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 Digital Tech
- 2022年12月13日
胰臟癌|40歲女背痛驚揭患胰臟癌 醫生警告3大症狀是警號 附5大預防方法
背痛、肚脹要小心!有台灣醫生在社交平台分享病例,一名40歲家庭主婦,平日不煙不酒,半年來出現背痛和肚子脹的情況,求醫後驚見胰臟有一3厘米腫瘤,而且肝臟裏有很多顆轉移的腫瘤,估計是胰臟癌擴散。醫生警告,如有腹痛腹脹、背痛及血糖上升等症狀,就要盡快求醫檢查。香港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寬耀醫生曾指,胰臟癌最特別的症狀是與胃痛相似,但會擴展到背部,導致前後都出現痛楚,並且分享了5大預防胰臟癌的方法。 40歲女子背痛、肚脹 揭患胰臟癌 台灣胰臟科醫生林相宏在Facebook分享病例,他指一名40歲、家族有乳癌病史、平日不煙不酒的家庭主婦,近半年來突然出現背痛、肚脹症狀,於是進行胃鏡和超音波檢查,初時並無發現異樣,只服用一些腸胃藥,但後來「藥愈吃愈沒效,肚子愈來愈脹」。 女子後來抽驗癌指數,發現胰臟癌指標嚴重超標,於是向林相宏醫生求醫。醫生為女子進行超聲波檢查,結果發現其胰臟有腫瘤。醫生憶述:「相隔了幾個月,我再做一次超音波,我傻眼了,(女子)胰臟已經有一顆3公分的腫瘤,而且肝臟裡面,有很多顆轉移的腫瘤,看起來已經是胰臟癌擴散了。」 醫生續指,此個案從家族史、症狀到抽血化驗,都提醒了大家非常多值得注意胰
- Digital Tech
- 2022年07月04日
倪匡患皮膚癌似濕疹?醫生:或患罕見皮膚淋巴癌較難察覺|附4大治療方法
香港著名作家倪匡7月3日離世,終年87年。倪匡在2019年出席書展講座時,曾主動透露自己的身體狀況,他指十多年來一直受皮膚問題困擾,先後看過7位醫生,有指是濕疹,亦有指是皮膚癌。惟他表示對生命看得淡然,因此決定不接受治療。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接受《有線健康》訪問時表示,倪匡有可能患上皮膚T細胞的淋巴癌,此為一種罕見的皮膚癌,病徵與濕疹相似,故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曾透露患皮膚癌 倪匡2019年出席書展活動,在一個講座上表示自己「百病纏身」,身上大大小小的毛病有十多種,十多年來飽受皮膚問題困擾,更透露自己患有皮膚癌。倪匡先後看過7位醫生,當中有3人說是癌症,有4人說是濕疹,最後發現有惡性腫瘤,證實是皮膚癌。有醫生建議倪匡接受化療,惟他認為自己年紀大,加上對生命看得淡然,因此拒絕。 皮膚科醫生:或患罕見皮膚癌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接受《有線健康》訪問時表示,皮膚癌是香港十大癌症之一,一般常見的可分為非黑素瘤皮膚癌或黑素瘤皮膚癌。不過,陳醫生估計倪匡未必是以上兩種,而是有機會患上一種名為「皮膚T細胞淋巴癌」的皮膚癌,此病十分罕見。陳醫生指,此病與濕疹相似,皮膚會出現紅疹、痕癢、萎縮及呈紫紅
- Digital Tech
- 2022年06月08日
晚期肝癌只能等死?醫生講解5大常見療法 包括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
早期的肝癌大多沒有明顯徵狀,不容易發現。萬一當確診時已屬於晚期肝癌,不少病人會即時以為無法可治,只有「等死」。其實,現時適用於晚期肝癌的療法很多,不同情況的病人都有機會找到適合的療法,絕對不需灰心的。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表示,晚期肝癌常見治療方法包括以下5種: 【1】傳統放射治療 即一般稱為「電療」,但其實並非用電而是利用放射線,傳統是用高能量的X光,能量比我們平時照肺的X光高幾十倍,對著腫瘤進行照射,從而殺死腫瘤細胞,令病人腫瘤的體積縮小,甚至有機會完全清除,令病人達至康復。而傳統放射治療在晚期肝癌作用仍很大,已發展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等技術,可精準殺死腫瘤細胞,亦可配合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一起使用,加強療效。 【2】標靶治療 標靶藥有兩大類,而醫治肝癌的一般都是「抗血管增生標靶藥」,有口服的也有注射的,口服的一般要每天服食,而注射的通常每三星期一次。好處是可針對性殺死肝癌細胞,不會「好壞通殺」,因此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效果也更好。 【3】免疫治療 藉著激活自身的免疫能力對抗癌細胞,現時可用於肝癌的免疫治療藥物有兩隻,一般是當標靶藥失效的時候,就會以免疫治療「接力」。另外,也曾
- Digital Tech
- 2022年05月25日
可樂都有?7類食物含一物質 研究證助長腸癌腫瘤更可致脂肪肝
汽水如可樂,甜品如包裝糖果、雪糕,大部份都含有一種甜味來源,名為高果糖的玉米糖漿,它既是現代人肥胖和脂肪肝的成因之一,最近研究更證實它可以直接從腸道被癌腫瘤吸收,助長腫瘤成長。 高果糖玉米糖漿是一種由玉米澱粉製成的甜味劑。正常的糖如蔗糖由果糖和葡萄糖組成,但玉米糖漿則主要由葡萄糖組成,而葡萄糖被酶轉化為果糖,使它像蔗糖一樣甜。由於成本問題,上世紀80年代起,玉米糖漿慢慢取代蔗糖成為加工食品主流成份,常用於汽水或糖果等預先包裝甜食。 研究證助長腸癌 數年前,康乃爾醫學院發表研究結果,該項研究也發表在《Science》上。研究指高果糖玉米糖漿廣泛使用後,肥胖和肥胖相關病發率便開始提高,其中包括結直腸癌。研究人員利用小鼠進行實驗,先透過藥物引發小鼠腸癌,然後每天餵食小鼠400μL的25%玉米糖漿溶液,量相當於人類每天喝1罐350mL的可樂。 小鼠雖未出現肥胖等症狀,但八個星期後其腸道中大腫瘤和高級別腫瘤數量,都比對照組明顯要多。研究指出,人類1次吃下5克左右的果糖,就會達到小腸吸收上限,造成結腸內果糖濃度升高,而這些服用玉米糖漿的小鼠,結腸腔中也出現果糖濃度升高的現象。 研究揭示了一個令人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