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大意義
- i-Cable
- 2023年03月21日
【小事大意義】愛在這裏.光(下):共融合唱團音樂導師Renee 一招讓傷健人士放鬆心情放聲高歌
【有線新聞】輪椅人士勇敢,3歲因高燒患小兒麻痺症,自始自卑、怕醜、無自信,父親常鼓勵他勇敢面對,到他18歲取身份証時,他改了「勇敢」為自己的名字,笑看人生。他在共融音樂會內與其他合唱團友大聲高歌。音樂導師Renee直言,唱歌是一個很強烈的情緒表達,你不會無端高歌,所以她領導合唱團時,首務是要令團友放鬆心情,尤其是長期處於繃緊狀態的視障人士,以她們明白的語言,告訴大家,唱歌是甚麼一會事。
- i-Cable
- 2023年03月19日
【小事大意義】愛在這裏.光(上):當視障鋼琴女生 遇上唱作女生 音樂世界裏擦出火花
【有線新聞】 有人說過:世間的黑暗加起來,也無辦法熄滅一點燭光的光明。一次由青年義工、視障、肢體傷殘、長期病患,以至有特殊學習需要人士領銜演出的共融音樂會,令視障大專女生阿琳、與原發性震顫症男生阿定,和唱創女生Hilary遇上。他們的「任務」是以鋼琴和結他伴奏一首鼓勵青年追夢的原創歌曲,究竟三位「活在不同世界」的音樂人,會擦出甚麼火花?
- i-Cable
- 2023年03月07日
【小事大意義】天使的「耆」蹟1 : 隱蔽長者哭訴:姑娘我幾時死呀 護士組義工隊 上門關顧老弱社群
【有線新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少社區服務及活動受影響,但有義工疫下依舊熱心服務社群,今集會訪問獲義務工作發展局頒發傑出義工團隊: 香港卓護義工協會。其中有前護士組織專業護理人員,上門為基層、長者身體檢查;曾是一名護士的周鳳珠,2013年她與幾位志同道合的護士創辦「香港卓護義工拹會」,組織專業護理人員義工隊,又為基層、殘疾人士、長者等提供上門探訪及身體檢查。疫情期間,她帶領義工隊派發物資、電話慰問獨居長者及舉辦網上健康教育講座,幫助弱勢社群抗疫。 「姑娘,我幾時死呀?」——這是香港卓護義工協會探訪獨居長者時最常遇到的問題。聆聽是解决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令長者感受到被關愛比收到禮物更重要。每次跟長者道別時,他們依依不捨的眼神都驅使她們努力關顧社群。義工服務令她們體會到弱勢社群的生活,亦豐富她們的人生經驗,感受「施比受更有福」的真正意義!
- i-Cable
- 2023年03月05日
【小事大意義】唱歌不是求分數:革新合唱比賽 創辦人冀學生放低輸贏 進步不靠競爭
【有線新聞】劉灝顯(Kelvin)九年前在美國柏克萊音樂學院深造後,在多間小學合唱團任指揮,發現有學校拔苗助長,成立合唱團不久,就要求不斷參加比賽和表演,學生唱功未達標,就踏上舞台,自信心備受打擊。這個經歷令Kelvin構思創辦另類合唱比賽,不分名次輸贏,每隊演出完畢後,評審即時給予評語,令進步不一定要靠競爭。
- i-Cable
- 2023年02月28日
【小事大意義】伴你「童」行 : 不分種族 為街上流連小朋友拆牆築路 10年堅持終見成果
【有線新聞】Kitling跟Vijay兩夫婦,一個來自香港,一個來自印度,信仰令他們找到彼此,亦找到自己的使命。10年前朋友帶他們到油麻地一個公園,見到街上流連的小朋友,不是分種族就是打架。有感油麻地一帶品流複雜,小朋友又大多來自破碎家庭,家裏沒人理會。不想他們誤入歧途,於是每逢星期五晚,Kitling和Vijay都會來公園接觸這群小朋友,Kitling說:「我覺得做兒童工作當中,認識到預防勝於治療,在小朋友還未變壞之前,便接觸他們、教育他們、和他們建立關係,容易幫助他們轉化。」10年過去,且看看這些邊緣兒童有甚麼成長。
- i-Cable
- 2023年02月26日
【小事大意義】聽不到的舞者:聽不到的舞者:聾人青年建舞團 盼用手語舞展示共融可能性
【有線新聞】聽不到音樂,有可能跳舞嗎?習舞多年的聾人舞者,黃耀邦(Jason)以身證明這個可能性,更成立了香港首個聾人舞蹈團。他希望舞團內的聾人,都可以透過手語翻譯,更易理解跳舞的技巧和樂趣。近月,Jason的舞團便以「手語舞蹈」作表演,希望讓更多觀眾可以了解聾人,或是社會「共融」的可能性。
- i-Cable
- 2023年02月26日
【小事大意義】畫下無痕:深耕古畫修復逾30載 七旬聽障男教畫傳承國藝
【有線新聞】 百年歷史國畫往往有損毀、褪色或污漬,要將之修補至完美無暇,便需要古畫修復師的鬼斧神工。從事修復國畫工作逾30載的蘇達成,後天失去聽力未有損耗他的工作熱誠,憑一雙巧手和專注力,更使其多年來復修了無數損毀的國畫,重現畫上昔日風采。
- i-Cable
- 2023年02月21日
【小事大意義】老.友細說人生(下) : 逾19年口述歷史研究 學者王惠玲培訓青年 溫馨提示一要點
【有線新聞】口述歷史研究學者王惠玲多年從事香港民間歷史紀實工作,但追求以此提升長者精神健康,甚至自我價值,對她來說也是新鮮事。 她在青年培訓中強調「以人為本」是口述歷史的核心價值,與長者對談時,不單是資料蒐集,還要受訪者感覺被尊重。由此引申,在對談時如受訪者透露了過於私隱的回憶,記錄者須「多此一問」,確保徵得長者同意,才進行最終記錄。那究竟一位泰國華僑長者,又有甚麼要告訴我們?
- i-Cable
- 2023年02月19日
【小事大意義】老.友細說人生(上):長者自殺率比整體高逾兩倍 口述歷史可改善精神健康?
【有線新聞】醫科生Arthur因對口述歷史好奇,參加「細說人生歲月.跨代同行計劃」,接受一系列培訓,然後認識到78歲的陳婆婆,與她進行深入訪談,並為她書寫一篇她專屬的人生故事。 原來陳婆婆曾經歷過很多時代轉折,三反五反文革到改革開放,她也一一走過,雖然憶述時有點難過,不過她仍笑言,有人為她寫出來,也很高興。 可能埋在她心底裏的塵封記憶,終於得到釋放!
- i-Cable
- 2023年02月14日
【小事大意義】舊嘢有得整 : 退休男化身維修義工 延續家電生命 助無家者改善宿舍環境
【有線新聞】「想透過維修來幫其他人減廢」,現年64歲的阿輝,退休後開始參加義工團體「復修辦館」。他指一般低廉價格的小家電,未有附上保養服務,維修成本比買一個全新的更昂貴,人們大多不願意拿去維修,傾向直接扔掉。他和團體負責人Jacky(陳俊裕)都希望減少這種不必要的棄置,於是定期收取和維修這類小型家電。開辦活動3個月以來,他們已拯救近半百部家電,更有抽空替不同的非牟利團體、獨居長者做家居維修,盼能以己所長,幫助有需要的人。
- i-Cable
- 2023年02月14日
【小事大意義】「畫」給我信心 : 腦癱男不甘右身殘障 鑽研畫功盼成展能藝術家
【有線新聞】今年35歲的啟業,因為幼年一次意外導致腦部受損,手術後右邊身體殘障,且有說話不清的情況。不過,身體殘障未有阻擋啟業為自己開闢前路。成年後的他,以自學畫技獲得他人賞識,筆下風景畫往往讓其有不少工作接洽。他更希望藉畫畫讓一直擔憂自己的媽媽和導師,可以放心,證明自己「其實可以做到很多事」。
- i-Cable
- 2023年02月12日
【小事大意義】特技人:動作特技演員不成文規定 打得愈痛愈有成功感
【有線新聞】「觀眾覺得不舒服或者疼痛的視覺效果,動作也好,任何特技也好,在我們的角度完成後很有成功感。」 當了動作特技演員(特技人)超過15年的MJ解釋,行內有不成文規定,動作特技要「好冧 」才算得上成功。「好冧」即疼痛,追求逼真的視覺效果,務求讓觀眾看得刺激。 自小受爸爸薰陶愛上港產動作片,MJ當過跆拳道教練,又當過舞台表演者,後來經電影界朋友引薦入行。入行後當過古天樂、鄭伊健、黃宗澤等主演的替身演員,如今是行內較年輕的動作指導,MJ關心行業青黃不接的同時,亦寄語電影製作可多加入動作特技原素,「不一定要以凝重氣氛去做一個動作﹐黑色幽默或者喜劇也可以加入動作,各大導演或者發行商可以考慮一下,比較寄望這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