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0日
施政報告|有議員促停輸入外勞保障本地工人 又倡公務員預設「不自動跳point」
【有線新聞】立法會繼續施政報告致謝議案,有議員關注輸入外勞政策未能保障本地工人就業,建議按本地就業情況考慮停止輸入外勞。有議員又指部分公務員不如實評核下屬表現,建議將「不自動跳point」設為預設選項。 進入第三日的辯論,有議員關注輸入外勞政策未能杜絕僱主以外勞取代本地工,建議設停止輸入外勞機制。顏汶羽:「較早前有餐飲業僱主聘用後勤人員充數達到聘請外勞要求,嚴重損害本地廚師就業機會,民建聯建議按照行業失業率、就業機會,收緊甚至暫停外勞批准,必要時實施零配額、零批准的安排。」 梁子穎:「僱主聘用非本地工人後就業及工作的形態不斷改變 ,很多工友不敢出聲,寧願自己忍受損失,因香港就業環境太小,不想被排擠及列入黑名單,不想其他就業機會都失去。就算政府推出舉報熱線未能反映真實情況,希望特區政府多加留意現時勞工市場、就業環境,不要給假象誤以為無問題。」 施政報告亦提出研究更嚴格的公務員增薪點評核機制,有議員質疑要證明下屬表現差步驟繁複,部門主管傾向不如實評核。管浩鳴:「對於難以管理的『麻煩下屬』,主管反而傾向給予好評希望他們盡快調職,形成『送走瘟神』的荒謬現象,有首長級公務員更透露若果要證明下屬表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0日
入境處聯勞工處突擊巡查食肆打擊黑工 拘19人
【有線新聞】入境處聯同勞工處打擊非法勞工,拘捕19人。 入境處和勞工處人員上星期突擊巡查全港133個地點,包括食肆和物流倉,拘捕13名非法勞工,包括5名非華裔外賣員及8名清潔、洗碗等工人。行動中又拘捕3名聘用非法勞工的僱主及3名本地外賣員賬戶持有人,涉嫌協助及教唆非法勞工以及串謀詐騙。入境處指今年首9個月一共拘捕956名非法勞工及443名僱主,又指上月推出的舉報專線至今已經接獲過百宗舉報。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0日
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與港府等簽備忘錄 推動港口共用數據平台
【有線新聞】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與特區政府及珠江中轉物流三方簽署備忘錄,推動港口共用數據平台。 中心研發的港口社區系統能在跨企業及多運輸模式下共享貨物狀況數據,協助追蹤貨物,並以區塊鏈技術保障數據安全。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指,系統有助提升物流業效率及相互協作,政府會加強與海外物流業界建立戰略伙伴,宣傳香港優勢。 陳美寶:「我們一定要建立一些戰略性的夥伴,無論在物流業或航運業裡面,我們未來都希望和不同的港口和不同的城市建立夥伴的關係。透過智能化、數字化和我們在綠色港口的建設,我們是能夠進一步提升我們的國際化地位。」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0日
THE世界大學排名|教大首次晉身 李子建:增聘學者等有利研究環境
【有線新聞】教育大學首次晉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排第195位,教大校長李子建相信校方增加聘任學者及招攬研究生,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相關研究有利研究環境。 李子建:「我們教育大學當然在教育學科研究相對較突出,但我們在語言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環境科學都不斷進步和提升,有很多傑出教授在教大工作,整個研究氣氛和產出都在進步。」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0日
社署:了解長者殘疾暫託服務有不足會檢視 強調屬備用性質、難需求預測
【有線新聞】申訴專員公署調查發現長者及殘疾人士暫託服務使用率偏低,社署表示了解到服務有不足,強調暫託服務是備用性質,需求難預測、變化大,本月會檢視及調配各區宿位分布和使用情況。 社署助理署長吳偉龍:「我們看到最近的緊急事故,例如幾次大廈停電、颱風襲港或突然移除戰時炸彈要疏散居民,暫託宿位起到及時支援作用,讓受影響的長者和殘疾人士暫住。如果充分利用滿額了其實就不能使用這些位置,所以要了解性質,當然亦知道申訴專員指出我們有些計法可能因為實際偶然空置宿位比預期少,根據我們現時定義和計算方式,實際使用率可能被低估。」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10日
8歲男童周四晚自首認虛報八仙嶺山火 遭警方口頭警告後獲准離開
【有線新聞】有人四度報警指大埔八仙嶺仙姑峰發生山火,案件列作浪費警力,其後一名8歲男童晚上前往警署承認虛報。 消防員周四下午兵分多路沿八仙嶺自然教育徑上山,救護車、飛行服務隊直升機亦有到場搜索。周四下午有人四度報警,指大埔八仙嶺仙姑峰發生山火,有二十五名師生被困,但救援人員未有發現煙火。同日晚上,一名8歲男童前往警署承認曾致電九九九報案中心虛報案件,經初步調查後警方向男童發出口頭警告,他其後獲准離開。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09日
白居二|房委會周五起向成功申請者發批准信、確認書
【有線新聞】房委會星期五開始向6,000名成功申請白居二的人士發出批准信及確認書。 每名成功獲得配額的申請者,將獲發一封批准信及兩封確認書,分別適用於房委會居屋第二市場的單位及房協住宅發售計劃第二市場的單位。批准信持有人可在發出日期起計六星期內向房委會或房協遞交確認書,以申領購買資格證明書,購買尚未繳付補價的單位。房委會稱,今年新增的1,500個配額全數撥予40歲以下的青年申請者,超過八成申請者選擇參加新計劃。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09日
港深合辦「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推紅色旅遊
【有線新聞】旅發局與深圳市相關部門合辦「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推廣紅色旅遊。 旅發局主席林建岳、旅遊事務專員張馮泳萍、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劉蕾等出席起步禮,約100名香港與深圳中學生透過研學旅遊體驗模式,首站參觀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他們之後會參觀西貢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這裡是第三批列入國家抗戰紀念設施。又會到深圳參觀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了解抗戰歷史及國家發展。參與的學生說,參觀活動令自己體驗更深。中旅集團亦已推出這條紅色旅遊路線供市民報團,團費650元。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09日
黃金周|約164萬人次訪港 酒店入住率普遍達九成 內地團約六成過夜
【有線新聞】國慶中秋黃金周有逾140萬內地旅客人次訪港,內地團有約1,300個,較去年同期升兩成四。 一連八日黃金周,訪港旅客有約164萬人次,內地客佔逾八成半,內地團六成是過夜行程,期間酒店入住率普遍達九成。政府認為旅客數字理想,口岸及景點等都運作暢順,萬宜水庫東壩有逾12,000人次到訪,政府認為經各部門協調秩序良好,小巴服務大致暢順,又指會總結黃金周期間漁護署、海事處及警方在西貢及橋咀洲一帶的經驗,研究進一步加強保育措施。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09日
THE世界大學排名|港八大上榜 劉智鵬倡加強與內地院校合作 增國際吸引力
【有線新聞】新一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香港有六間大學進佔全球200強,包括首次躋身的教育大學。教育局形容成績令人鼓舞,見證政府在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上取得顯著進展。 本港高等學府國際認受持續攀升,最新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穩坐全球唯一城市擁有五所百強大學地位之餘還有進步。香港大學排第33位,比去年上升兩位,繼續是香港排名最高學府;中大上升3位、排名41,科大躍升8位;城大和理大排名都上升。上榜的還有浸大,排名都上升,令香港成為亞洲唯一地區所有上榜大學排名都有進步。國際的肯定不限於此,兩間院校首次參與排名就上榜,其中教育大學排第195位,香港一共六間大學晉身全球200強。 嶺南大學校長特別顧問劉智鵬說,香港與內地院校可加強合作,進一步加強國際吸引力。嶺南大學校長特別顧問(公共事務)劉智鵬:「例如歐、美、澳、紐學生來港留學,同時有探索內地機會。至於一帶一路和東盟,要思考可否提供更多獎學金又或學科上更對應。教授方面,國際化程度相當高,至少八大院校有六成或以上教授非本地,但學生非本地生可達50%(上限比例),應該會再提升。若再計地域,英、美、澳、紐地區更多學生對排名會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09日
全運會|本地團隊設計獎牌 糅合全運會精神、大灣區元素 即日起啟德零售館展出
【有線新聞】全運和殘特奧會聖火點起,賽會一系列獎牌也首次在港向公眾展出。負責設計的香港團隊表示,獎牌糅合全運會精神及大灣區元素。 全運倒數一個月,三款於全運會頒發的獎牌首次在啟德零售館亮相。正面「三花映牡丹」,象徵國家的牡丹之上,木棉、洋紫荊及蓮花花瓣,三地禮花交疊旋轉形成同心。獎牌外環刻有66道坑紋,代表全運會至今已有66年歷史。「同心躍」的掛環加入「同心結」,標誌粵港澳三地共融發展理念。吉祥物「喜洋洋」手持火炬,象徵體育精神代代相傳。 設計獎牌的香港團隊有豐富的金飾設計經驗,他們表示獎牌設計經歷十多次修改,力臻完美。周大福珠寶集團創作總經理林鴻勝:「希望承載整個全運會十五運的歷史文化,以及中國象徵上的文化意義,也希望將大灣區特色帶出來,讓每個運動員拿到獎牌的時候有一份榮耀感。我覺得在意義和元素的呈現上,都是跟我們以前的首飾設計是有所不同。」 兩位港隊代表,劍擊蔡俊彥及滾軸溜冰王蘊妮亦有到場一睹獎牌的設計,又說會努力比賽將獎牌帶回家。全運會獎牌即日起展出至下月21日,市民可以與兩米高的巨型獎牌拍照留念。市民想大展身手,這裏設有互動擊劍遊戲區,玩完之後可以換取全運會主題的印水貼紙。
- 有線新聞
- 2025年10月09日
李家超籲傳媒擔起對外宣傳角色 周霽:冀傳播可信可敬國家形象
【有線新聞】新聞界舉行國慶76周年慶祝活動,行政長官李家超指傳媒要擔起對外宣傳政策的角色,中聯辦主任周霽指香港傳媒的新聞理想更接近國家及香港利益,要傳播可信可敬的國家形象。 行政長官李家超、中聯辦主任周霽,以及多間香港傳媒機構代表出席慶祝國慶76周年活動。李家超致辭時說,香港正值招商引資時期,政府將企業「引進來」,亦鼓勵企業「走出去」,需要傳媒協助對外宣傳政策。「政府制定的經濟與發展政策,需要各位用專業的筆觸、你們專業的鏡頭,轉化為生動、實際、可感知的敘事,讓全球受眾不僅看到硬的建設和政策,更能感受到軟的機遇與價值。」 周霽致辭時指香港新聞界經歷正本清源,傳媒理念與國家和香港整體利益以及市民的根本福祉更緊密結合,業界要做到眼裏有家國、筆下有擔當及心中有理想。「多從中國發展奇蹟中來解讀成功的密碼,多從老百姓的笑臉上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多用國際社會聽得懂的語言和方式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和價值理念。希望大家從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牢牢把準一國兩制新階段香港傳媒的使命、職責、擔當。」 周霽又希望傳媒支持及準確解讀特區政府施政,多做建言獻策,弘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