為患者照X光,發現他腹部充斥著氣體與液體、腸子有阻塞情況。其後再進行電腦斷層掃描,顯示有異物塞住,與吃了香菇或金菇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後,導致阻塞的狀況類似。 醫生揭患大腸癌 醫生決定為患者進行手術將腸道阻塞的位置切除,怎料開刀後發現他患上大腸癌。醫生指,該患者放屁與一般人不同,他放屁時會有黏液、血或糞水的狀況。他提醒,雖然有些人天生容易放屁,但若發現排便或放屁狀況改變,甚至出現異狀,便需要提高警惕。 根據衛生署資料,大腸癌是本港第2號癌症殺手。大多數是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形成,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這種變化可以歷時10年或以上。 大腸癌常見5大病徵 1. 大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有所改變(腹瀉或便秘),並持續超過兩
- Digital Tech
- 2022年08月31日
大腸癌|大便6種顏色看出身體警號 黃色代表胰臟有問題 另有3種色是癌症先兆
大家平日大便後會留意糞便的顏色嗎?其實排泄物是觀察自己身體健康狀況的最直接方式。有醫生指出,不同顏色的大便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號。如果是其中3種顏色,更可能有患大腸癌等癌症的危機,絕對不能輕視。 台灣家庭科醫生陳欣湄於節目《健康2.0》表示,糞便的組成來自3個地方,分別是食物殘骸、腸胃道細胞的脫屑,以及胰液或膽汁。如果以上其中一部分出現問題,糞便的顏色就會改變。陳欣湄指,如果發現糞便為以下6種顏色,就要特別留意,其中3種顏色更可能是癌症警號。 6種糞便顏色可能代表的身體警號 1. 灰白色:胰臟癌、膽道阻塞 2. 黃色:胰臟疾病、吃太油 3. 墨綠色:腸胃發炎、腹瀉 4. 黑色:上腸胃道出血 5. 暗紅色:大腸、小腸腫瘤 6. 鮮紅色:直腸癌、痔瘡 陳醫生解釋,當身體的胰液或膽汁出現阻塞,糞便就會由原本的是棕色或棕黃色狀態,變得非常淺色,呈現灰白色,有些人甚至會帶點黃色。而若果腸胃道出血,也會有不同顏色變化。陳醫生以胃出血為例,當胃酸跟出血的鐵質混合時,會導致糞便顏色較深,出現像黑色或墨綠色狀態。至於下腸胃道出血,特別是大腸的位置,就會出現鮮紅色、暗紅色。 不過,陳醫生強調,糞便顏色只能當
- Digital Tech
- 2022年08月19日
大腸癌|40歲女子不煙不酒患大腸癌四期 醫生揭她每天喝「這飲品」出事|附5大病徵
食得健康都會患上癌症?一名40歲女子不煙不酒,而且少吃肉類,卻患上大腸癌四期,醫生了解她的生活習慣後發現,原來是因為她每天都喝1種飲品惹禍。大腸癌是本港第2號癌症殺手,衛生署亦有列出一些可能致癌的因素及病徵,大家切勿掉以輕心。 不煙不酒卻患大腸癌 台灣中山醫院家醫科醫生陳欣湄在節目《健康2.0》中分享病例,表示有一名40歲微胖的女性患者,平日不煙不酒,亦少吃紅肉、加工食品,但每天都會喝1至2杯手搖飲品,結果患上大腸癌四期。 陳欣湄指出,有研究顯示,大量攝取精製糖,容易令身體血糖上升,長期會產生胰島素阻抗,而胰島素阻抗已證實與癌症有關聯性。另外,經常進食高糖製品會使脂肪堆積,導致身體慢性發炎,而身體慢性發炎同樣與癌症相關。 陳欣湄提醒,購買手搖飲品時,應將原本習慣的甜度減兩成,例如全糖變成八分糖、八分糖變成半糖等,慢慢適應這個過程,有助減少糖分引致身體其他併發症的風險。 本港第2號癌症殺手 根據衛生署資料,大腸癌是本港第2號癌症殺手。大多數是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形成,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這種變化可以歷時10年或以上。 大腸癌3大風險因素 1. 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 2. 進食大量紅肉和
- Digital Tech
- 2022年07月13日
大腸癌|後生仔不食煙不飲酒竟患大腸癌 醫生揭常吃一類食物出事 經常疲倦竟是高危
年紀輕輕便患上大腸癌?一名胃腸肝膽科醫生在社交平台Facebook分享病例,指有年輕患者問為何不吸煙、不喝酒、不愛吃肉,也會患上大腸癌。醫生解釋50歲以下發病的人,主要是因為經常吃一類食物有關。而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癌症,絕不能掉以輕心,如果出現腹部不適、大便帶血、體重無故下降等症狀,就要盡早求醫檢查。 不煙不酒都會患大腸癌 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在Facebook分享,遇到不少患大腸腺瘤性息肉或是大腸癌的年輕患者,滿臉疑惑地問他:「我不抽煙又不喝酒也不愛吃肉,為什麼我會長瘜肉(大腸癌)?」 錢政弘解釋,吸煙、喝酒和吃肉的確是引致大腸癌的因素之一,不過這種情況一般只適用於50歲人士以上,現時愈多愈多證據認為,50歲以下就發病的人與「肥胖」最有關係,另外則是與吃甜食有關。錢亦指出,近幾年許多國家早發性大腸癌(50歲以下患大腸癌)」盛行率上升,韓國是其中之一。 他引述韓國在《胃腸學(Gastroenterology)》期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分析567萬人50歲以下人士的體檢資料,結果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比較容易患上大腸癌,特別是遠處大腸癌(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和直腸癌。 兩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