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29日
人物.故事|畫中見歷史.陳方遠
【有線新聞】畫家陳方遠2013年在廣東惠州參觀東江縱隊紀念館,第一次接觸抗日戰爭期間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秘密營救滯港文化界人士的事跡。醞釀11年後,《香港大營救》畫作面世。 這幅描繪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美國戰機機司克爾中尉和文化界名人梁漱溟等10位人物的水墨塑膠彩作品,入選2024年第十四屆全國美展。 陳方遠喜愛以歷史為題材,可追朔至1984年他在中央美術學院的畢業作品《遊子情-僑史紀事》,繪畫的是百年華僑史。 他最欣賞德國哲學家康德這句話:藝術是一種沒有目的的快樂。從中他悟出「平平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創作」的道理。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22日
人物.故事︱遊走民俗.駱正男
【有線新聞】神秘的原住民精靈面具,既是裝飾又是歌譜的編織品,古樸的木雕神像——這些具民族特色和部落風情的藝術品,在民俗藝術愛好者駱正男眼中,全部都是蘊含了先民智慧和生活哲學的寶藏。這些物品的概念,甚至是非物質的節慶、觀念,並非遙不可及地原始,其實在現代文明社會中也俯拾皆是。「其實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去看待世界,去生活。」他認為同一物事在世界不同角落,被賦予的詮釋各異,反映不同人在不同場所中的生活方式,正是民俗學的魅力所在。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15日
人物.故事|生不離 · 死不滅
【有線新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幾句佛經是今集主角標本師Marc經常掛在嘴邊的說話。 Marc自17歲開始創立「生滅標本工作室」,以標本作為藝術表達的媒介,同時探索標本製作的意義。一直以來他接收了不少寵物主人的寵物屍體,希望製成標本。他漸漸認為標本製作對於不少人來說,是為了追求永恆的關係,反映了他們強烈的佔有慾,亦印證著不少人不懂得放下過去的人、事、物。 社會話題不時會談論生死,Marc認為,離世是必須面對且無法處理的事。與其煩惱身後之事,不如將心思放於當下,賦予自己生存的意義。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08日
人物.故事︱傳承客家山歌.張國雄
【有線新聞】張國雄的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論文均以香港客家山歌為題。由2000年至今,他的客家山歌研究從沒有停止,最近更完成建立「香港本土傳統民歌資料庫」,當中收錄的山歌檔案遠至1960年代。 張國雄是客家人,本科在演藝學院讀聲樂,這背景支持他在研究上取得新成果,例如他確認本地客家人唱的其中一種山歌——「九龍山歌」屬香港獨有。 張國雄經常接受邀請主持客家山歌講座和工作坊,由單純的學術研究擴展至保育工作。數年前,他更學會過去客家流浪藝人「打竹板」技藝,成為「竹板山歌」的傳承人。
- 有線新聞
- 2025年08月01日
人物.故事︱拾荒社工.陳浚彥
【有線新聞】在繁華的鬧市,總有拾荒者的身影。社工陳浚彥曾於長者中心工作,漸漸發現社福服務空隙,於是加入協助拾荒者的組織,希望與一群在回收業前線的拾荒群體同行。透過外展工作,他與各區的拾荒者建立信任關係,認識他們的工作狀況,關注他們的勞動處境。近年政府厲行「打擊衞生黑點計劃」。他認為拾荒者在香港回收系統有重要角色,期望營造拾荒友善的社區,讓社會更認識這群體,給予他們適當的空間安置和整理回收物,冀能更有尊嚴地工作。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25日
人物.故事︱平等分享
【有線新聞】「平等分享行動」10多年前發起,由一群普通的香港人帶著有心人捐贈的物資,不定時於全港各區,以「街坊」的身份去探訪「街坊」。他們不是義工,也不是施予者,只是和其他人「平等分享」,並考慮對方的需要,對方也有權接受或拒收。阿珊和阿兔是成員之一,這夜她們與朋友走遍旺角大街小巷,向清潔工和拾荒者等勞動者,分享手上的資源,藉此送上關心。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18日
人物.故事︱與刺青共舞.鄧詠晴
【有線新聞】紋身師鄧詠晴曾走過日本四國的朝聖之路「遍路」。她將這次「散策」中的相遇與經歷化為16幅紋身作品,並在香港及台灣兩地招募模特兒,把作品刺在他們身上。因著過往修讀戲劇表演的經驗,她將表演與紋身結合,邀請模特兒一起舞蹈,並以影像記錄,策劃展覽。如此,紋身的線條不但是具象的「身體刺繡」,連結人與人,更能隨身體舞動,隨時間生長,發展出不同意義,成為生命的延伸。鄧詠晴相信,紋身是一場對話,透過線條連結彼此,陌生人願意敞開心扉,記錄過往與當下,更能定義自我。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11日
人物.故事︱文化餐桌.游學勤
【有線新聞】縱使語言不同,地域有界,美味仍能連繫人心,消弭界限,促使不同社群認識彼此。有社區共創計劃舉辦「街坊野餐」,用食物作為切入點,讓故事流動在餐桌之中。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04日
人物.故事|多元同行・姚皓璋
【有線新聞】姚皓璋在成長的過程中,開始發現自己有同性的性傾向。因為自小基督教環境長大,所以認為同性之間是不能夠有朋友以上的關係,亦以為同性戀是一個會被取笑、歧視的身份。一直以來,他都嘗試以不同方式,例如祈禱、專注學習等的方式,去掩蓋自己對同性有意的想法,一直活在這種掙扎之下。 直至出來社會工作,發現原來實際上的同性戀者,與他價值觀上的形象並不一樣,於是他開始嘗試將它的性傾向與信仰融合,不再認為兩者是互相衝突的關係。雖然過程中他也有迷惘的時候,但漸漸地他慢慢開始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同時他創立了組織「同行」,能夠提供多元共融一站式生死服務,致力推動「終生自主」,每個人不論背景、身分、性別、性取向或人生階段,都有活出自己人生的選擇。他希望能夠讓社會從另一方面了解不同群體,接納並支持他們。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27日
人物.故事|舞動終身 · 錢秀蓮
【有線新聞】錢秀蓮是香港第一代編舞家,至今編創的作品超過100部。她編舞的特色是揉合中西文化。2025年6月,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家年獎(舞蹈)」。 錢秀蓮的舞蹈人生由1967年開始,之後在北京和紐約分別學習中國民間民族舞和現代舞,用8年時間編創8集太極與舞蹈結合的《舞極》系列,又與知名水墨畫家靳埭強合作編創《舞畫道》。2023年她的《和春之祭共舞》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在大灣區巡演。現在她與香港前輩行為藝術家郭孟浩合作,編創另一新作。 錢秀蓮的人生觀是,要有熱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遇到困難時,「停一停,想一想,然後再計劃自己怎樣前進」。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20日
人物.故事|民間美術館.孫燕華
【有線新聞】香港首間非牟利民間美術館「一新美術館」,由孫少文基金會主席孫燕華創辦。營運10年,支撐著她的除了家族基金會外,還有「不要放棄」的信念。 熱愛藝術的孫燕華本來只想建立一個藝術空間,但她認識的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原總監楊春棠,建議她創辦民營美術館。2015年5月15日,一新美術館在觀塘SML商業大廈4樓開幕,楊出任美術館第一任總監,而她則負責日常營運、財務管理和對外宣傳。去年10月,美術館遷往西營盤西源里。 疫情期間,美術館的展覽和講座活動大受影響,一度看不到出路的孫燕華曾想過結束,但她堅持下來。她說,只要自己做的事是善良和美好的,就不要放棄,而楊春棠生前也一直堅持這個信念。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13日
人物.故事|城市探秘
【有線新聞】香港一直以來被指生活節奏急促,大部份都圍繞著事業、家庭等問題,但卻忽略了自己身邊所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這種急促的生活節奏讓大家彷彿失去了對社區的歸屬感。 劉海晴與周建斌指,其實每個人身邊都發生著各種事情,大家可以嘗試抽時間將目光轉移到這些事情,因為它們都是圍繞著自己,將自己與社區連繫著。讓自己從繁忙中喘息的同時,重新將自己與身邊的事連繫起來。 他們希望透過互動遊戲的新方式,讓大家主動探索香港本地文化,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共融,重新連結人和社區。繼續傳承故事,同時共創新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