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罕見病」(rare disease)是「無人關心」、「無藥可治」等的代名詞,隨著診斷技術和藥物的進步,今天情況已經大大不同了。香港罕見疾病聯盟(罕盟)會長曾建平以罕見病之中的「肺動脈高壓」為例,指該病致命率高,一旦未能妥善管理病情,便需進行肺部移植,否則有機會因右心衰竭而死亡。根據本港統計資料,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是64%,乳癌是85%,但肺動脈高壓的五年存活率只有34%。 雖有藥可治 但費用昂貴 曾建平表示,過去二十多年,陸續有針對肺動脈高壓的藥物面世,醫生可單獨或混合使用這些藥物,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然而,與其他有藥可治的罕見病一樣,雖然有藥物,但卻相對昂貴;而患者又相對較少,於申請慈善基金或政府機構的資助時,往往被認為「不符合成本效益」。 「去年罕盟和一個慈善基金洽談資助,本來已接近成功,但最後慈善基金的高層認為,用相同的錢做長者或青少年服務可以幫助很多人,但若用在罕見病病人身上,則只可幫助一、兩個人,因此否決了我們的申請。」曾建平續稱:「這就好比現時的長者醫療券計劃,每名合資格長者每年可獲發的醫療券金額一律為2,000元,這是基於『健康平等』(health e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