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7日
人物.故事|全速賽道.黃敬慈
【有線新聞】賽車是一項極限運動,講求速度、技巧、反應及專注力等。00後少女黃敬慈打破賽車運動的傳統定型,DSE後放棄升學成為全職賽車運動員,決心在自己的賽道上全速追夢。 她又會不時舉辦小型賽車培訓班,讓小朋友或有興趣的人可以接觸小型賽車,期望令這項運動可以在香港更普及。她希望未來可以參加更多國際賽事,在賽車場上展現女性的賽車實力。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03日
人物.故事|安老出行.盧桂玲
【有線新聞】輪椅人士出門困難重重,若是住在院舍的輪椅長者,沒有家人的陪同下不能外出,或更難有四處逛的機會,從而產生出行憂慮,甚至變得鬱悶。 有義工組織關注輪椅長者的出行需要,由義工一手策劃及安排輪椅長者及其照顧者,乘坐輪椅的士暢遊香港,期望提高他們的生活質素,改變安老文化,創造共融社會,為輪椅長者的晚年人生增添色彩。資深義工盧桂玲便是其中一位,為了彌補她20多年前,未能多帶坐輪椅的母親外出的愧疚,希望多帶院舍的輪椅長者外出看世界:「現在自己有能力,希望為社會做多一點。」她亦表示有能力做義工,是自己的福分。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26日
人物.故事|慢活 · 漫活
【有線新聞】在南涌蘆葦湖旁,幾名從城市匯聚到鄉郊的人重塑自己的生活模式。他們讓工作與生活互相穿插,生活節奏與步伐漸漸慢下來,生活壓力獲得適當的調劑。他們都認為城市充滿著孤單、冷漠、利益,但在大自然中能夠尋回人與人的連繫,甚至與自然互相依存的關係。從城市踏入鄉郊,從繁忙走到慢活,從複雜回歸純粹。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19日
人物.故事|銀髮芭蕾夢.劉秀蘭
【有線新聞】穿上舞衣和舞鞋,配上優雅的舞蹈動作,芭蕾舞要求柔軟筋骨,一般要從小學起。不過「發芭蕾夢」並非小朋友的專利,有銀髮族遲起步數十年,開始學跳芭蕾舞。 劉秀蘭執教超過30年,在接近60歲時遇上疫情,不想學生進度被拖慢,毅然創辦芭蕾舞學校,更讓不同年齡人士報讀圓夢。「自從我學了跳舞後,我覺得沒有事是不行的,只是你肯做不肯做。」她憶述在北京上舞蹈課時,曾遇上一班50多歲的退休人士積極上課,令她印象深刻。想起自己小時候喜歡跳芭蕾舞,但家庭環境不許可,因而萌生教長者跳芭蕾舞的念頭。她又指,長者的身體問題較一般人多,肌肉流失、舊患等,加上缺乏自信,需要多加留意和鼓勵,親身體驗後或會愛上芭蕾舞。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12日
人物.故事|青年續航—Calder
【有線新聞】許多待業、待學青年就像一張「白紙」,雖然充滿潛力,但往往因為缺乏經驗,難以獲得僱主青睞。有社企特別向這些青年提供銷售培訓,並安排他們在市集推廣社企產品,不僅為他們提供起步點,更協助他們在實戰中探索方向,確立目標。 社企創辦人Calder樂見這些青年,從零開始,逐漸成長為可以自信而專業的向顧客推銷,並獲得認可的銷售人才。他又補充,參與的青年經培訓後獲得僱主認可,是他最大的動力。
- 有線新聞
- 2025年09月05日
人物.故事|特訓跑友・伍偉志
【有線新聞】伍偉志自小喜歡運動,但因為過去一次嚴重的受傷,被迫放棄一些激烈的運動,轉而集中訓練跑步及馬拉松。他笑指,馬拉松訓練過程十分辛苦,每次練習後都會問自己「為甚麼會報名參加比賽?」,但他認為完成比賽後所獲得的成功感是值得自己付出這麼多體力和汗水。 開始接觸馬拉松後,伍偉志認識了很多跑手,慢慢地開始一起練習。隨著愈來愈多人加入,大家都向著「330」(3小時30分鐘內完成全馬)這個目標進發,逐漸建立了成一個跑會。除了專業跑手以外,亦有街坊希望加入,嘗試培養跑步這個習慣,伍偉志更會為他們設計訓練計劃,希望大家能夠從跑步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及目標。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29日
人物.故事|畫中見歷史.陳方遠
【有線新聞】畫家陳方遠2013年在廣東惠州參觀東江縱隊紀念館,第一次接觸抗日戰爭期間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秘密營救滯港文化界人士的事跡。醞釀11年後,《香港大營救》畫作面世。 這幅描繪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美國戰機機司克爾中尉和文化界名人梁漱溟等10位人物的水墨塑膠彩作品,入選2024年第十四屆全國美展。 陳方遠喜愛以歷史為題材,可追朔至1984年他在中央美術學院的畢業作品《遊子情-僑史紀事》,繪畫的是百年華僑史。 他最欣賞德國哲學家康德這句話:藝術是一種沒有目的的快樂。從中他悟出「平平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創作」的道理。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22日
人物.故事︱遊走民俗.駱正男
【有線新聞】神秘的原住民精靈面具,既是裝飾又是歌譜的編織品,古樸的木雕神像——這些具民族特色和部落風情的藝術品,在民俗藝術愛好者駱正男眼中,全部都是蘊含了先民智慧和生活哲學的寶藏。這些物品的概念,甚至是非物質的節慶、觀念,並非遙不可及地原始,其實在現代文明社會中也俯拾皆是。「其實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去看待世界,去生活。」他認為同一物事在世界不同角落,被賦予的詮釋各異,反映不同人在不同場所中的生活方式,正是民俗學的魅力所在。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5日
人物.故事|生不離 · 死不滅
【有線新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幾句佛經是今集主角標本師Marc經常掛在嘴邊的說話。 Marc自17歲開始創立「生滅標本工作室」,以標本作為藝術表達的媒介,同時探索標本製作的意義。一直以來他接收了不少寵物主人的寵物屍體,希望製成標本。他漸漸認為標本製作對於不少人來說,是為了追求永恆的關係,反映了他們強烈的佔有慾,亦印證著不少人不懂得放下過去的人、事、物。 社會話題不時會談論生死,Marc認為,離世是必須面對且無法處理的事。與其煩惱身後之事,不如將心思放於當下,賦予自己生存的意義。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08日
人物.故事︱傳承客家山歌.張國雄
【有線新聞】張國雄的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論文均以香港客家山歌為題。由2000年至今,他的客家山歌研究從沒有停止,最近更完成建立「香港本土傳統民歌資料庫」,當中收錄的山歌檔案遠至1960年代。 張國雄是客家人,本科在演藝學院讀聲樂,這背景支持他在研究上取得新成果,例如他確認本地客家人唱的其中一種山歌——「九龍山歌」屬香港獨有。 張國雄經常接受邀請主持客家山歌講座和工作坊,由單純的學術研究擴展至保育工作。數年前,他更學會過去客家流浪藝人「打竹板」技藝,成為「竹板山歌」的傳承人。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01日
人物.故事︱拾荒社工.陳浚彥
【有線新聞】在繁華的鬧市,總有拾荒者的身影。社工陳浚彥曾於長者中心工作,漸漸發現社福服務空隙,於是加入協助拾荒者的組織,希望與一群在回收業前線的拾荒群體同行。透過外展工作,他與各區的拾荒者建立信任關係,認識他們的工作狀況,關注他們的勞動處境。近年政府厲行「打擊衞生黑點計劃」。他認為拾荒者在香港回收系統有重要角色,期望營造拾荒友善的社區,讓社會更認識這群體,給予他們適當的空間安置和整理回收物,冀能更有尊嚴地工作。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25日
人物.故事︱平等分享
【有線新聞】「平等分享行動」10多年前發起,由一群普通的香港人帶著有心人捐贈的物資,不定時於全港各區,以「街坊」的身份去探訪「街坊」。他們不是義工,也不是施予者,只是和其他人「平等分享」,並考慮對方的需要,對方也有權接受或拒收。阿珊和阿兔是成員之一,這夜她們與朋友走遍旺角大街小巷,向清潔工和拾荒者等勞動者,分享手上的資源,藉此送上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