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康
- Digital Tech
- 2023年02月15日
癌症|免疫療法為膀胱癌治療效果加持 亦有助治療「三陰性乳癌」
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或電療時,可能要承受會引起不適的副作用。近年流行的「免疫療法」,則是借助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副作用比化療少,其應用範圍和成果,近年越來越受重視。《有線健康》邀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講解免疫療法應用於治療膀胱癌和乳癌的最新進展。 免疫療法對三陰性乳癌治療有莫大幫助 癌症的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是於2016年引入本港,早期用於治療肺癌為主,近年已擴展至其他癌症,例如乳癌或膀胱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說,在治療乳癌方面,免疫療法通常會用於「三陰性乳癌」。「三陰性乳癌治療平均較難,過往一般只可用化療,但隨著新研究結果,我們知道若加入免疫療法,對於三陰性乳癌的病人有莫大的幫助。我們可以將免疫療法加上化療,用在手術前的治療上,透過這方法令病人的腫瘤進一步縮小,提升手術成功的機會。」李醫生說。 免疫療法用於膀胱癌有新進展 至於免疫療法用於膀胱癌,則是近年較新的進展,醫生會和病人商議,完成化療療程之後,做一個持效治療(Maintenance therapy),即接受一年的免疫療法,以增加病人存活以及無惡化的時間。「過往未有持效治療的時候,膀胱癌病人很多時
- Digital Tech
- 2023年02月08日
癌症|免疫療法應用於晚期肺癌 可增存活機會及無惡化時間
癌症的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是於2016年引入本港,近年擔當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免疫療法」是借助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相比傳統化療及電療有許多優點。《有線健康》邀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講解免疫療法如何應用於治療肺癌。 免免疫療法為晚期肺癌帶來機會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說,「免疫療法的基本原理,是借助病人本身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其中一大好處是副作用比化療少。而免疫療法為不少發現時已屬較後期,甚至已出現擴散的癌症,帶來控制腫瘤、延長壽命的機會,有小部分甚至能達至「完全緩解」(即檢測不到體內有癌細胞)。」 其中最早採用免疫療法的癌症之一,是本港「頭號殺手」肺癌,近年更發現,檢測第四期肺癌病人體內的PD-L1水平,可幫助醫生制訂最佳的治療方案。 患者PD-L1水平高對免疫療法反應一般較好 「PD-L1是一種腫瘤內的蛋白,有理論認為,部分腫瘤細胞通過高水平的PD-L1,結合免疫細胞上的PD-1蛋白,從而抑制免疫細胞的攻擊。整體來說,PD-L1水平高的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一般會較好。」李醫生說。 因此,如檢測PD-L1水平不超過50%的話,可考慮利用化療配合免疫
- Digital Tech
- 2023年01月11日
膀胱癌治療|患者一定要切除膀胱? 醫生:年長患者可選擇放射治療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公佈的數字,2020年本港約有450宗膀胱癌確診個案,當中有四分之三是男性,而不論男女患者都是以65歲以上為多。《有線健康》邀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講解膀胱癌不同階段的治療方案,以及不用治療方案的效果。 假膀胱代替造口和尿袋 早期的膀胱癌,很多時會由泌尿外科醫生以手術治療,切除膀胱,之後替病人開一個造口,以外掛尿袋儲存小便,病人定時清理,便可解決問題。此外也有更先進的手術,部分適合的病人可由泌尿外科醫生造一個假膀胱代替造口和尿袋,病人定時插喉把小便排走即可。 不過,由於膀胱癌病人很多時年長,未必能夠承受較大的手術,所以會轉交腫瘤科醫生以放射治療代替手術。目的是希望以放射治療將膀胱內的腫瘤清除,達至根治的情況,雖然整體成功率不及外科手術切除,但對於年紀大、身體狀況不適宜接受大手術的病人,放射治療是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 第四期患者可藥物治療 至於藥物的使用,通常有兩種情況:第一,病情未到第四期,即未出現轉移,希望藉藥物把腫瘤縮小,方便泌尿外科醫生把腫瘤切除;另一種情況是膀胱癌已出現轉移,難以用手術清除,所以必須使用藥物治療,控制腫瘤。 整體來說,藥物治療一般都
- Digital Tech
- 2023年01月04日
膀胱癌症狀|尿頻?血尿?膀胱癌有甚麼症狀?醫生拆解確認膀胱癌步驟
根據醫院管理局網站「智友站」資料,膀胱癌是香港常見癌症之一,平均每年有約400宗新症,男性患者較女性多,比例大約是3比1,常見於55歲到70歲的人士身上。膀胱癌如能早期發現,治癒率很高,《有線健康》邀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講解膀胱癌症狀和診斷流程,例如一般人常問的尿頻和血尿,哪個是主要症狀呢? 膀胱位於下腹,大約肚臍對下一隻手掌距離的位置,它的功能是將由腎臟排出的小便儲存起來,直至一定儲存量(一般成年人大約400-500毫升)便會發出尿意,膀胱收縮令小便排出體外。 膀胱癌病人未必有痛感 症狀方面,在臨床上,膀胱癌病人很多時未必有痛感,他們來見醫生,大多是因為血尿的問題。醫生會初步先做檢查,看看是否尿道發炎,或膀胱結石等問題導致血尿,若排除了以上因素並且血尿持續2至3星期以上,便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例如由泌尿外科醫生進行內窺鏡檢查,好處是醫生可直接用肉眼看見膀胱裡面的情況,若看見有懷疑的地方,可以直接用內窺鏡取出組織進行化驗,確定是否有惡性腫瘤。 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見警號 所以,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見的警號。而血尿本身也有嚴重程度之分,若不太嚴重,可能會看見小便落到馬桶後有少許血絲,或細
- Digital Tech
- 2022年10月19日
癌症|乳腺癌、子宮體癌、卵巢及腹膜癌 醫生解構女性3大癌症預防方法
癌症等於絕症?如果能及早發現,以及做好預防措施,癌症一樣有痊癒機會。由於女性口比例漸漸會超越男性,《有線健康》邀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針對講解乳腺癌、子宮體癌、卵巢及腹膜癌等3大女性癌症的預防方法。 香港癌症一直男比女多,但去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公布2019年癌症數字時,曾特別指出:「預計未來兩三年,女性患癌新症數目可能超越男性。原因包括本港人口結構逐漸轉為女多男少,中年或盛年女性人口增加等。」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表示,面對「患癌超越男性」的趨勢,女性必須對較常見的女性癌症掌握更多資料,及早預防,包括2019年三大女性癌症乳腺癌(4,761宗)、子宮體癌(1,198宗)及卵巢及腹膜癌(732宗)。 【1】乳腺癌:及早找出乳房鈣化點 乳腺癌即一般叫的乳癌,最主要的成因包括肥胖、吸煙、身體接受了過量的荷爾蒙藥物等。「此外,家族性遺傳例如帶有BRCA基因,會令患乳癌的風險增加。亦有研究顯示,早開始經期、遲生育等也會增加乳癌風險。」李兆康醫生表示。 乳腺癌預防方法:控制體重、戒煙。此外,女士在40歲之後,及早計劃做第一次的乳房造影檢查,找出不尋常的鈣化點,作出適當跟進,也有機
- Digital Tech
- 2022年08月24日
癌症指數|肺癌、腸癌、肝癌、前列腺癌 醫生講解3大癌症指數驗啲乜
「癌症指數」檢測有助及早發現癌細胞,醫生可以盡快對症下藥,令病人重拾健康。《有線健康》邀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講解3種是較常用到的癌症指數,分別可以檢測出哪些癌症。 【1】甲類胎兒蛋白(AFP)──用於肝癌 一般來說,肝癌會過量地釋放這種蛋白質,所以可以成為一個癌症指數。例如乙型肝炎帶菌者,患肝癌的風險遠高於非帶菌者,但我們不會替乙型肝炎帶菌者定期抽肝組織檢查,而定期檢查AFP就簡單得多。若病人的AFP指數很高,例如超過500,醫生可以判斷病人肝臟裡很可能有一個惡性腫瘤。 【2】前列腺特異抗原(PSA)──用於前列腺癌 和甲類胎兒蛋白是同一道理,是由前列腺所分泌的一種蛋白質。當男性年紀愈來愈大,PSA就有機會逐漸上升,很多時我們看到一些病人,年紀漸長或前列腺出現肥大,PSA也會比正常為高,但如果高於20,甚至超越100,其實醫生差不多可肯定病人身上有前列腺癌,因為單純年紀和前列腺肥大,PSA很少會高至20的。 【3】癌胚胎抗原(CEA)──用於腺癌 CEA很多時會在腺癌類病人身上發現,例如肺癌和腸癌這兩種癌症裡面的一哥和二哥,很多時都會用CEA作為參考的癌症指數。 癌症指數驗血可
- Digital Tech
- 2022年08月17日
癌症預警|60歲男靠檢測癌症指數 及早發現前列腺癌救一命
大部分癌症都沒有具體的預防方法,但不用灰心,因為可以「預警」!說的是近年很多人關注的「癌症指數」。當指數顯示偏高,發出預警,即使本身未有任何癌症的症狀,也可考慮做進一步檢查,有機會及早發現惡性腫瘤,若能成功制止它繼續生長和發展,達至根治效果,也差不多等於「預防」了。《有線健康》邀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講解癌症指數的作用。 癌症指數是如何得出? 癌症指數其實是什麼呢?其實是當我們身體裡面有腫瘤,會過量地分泌一些蛋白質,而醫生就利用這些蛋白質的水平,評估病人患癌的風險。若已確診癌症,病情深淺、治療後的效果、治療後的病情跟進等等,癌症指數都可以提供很大的參考作用。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些癌症指數的話,醫生就不容易判斷病情,因為康復的病人不可能每月安排照一次電腦掃描或抽組織檢查,但有了癌症指數,醫生就可以根據癌症指數的水平,決定是否需要做其他檢查,以及最適合的檢查時間。 60歲男檢測癌症指數及早發現癌症 以下分享一個個案:王先生,60多歲,因年紀大,做定期身體檢查時醫生建議他同時檢查前列腺癌指數,豈料得出的結果是10(4以上屬於偏高,愈高愈有機會是癌症),於是醫生安排他做磁力共振檢查,並
- Digital Tech
- 2022年06月08日
晚期肝癌只能等死?醫生講解5大常見療法 包括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
早期的肝癌大多沒有明顯徵狀,不容易發現。萬一當確診時已屬於晚期肝癌,不少病人會即時以為無法可治,只有「等死」。其實,現時適用於晚期肝癌的療法很多,不同情況的病人都有機會找到適合的療法,絕對不需灰心的。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表示,晚期肝癌常見治療方法包括以下5種: 【1】傳統放射治療 即一般稱為「電療」,但其實並非用電而是利用放射線,傳統是用高能量的X光,能量比我們平時照肺的X光高幾十倍,對著腫瘤進行照射,從而殺死腫瘤細胞,令病人腫瘤的體積縮小,甚至有機會完全清除,令病人達至康復。而傳統放射治療在晚期肝癌作用仍很大,已發展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等技術,可精準殺死腫瘤細胞,亦可配合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一起使用,加強療效。 【2】標靶治療 標靶藥有兩大類,而醫治肝癌的一般都是「抗血管增生標靶藥」,有口服的也有注射的,口服的一般要每天服食,而注射的通常每三星期一次。好處是可針對性殺死肝癌細胞,不會「好壞通殺」,因此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效果也更好。 【3】免疫治療 藉著激活自身的免疫能力對抗癌細胞,現時可用於肝癌的免疫治療藥物有兩隻,一般是當標靶藥失效的時候,就會以免疫治療「接力」。另外,也曾
- Digital Tech
- 2022年06月01日
拆解肝癌3大成因 花生、米、豆如發霉進食後產生毒素可致肝癌
肝癌是2019年本港新症數字排第五的癌症。肝癌常見於中國沿岸城巿,以及越南等發展中城巿,北美國家則較罕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表示,肝癌並非全然不可預防的,留意以下三個肝癌最主要的成因。 【1】乙型肝炎 估計本港有接近十分之一的人口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帶者,有機會患上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可逐步引起肝硬化,再引起肝癌;但乙型肝炎也可以演變成肝癌而無需經過肝硬化。只要在出生時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就可預防乙型肝炎;而任何人士不應接觸他人的血液,以及注意安全性行為,也可避免感染乙型肝炎。 【2】脂肪肝 脂肪肝就是肝內積存了大量脂肪,可引起肝纖維化,進而變成肝硬化,再變成肝癌。脂肪肝最主要的成因是飲酒和身體脂肪過多,因此只要飲酒不過量,並且控制體重,便有機會防止出現脂肪肝。 【3】黃曲霉毒素(Aflatoxin) 是部分食物(例如米、豆類、花生等)發霉後會產生的毒素,已知進食這種毒素是肝癌成因。注意食物衛生,不吃過期、發霉食物,便可防止攝入這種毒素。 肝癌每100人中20人可施手術治療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表示,肝癌的徵狀一般並不明顯,包括:食慾不振、體重無故下降、黃疸、因腹水導致肚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