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 PL
- 2023年02月14日
肝癌早期病徵難察覺 醫生警告6類人高危 須每半年做身體檢查
肝癌是本地第五大常見癌症,令市民大眾聞肝癌色變,甚至出現很多誤解,影響治療和康復進程。《有線健康》邀請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馬家榮醫生,講解如何及早識別肝癌,以及治療方法。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外科專科醫生馬家榮說:「不少病人因對肝癌有誤解而耽誤病情,容易影響治療和康復進程。事實上早期肝癌透過肝臟切除手術(liver resection /hepatectomy),以我們中心的數據,有近7成的肝癌個案,由於及早發現腫瘤而可做手術移除並痊癒的。」 慢性乙型肝炎是最大風險因素 根據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在2022年的臨床數據分析,肝癌個案之中,超過9成患者體內曾帶有乙型肝炎病毒,當中男患者佔73%,女患者佔27%,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都是正值家庭支柱或光輝盛年的階段,遇上肝癌面對的身心壓力更大。馬醫生指出:「乙肝病毒(HBV)屬DNA病毒,可以在肝細胞內複製至整個肝臟,甚至無需經歷肝炎、肝硬化就『跳級』變成肝癌。」 高危族宜定期篩查 馬醫生說,早期肝腫瘤小於5cm者一般沒有病徵,因此患者可以毫無任何明顯症狀下發病而
- JL
- 2023年01月01日
肝癌|10大傷肝壞習慣!睡眠不足5小時易患脂肪肝|附肝癌7大症狀
肝癌是本港常見癌症的第5位,很多人發現患上肝癌時已是中晚期,絕對不容忽視。有營養師在社交平台發文,指出「大部分肝病不一定會有明顯的症狀,當有症狀時通常是很嚴重了!」同時又列出10大傷肝的壞習慣,提醒大眾要避免這樣做,當中包括喝酒、久坐少動等,即睇下文。 10大傷肝壞習慣 台灣營養師程涵宇在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大部分肝病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當有症狀時通常是很嚴重了!」 她表示,護肝保肝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傷害它,避免以下10大傷肝壞習慣。 1. 喝酒 常聽說「喝酒傷肝」,程涵宇指,因為肝臟負責代謝酒精,喝酒會提高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2. 肥胖 肥胖會導致肝臟脂肪積聚,容易造成肝臟發炎及肝臟受損。 3. 胡亂吃藥 藥物不要亂吃!進食來歷不明的中藥、西藥,又或是沒有跟從劑量指示服用藥物,甚至吃藥時攝取酒精,都非常容易對肝臟造成傷害。 4. 高油飲食習慣 進食飽和脂肪(如:雞皮、肥肉)、紅肉(如:香腸、火腿)、反式脂肪等,會造成肝臟穀胱甘肽代謝受損,身體發炎氧化造成脂肪肝,從而導致肥胖及肝損傷。 5. 喜愛含糖食物、飲料 喜歡吃高糖食物(如:蛋糕)、含糖氣泡飲料、含糖零食,都
- JL
- 2022年06月16日
肝癌丨男子長期吃微波食品患肝癌 醫生列8類加工食品危害健康
都市人生活繁忙,很多人為求方便,經常都以微波加工食品作為正餐。近日,台灣有醫生分享個案,指一名50歲男子因工作忙碌,幾乎每日都到便利店吃微波食品做午餐及晚餐,結果患上肝癌。醫生亦列出8種超加工食品,提醒大家要盡量避免進吃,以免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常吃加工食品患肝癌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鄭以勤,在節目《健康好生活中》中分享,一名約50歲、體重逾100公斤的男子,因家人擔心他有脂肪肝,所以前來向他求診。鄭醫生為他進行超聲波掃描,結果發現其體內有一個2厘米的腫瘤,經切片檢查後證實是肝癌,並有嚴重脂肪肝。 鄭醫生向男子問診,對方表示自己「平常過著社畜一般的生活」,經常工作到晚上8,9點,午餐和晚餐幾乎都是在便利店進食,而且多為加工即食品。 8種加工食品危害健康 鄭醫生提醒,超加工食品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另外又引述NOVA食品分類定義,所謂超加工食品,即是指「打開就可以吃」或「只要簡單加熱就可以吃」的食物,主要包括以下8種: 1. 薯片等包裝零食 2. 大量生產的包裝麵包 3. 朱古力條、糖果 4. 含糖飲品、即溶飲品、湯品 5. 即食麵、冷凍或微波的即食食品 6. 肉丸、加工魚肉 7. 含亞硝酸
- 大C
- 2022年06月08日
晚期肝癌只能等死?醫生講解5大常見療法 包括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
早期的肝癌大多沒有明顯徵狀,不容易發現。萬一當確診時已屬於晚期肝癌,不少病人會即時以為無法可治,只有「等死」。其實,現時適用於晚期肝癌的療法很多,不同情況的病人都有機會找到適合的療法,絕對不需灰心的。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表示,晚期肝癌常見治療方法包括以下5種: 【1】傳統放射治療 即一般稱為「電療」,但其實並非用電而是利用放射線,傳統是用高能量的X光,能量比我們平時照肺的X光高幾十倍,對著腫瘤進行照射,從而殺死腫瘤細胞,令病人腫瘤的體積縮小,甚至有機會完全清除,令病人達至康復。而傳統放射治療在晚期肝癌作用仍很大,已發展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等技術,可精準殺死腫瘤細胞,亦可配合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一起使用,加強療效。 【2】標靶治療 標靶藥有兩大類,而醫治肝癌的一般都是「抗血管增生標靶藥」,有口服的也有注射的,口服的一般要每天服食,而注射的通常每三星期一次。好處是可針對性殺死肝癌細胞,不會「好壞通殺」,因此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效果也更好。 【3】免疫治療 藉著激活自身的免疫能力對抗癌細胞,現時可用於肝癌的免疫治療藥物有兩隻,一般是當標靶藥失效的時候,就會以免疫治療「接力」。另外,也曾
- 大C
- 2022年06月01日
拆解肝癌3大成因 花生、米、豆如發霉進食後產生毒素可致肝癌
肝癌是2019年本港新症數字排第五的癌症。肝癌常見於中國沿岸城巿,以及越南等發展中城巿,北美國家則較罕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表示,肝癌並非全然不可預防的,留意以下三個肝癌最主要的成因。 【1】乙型肝炎 估計本港有接近十分之一的人口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帶者,有機會患上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可逐步引起肝硬化,再引起肝癌;但乙型肝炎也可以演變成肝癌而無需經過肝硬化。只要在出生時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就可預防乙型肝炎;而任何人士不應接觸他人的血液,以及注意安全性行為,也可避免感染乙型肝炎。 【2】脂肪肝 脂肪肝就是肝內積存了大量脂肪,可引起肝纖維化,進而變成肝硬化,再變成肝癌。脂肪肝最主要的成因是飲酒和身體脂肪過多,因此只要飲酒不過量,並且控制體重,便有機會防止出現脂肪肝。 【3】黃曲霉毒素(Aflatoxin) 是部分食物(例如米、豆類、花生等)發霉後會產生的毒素,已知進食這種毒素是肝癌成因。注意食物衛生,不吃過期、發霉食物,便可防止攝入這種毒素。 肝癌每100人中20人可施手術治療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表示,肝癌的徵狀一般並不明顯,包括:食慾不振、體重無故下降、黃疸、因腹水導致肚脹等
- JL
- 2022年05月21日
致癌|研究指飲牛奶恐增致癌風險 每日多飲50克 乳癌風險增17%
牛奶含有豐富鈣質,有助強壯骨骼。不過,近日英國牛津大學,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及北京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指出經常食用乳製品、飲牛奶,會增加患上癌症的風險,包括肝癌及女性乳腺癌。 研究對象背景 該項研究在醫學期刊《BMC Medicine》上發表,研究於2004至2008年期間進行,從中國10個不同地區中,招募了超過50萬名30至79歲、沒有癌症病史、BMI標準的人士參與。 在所有參與者中,其中20.4%的人經常食用乳製品,平均每周最少食一次,每天平均攝入量為80.8克。另外有68.5%的人則從不或很少食用乳製品;以整體參與人數來計算,平均乳製品攝入量為每天37.9克。 飲牛奶恐增致癌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經常食用乳製品的人士,癌症總體發病風險增加9%、肝癌發病風險增加18%,女性乳腺癌風險增加22%。而每天多攝取50克乳製品(主要是牛奶),總體癌症風險則增加7%、肝癌風險增加12%、女性乳腺癌風險增加17%。 而對於其他特定部位的癌症,則未有明確顯示與攝入乳製品有關。 不宜限制攝入乳製品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包括癌症病例的數量可能不足,無法對一些不太常見的癌症進行分析,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