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轉一圈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20日
世界轉一圈|巴拿馬白臉卷尾猴變「綁匪」 一年半拐11吼猴幼兒 研究揭動物界損人不利己文化
【有線新聞】這隻卷尾猴精靈活潑又一臉無辜,但原來這個物種可能有不可告人的黑暗一面。 這一群白臉卷尾猴其實是綁匪,專門誘拐另一個品種的猴子。研究團隊翻查攝錄機的畫面時,無意中發現巴拿馬一個島嶼上,一隻名叫小丑的雄性白臉卷尾猴拐帶4隻幼年吼猴,甚至推測牠們是「有組織犯罪集團」,因為另外四隻年輕的雄性卷尾猴都有綁架拐帶行為,接近一年半內拐帶了11隻不同的幼年吼猴,每次最多照顧「肉參」9天。 從拍攝到的畫面中看到,吼猴寶寶會緊緊抓住雄性卷尾猴的背部或腹部。雖然綁匪不會傷害牠們,但隨著時間推移,吼猴也會因缺乏足夠的營養而死亡。 既然牠們沒有提出贖金要求,那麼是為了甚麼?研究團隊解釋,卷尾猴會互相學習模仿,綁架拐帶風氣蔓延只是社會學習,尤其是年輕一代仿效的速度更快。相信這次研究亦是首次記錄到反覆地綁架拐走另一個物種幼兒,同時損人不利己的習俗文化,代表動物和人類也能夠進化出一些功能不明確卻對周圍造成破壞的文化傳統。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3日
世界轉一圈|貓毛顏色反映性格? 研究揭橙毛基因影響關鍵
【有線新聞】不少「貓奴」相信貓的毛髮顏色反映性格,早於10年前美國有調查發現受訪者傾向形容橙毛貓友善、白貓冷漠、三色貓偏執,他們相信貓的行為差異可能與毛色有關。不過研究人員表明這次調查是透過問卷形式訪問,容易產生偏見。 而事實上橙毛貓是否較其他貓活潑呢?日本九州大學聯同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發現,決定貓會否長出橙色毛髮是取決於X染色體上的ARHGAP36基因是否有特定的核酸刪減,即是變成了橙毛基因。 雌性哺乳類動物,即包括母貓,一般都只會有X染色體,有一種失活機制調控繼承遺傳基因的一對X染色體,即隨機刪去其中一條的基因,所以只有兩條X染色體均遺傳橙毛基因,母貓才肯定有橙毛。公貓則只有一條X染色體,雄性亦沒有X染色體失活機制,只要這條X染色體有橙毛基因,公貓便肯定有橙毛,即是遺傳橙毛亦相對容易。 研究團隊指,這種基因也活躍於其他身體部位,例如大腦和荷爾蒙腺體,可能導致這些部位的基因活動,影響健康狀況或性格,但強調只是推測,尚未有研究證明。未來將進一步利用培養貓細胞拆解ARHGAP36的分子功能,研究亦指這種基因可能與皮膚癌或脫髮有關,相信或會有進一步醫學發現。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06日
世界轉一圈|南北韓非軍事區成生態天堂 逾6,000物種棲息 瀕危野生麝香鹿現蹤影
【有線新聞】分隔南北韓的非軍事區作為避免兩韓軍事衝突的緩衝地帶,逾70年來嚴禁進入,這個杳無人煙的地方意外地變成生態天堂。 南韓生態學院得到許可,每周進入非軍事區以南5至20公里南韓政府劃定的平民管制區考察生態,多年來記錄到6千種物種,當中超過100種屬瀕危,例如拍攝到一級瀕危野生麝香鹿的身影、亞洲黑熊、山羊和鶴。 長約250公里、闊4公里的非軍事區地帶,東部是高地山脈,中部主要是濕地,西部則以丘陵居多,不同的地形成為不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東部山脈是亞洲黑熊、麝香鹿等哺乳類動物的避難所,隨季節遷徙的鶴和其他雀鳥則飛到濕地和低地休息。 但非軍事區布滿地雷,動物是怎樣在這處危險的地方生活?南韓公園管理局解釋,以亞洲黑熊為例,嗅覺特別靈敏,即使地雷埋藏時間長,但傳出鐵鏽味,熊便會懂得避開,估計有數隻亞洲黑熊在非軍事地區生活多年。 研究人員指南北韓軍方在邊境地帶的舉動,隨時危及非軍事區內數千物種,期望保育這些動物有助兩韓團結。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29日
世界轉一圈|黑猩猩「活到老、玩到老」非貪玩? 研究揭可增強社交關係、群體合作
【有線新聞】黑猩猩是最接近人類的物種之一,有人會「活到老,學到老」,而黑猩猩則會「活到老,玩到老」,但牠可能不是「貪玩」,而是要增強社交關係和群體合作。 研究人員觀察了科特迪瓦塔伊國家公園的57隻黑猩猩,接近5,000次的玩耍活動,發現玩耍有助黑猩猩緩解緊張情緒,促進群體合作。黑猩猩玩耍的時候互相會有一些較強烈的行為,例如咬、拍打和追逐等,估計可增加互信。又在2012至2018年觀察期間,發現黑猩猩約四成日子在玩耍,社交關係越親密的成年黑猩猩越有可能一起玩耍,並在一起狩獵或保衛領地前,以玩耍來增進信任和減少焦慮。 又觀察到雌性黑猩猩交配前,與其他成年黑猩猩玩耍的可能性高出約一半,可能是為了減輕壓力和緊張。「今天的敵人可能是明天的朋友」,研究觀察黑猩猩挑選夥伴時發現這特點,如果半小時前互相有強烈行為,一起玩耍的可能性會是兩倍或以上,可能有助化解衝突,以及同一群體內部競爭的後果。 除了「敵人」外,不同年齡段黑猩猩都喜歡與未成年黑猩猩玩耍,相信是有助年幼黑猩猩,發展社交和身體技能。黑猩猩玩耍的時候總會伴隨類似人類的微笑和笑聲,從而傳達積極情緒,減少焦慮和促進協調。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22日
世界轉一圈|研究揭蝙蝠「點水式」飲水技巧 保持飛行不停留避翅膀濕水
【有線新聞】蝙蝠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可以利用自己的肌肉「自力飛行」的哺乳類動物,牠們的前肢演化成具有薄膜的翅膀,由手指和身體之間的皮膚組成。牠們的飛行技巧在動物界中獨一無二,與雀鳥有滑翔飛行方式不同,蝙蝠純粹靠自身肌肉力量不停拍打翅膀維持飛行。而且蝙蝠原來喝水都有特別技巧,可以一邊保持飛行狀態一邊喝,不降落、不停留,到底是怎樣做到呢? 研究人員將蝙蝠安置在實驗室中觀察牠們飛過一個模擬池塘,在周圍放置多個鏡頭捕捉動作,發現蝙蝠接近水源時調整飛行,持續下降和減速。喝水的方式像狗般舔水面,也會減少翅膀的拍打幅度,並將翅膀角度調高,方便低頭喝水,完成「蝙蝠點水」的動作。牠們也會伸出舌頭,將水吸入口中。 研究人員指出,蝙蝠必須避免翅膀接觸水面,因為這會導致牠們「跌落水」,還要避免鼻子進水,影響回聲定位的能力。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15日
世界轉一圈|受「吸盤魚」啟發 科學家發明新黏附系統 助遞送藥物
【有線新聞】有一種海魚名叫鮣魚,又名「吸盤魚」,正因其獨特之處在於頭頂至背鰭之間有吸盤,能牢固地吸住海龜、鯊魚和鯨類等生物,幫助獲得食物和呼吸。 鮣魚的吸盤在水流的壓力差之下產生黏附力,吸盤還有大量薄層結構,各自去增加吸力,黏附凹凸不平、形狀不一的軟物質表面。近日有科學家受到啟發,發明一種機械水下軟黏附系統,它只有藥物膠囊大小,模仿鮣魚吸盤及獨立薄層結構,各自形成負壓去增加吸力。 研究又利用其他魚和豬測試黏附系統的性能和生物穩定性,結果證明可有強大吸力對抗動態干擾,平均能保持在原位超過9天,更在豬胃逗留長達3.5周再安全通過腸道。所以系統具有醫療潛力,例如添加溫度感測器後,魚游動時依然能準確測量水溫。 研究人員又嘗試加裝阻抗感測器用以檢測胃酸倒流,提供新的監測方法,又測試結合一款愛滋病藥物使用,證明黏附系統可延長停留在腸胃的時間及藥效。另外亦有望針對性治療腸胃疾病,實驗透過黏附系統輸送模擬mRNA信使核糖核酸藥物的固體脂肪納米粒進入豬的呼吸消化道,發現順利高效吸收。 研究團隊希望將系統改良成輸送各類型藥物及疫苗的工具,甚至是調節食慾荷爾蒙的電擊裝置。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08日
世界轉一圈|大腦生物年齡成健康壽命關鍵指標 「極度老化者」患阿茲海默症風險高12倍
【有線新聞】大腦有很多功能,它可以控制人類情感、記憶和活動等。近期有科學家發現,大腦的生物年齡可以預測壽命和未來健康狀況。 史丹福大學科學家分析了約45,000名成年人的血液樣本,從大約3,000種蛋白質數據中估算11個器官的生物年齡。 與正常老化速度有差異的器官對比,分為「極度年輕」和「極度老化」,而大腦是預測健康及壽命的最強指標。 同齡的人互相比較下,大腦「極度老化」的人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大約是大腦「極度年輕」的12倍,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心臟衰竭的風險同樣較高。大腦「極度老化」的人,15年内死亡的機率大約為一般人的兩倍;大腦「極度年輕」的人死亡機率就較一般人低四成。學者希望他們這次用到的蛋白質檢驗技術,可在2至3年內商業化,以便及早應對健康問題,減低患病和死亡風險。 杜克大學研究團隊則研究了多個資料庫合共逾50,000個磁力共振腦掃描影像,加上模型訓練,建立腦部和身體老化的指標。利用大腦皮層厚度、海馬體萎縮程度等評估大腦退化和認知能力,從而預測患病風險。 研究團隊指新技術和成果,有助學者更好掌握睡眠或精神狀態欠佳等風險因素與衰老之間的關係,甚至評估整體健康或壽命長短。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01日
世界轉一圈|研究揭半數蜥蜴物種具「皮內成骨」 助保護、調節體溫
【有線新聞】皮膚是大部分動物生存必須的器官,有些動物還在皮膚之下緊接連住一層骨骼,稱為「皮內成骨」,是在真皮下形成鱗片,骨板或其他結構的骨性沉積物。哺乳類動物中並不常見,通常只有爬行類動物和兩棲動物才有,例如恐龍、鱷魚和蜥蜴。 科學家一直研究這種骨骼如何演化,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皮內成骨」原來較以往所認知更普遍,包括29種澳洲巨蜥新列入紀錄。研究人員調查了各地博物館約2,000個蜥蜴標本進行微CT掃描,結果發現多達一半蜥蜴物種擁有「皮內成骨」,遠多於現有的研究紀錄,推論這種骨骼演化從古至今一直持續,並相信皮膚下的微小骨骼可像盔甲般保護身體,並幫助調節體溫,甚至在產卵期間提供鈣質。 不過「皮內成骨」的分布並不均勻,有些蜥蜴從頭到尾都有,另一些則只是頭部和頸部骨板較厚,有些則只在尾部最多,進一步研究這些分布和演化相信可幫助理解世界各地不同蜥蜴如何適應環境。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25日
世界轉一圈|南韓研變色紋身貼紙 1秒測出「迷姦水」GHB 變紅警示成防身利器
【有線新聞】紋身貼紙的誕生過去造福了一些只想暫時「紋身」,但不想一輩子「跟身」的人,有時更會想在夜店遊玩時展示下印在身上的小心思。但這些夜店可能品流複雜,或有人居心叵測在飲品「做手腳」,例如加入無色無味、俗稱「迷姦水」的GHB,Gamma羥丁酸溶解後難以察覺,喝下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南韓一個研究團隊則把紋身貼紙結合藥物快測技術,只需1秒便能夠檢測出常用於迷姦的藥物GHB。結合新技術後,「紋身」便變成「防身」,驗到含有GHB的話,圖案迅速變成紅色,成為「迷姦水」剋星。 研究人員是將含有化學受體的凝膠混合物倒入模具,受體只是對GHB有檢測反應,即迷幻毒品時會變紅,然後再在紋身貼紙背面塗上一層稀釋的膠水溶液,使貼紙能夠黏在皮膚上。只要貼紙接觸到懷疑含有GHB的飲品,便能立刻看到結果,檢測陽性後可顯示結果約30天,所以甚至有潛力成為證據,獲得法律保障。 研究人員表示貼紙價格低廉且易於製造,可能很快就會商業化。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8日
世界轉一圈|牙線疫苗有望成無痛接種新方法
【有線新聞】牙線幫到清潔牙縫,將來亦有望成為無痛接種疫苗的新方法。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納米醫學教授吉爾指,牙齒與牙齦之間的結合上皮相比身體其他部位的上皮組織滲透力強,不會阻隔物質吸收,推斷會是傳遞疫苗的理想位置,用牙線刷動牙齦溝,或有助疫苗的抗原體等物質滲入體內。 研究團隊用老鼠測試3種常用疫苗,在牙線表面塗上有螢光標記的蛋白質、滅活菌及信使核糖核酸mRNA。每隔特定時間於老鼠牙齦溝上下刷動,結果發現老鼠體內如口腔黏液及血液中均產生免疫反應,肺和脾的T細胞明顯上升,骨髓亦找到抗體。50隻用過3次牙線傳送滅活流感疫苗的老鼠,即使接觸過流感病毒,全部都存活下來。 團隊又找27人參與測試,用塗上食用色素的牙線棒去刷,發現他們平均吸收到約六成色素,推論這個方案亦適用於人類身上,下一步可做臨床試驗。團隊將牙線和口服疫苗作對比,老鼠體內的抗體水平比起傳統舌下疫苗,用牙線能激發身體產生更多抗體,跟噴鼻式疫苗的保護效能差不多。 吉爾說病毒一般從黏膜進入人體,「牙線疫苗」較傳統從肌肉注射的疫苗,更有效在黏膜中激發身體產生抗體,可在病毒進入體內前及早打擊、減低感染風險。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1日
世界轉一圈|澳洲樹熊因逆轉錄病毒襲瀕危 專家研究8同類基因 覓抵抗曙光
【有線新聞】澳洲樹熊瀕危其中一個原因,是受到逆轉錄病毒感染,引致尿道感染及不育等,最嚴重可患上淋巴瘤致死。這種病毒會一直寄生在細胞內,並傳給下一代。 澳洲昆士蘭大學率領團隊研究8隻於布里斯班河一帶棲息的樹熊,並檢驗牠們的基因排序後發現,布里斯班河以北生活的樹熊擁有抵抗逆轉錄病毒的基因,因此牠們體內的病毒水平較南部的樹熊低。 研究人員解釋,布里斯班以北居住的樹熊擁有MAP4K4基因,當受病毒感染時,會激發體內生產反義piRNA核糖核酸,可以辨認並抑制病毒複製,牠們下一代亦有抵抗病毒的基因。 目前澳洲東部陽光海岸生活的樹熊近30%先天可抵抗逆轉錄病毒,相信政府重點培育牠們可減低病毒傳播風險,避過絕種危機。 澳洲生物工程與納米技術研究所教授查普爾:「我們發現有一定數量的樹熊擁有這個基因開關,相信牠們更頑強,更能應對逆轉錄病毒的危害。這些動物適合參與繁育計劃,有望於樹熊病死消減災區重新繁殖。」 團隊又指樹熊是目前唯一的哺乳類動物可以很快便看到感染逆轉錄病毒的免疫反應,能制定更合適的方案拯救樹熊,亦有助了解人類基因演變歷史,包括如何應對新病毒入侵。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04日
世界轉一圈|AI助癱瘓病人恢復語言能力 0.08秒實時解碼腦電波轉語音
【有線新聞】俗語有云:「你一言,我一語」,但對於嚴重癱瘓的病人而言,實在是「有口難言」。美國加州大學突破舊有研究成果,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幫助恢復自然語言能力。 團隊兩年前曾於嚴重癱瘓病人安娜的腦部特定區域,植入有253個訊號頻道,薄如紙的方形晶片電極陣列。當她以口型默念字句時,電極陣列就會接收腦電波,腦電波原本是傳送到口部發聲用的肌肉,透過固定在頭部的電線,轉為傳到裝有語音合成器的電腦,將神經數據解碼成語音,但過程需時約8秒,嚴重擾亂正常對話的流暢度。 不過最新研發的演算法大大改善這個問題,人工智能會以0.08秒、幾乎實時的速度,將神經數據同步且持續解碼成語音及文本。系統是以大腦運動皮層的聲音控制區域驅動操作,即使沒有模型生成的聽覺反饋,生成語音仍能做到快而準確。 隨着語音神經假體能夠協助病人生成更自然的語音,團隊期望繼續改進演算法,進一步提升解碼質素和速度,增強語音輸出時的表達能力,包括音調、語調和大小聲,使生成語音更生動和貼近「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