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i-Cable
- 2022年10月14日
房署主任涉以假文件處理公屋調遷 被控意圖欺騙使用文件等罪 押下月再訊
【有線新聞】一名房署房屋事務主任,涉嫌以假文件處理公屋調遷,被控意圖欺騙使用文件等罪,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 35歲男被告包文豪涉嫌在2015年至2021年間,處理兩宗公屋單位調遷申請時,違反《防賄條例》使用虛假文件,以及無合法辯解摧毀房署的房屋檔案等,被控意圖欺騙主事人而使用文件、刑事損壞及偽造等四項罪。被告暫時毋需答辯,案件押後至下月25日提訊,被告准以5,000元現金保釋,不可離港及接觸控方證人。
- i-Cable
- 2022年10月14日
免針紙覆核|郭卓堅申法援被拒提上訴 倘失敗資深大律師潘熙代出庭
【有線新聞】政府廢除被捕醫生簽發的免針紙,郭卓堅入稟要求推翻決定,申請法援被拒。他向高等法院提出上訴,說以往不是持分者都獲批,資深大律師湯家驊說法庭批出司法覆核決定,如表明入稟人有利害關係應該批出法援。 法援署向郭卓堅發信,指他無持有被捕醫生的免針紙,不是今次司法覆核的持份者,拒絕法援申請。郭卓堅到高等法院提出上訴,認為不是持份者都可以獲得法援,郭卓堅:「試過很多次,公眾利益無論是否持份者。我曾覆核丁權丁屋,我不是持份者,法援以往一樣獲批。大家的公眾利益或政府決定錯誤,大家都是持份者。」 郭卓堅說一名女子稱可以一起入稟,她持有免針紙,但並非被捕醫生簽發,資深大律師潘熙亦會協助打官司。本身是行會成員的資深大律師湯家驊認為,是否批出法援有很多原因,包括郭卓堅的勝算及特別背景,湯家驊:「大家都期望法援署是會尊重法庭的決定,所以如果法庭在這方面有明確的決定,法援署可能會需要考慮有沒有其他原因(拒絕),法庭在批出接受(司法覆核)申請時,其實沒有明確地對於申請人有否合法地位作出判決。」 大律師李健志:「在司法覆核的聆訊中,有些元素是需要申請者達到才可以作出申請,就是有利害關係及有公眾利益的情況。若
- i-Cable
- 2022年10月14日
田北辰促盡快「0+0」:哪有旅客忍受三日外賣 盧寵茂指輸入個案漸多、續觀察數字
【有線新聞】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指,入境檢疫放寬至「0+3」已經是相當大的一步,又說「0+3」下,「黃碼」是必須的措施。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有哪些旅客會忍受下機後,頭3天在公園吃外賣,或者回房間等送餐?」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政府9月26日取消入境旅客酒店檢疫,這是相當大的一步,現在3星期都未過去,政府必須看數字 。原本每日入境人士 大概有150至200個陽性個案,去到現在每日有300至400個,也有一定數量的變異病毒株,如XBB.1及BA.2.75.2這些,這些也是我們顧慮的,我們不只看醫院重症數字。」 未可以一步放寬到「0+0」,有議員建議讓黃碼人士有條件入餐飲處所,吸引多點海外遊客,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可否考慮用團進團出形式? 到指定餐飲處所、不與其他客人交叉。」立法會議員梁熙:「黃碼的限制可否調整?讓核酸檢測結果陰性的都可以去餐廳。」 盧寵茂:「他們(旅客)始終有將變種病毒株帶入社區的風險,暫時在社區的核酸檢測裏,未看到XBB.1變種病毒,只限於境外輸入,所以『0+3』下黃碼是必須措施。」 至於與內地通關,他說深圳方面已經與港府商討,一旦深圳疫情緩和會盡快增加健康驛站
- i-Cable
- 2022年10月14日
中大引進兩手術機械人 將用於內窺鏡、血栓治療
中大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引進兩個手術機械人,將會用於內窺鏡和血栓治療,便利手術過程。 這個磁力導航內窺鏡,讓醫生以無線方式放進內窺鏡及其他醫療設備到病人身體,內窺鏡的體積比傳統工具更細小及靈活,能減低患者在手術過程的不適。 另一個微納機械人,是用在血栓治療,它的遠程磁力驅動,可以減少疏通栓塞血管時間,將血栓對病人的損害和溶栓的副作用減至最低。
- i-Cable
- 2022年10月14日
孔繁毅指放寬限聚令、現場表演風險不高 每年入冬前或要打加強劑
【有線新聞】政府下周四放寬餐飲場所、酒吧等現場表演,並預告有機會將限聚令放寬到12人,政府專家顧問孔繁毅認同做法,認為風險不高。 孔繁毅:「絕對同意(放寬措施),相關風險不會提高,因為整體社區每日有4、5,000宗確診個案,整體病情較輕、有些無病徵個案,混合免疫,已接種疫苗人士比率高,已感染人士比率亦高,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不會對醫療系統構成任何壓力。」 本港準備購入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四針加強劑,孔繁毅說二價疫苗或每年更新至流行的病毒抗原,有機會每年入冬前市民都要打加強劑。醫學期刊數據顯示二價疫苗安全,對流行Omicron變種病毒株,產生良好免疫力,比原始病毒疫苗中和抗體較好。
- i-Cable
- 2022年10月14日
首八個月虐兒案微升1.9% 警設街頭實驗指多數人不會幫助兒童 籲市民主動申援手
【有線新聞】本港今年首八個月有795宗虐待兒童個案,與去年同期相若。警方做過街頭實驗,發現大部分人有意識保護兒童,但不知道怎幫或害怕惹禍上身而卻步,警方呼籲市民主動伸出援手。 今年首八個月的虐兒案較去年同期微升1.9%,超過七成兒童是被照顧者虐待,警務處處長蕭澤頤:「接二連三的嚴重虐待兒童案件,令我們感到憂慮和十分痛心,再次引起全城對虐兒案的關注。警隊十分支持強制舉報虐兒個案機制的立法工作,推前至下月提交到立法會作諮詢,加快整個修例時間表。」 警方與律政司年初成立保護易受傷害證人及兒童專責小組,加快處理逾20宗嚴重及性質敏感的虐兒案,現時有170人受過社福機構訓練,可為受害人錄口供在庭上播放,無須他們複述事發經過。 警方去年9月做過街頭實驗,安排一個6歲小朋友獨自站在街上,一個鐘頭內約有3,600人經過,有180人留意到這個小朋友,但只有6人伸出援手,其他人不幫忙,因為害怕被誤會侵犯小朋友、怕是騙案、認為其他人會幫。 警方收集了逾340份問卷,36%人說曾經聽到鄰居打、鬧子女,但超過六成人沒有任何行動。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香港人有保護兒童的意識,留意到有兒童需要幫忙,不過很多時候
- i-Cable
- 2022年10月14日
日日有頭條:99年廉署指建造業持份者關係密切構偏私之嫌
【有線新聞】1999年,香港建造業出現施工粗劣的情況,廉政公署發現承建商、監工及工人關係若太密切,工作上可能會偏私。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同意各持份者要明確劃清界線。
- i-Cable
- 2022年10月14日
中大醫學院院長指本港有能力研發新藥 缺認證機制 倡設大灣區兩地認證機制
【有線新聞】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說,香港有能力研發新醫藥,但缺乏本地認證機制,新研發不能在香港直接認證,窒礙本地醫學科研發展。 陳家亮:「由於香港只是一個城市,沒有這樣的機制、能力直接把我們的科研能變為一個承認的藥品或診斷,例如新藥物的研發,也不能直接在香港得到認證。所有我們的研發也要送到歐美國家或中國內地重新做科研,才可以考慮在香港得到認證,這會大大扼殺很多科研的機會。」 他建議政府施政報告中,與大灣區建立兩地認證機制,使本港的醫藥研發,可以直接在大灣區應用。他又建議政府培養本地中小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同時也要令海外國家知道本港的創科配套,吸引人才來港發展。
- i-Cable
- 2022年10月14日
北角、油麻地先後有私家車失事 沒人受傷
【有線新聞】北角及油麻地先後有私家車失事,無人受傷。 在北角一架四驅私家車,早上7時許駛至寶馬山道死胡同,準備掉頭期間失事,撞毀行人路圍欄墮下山坡,司機無受傷自行爬出。消防其後到場協助,用繩把車身綁在欄杆,防止私家車再滑下山坡。 另外,在差不多時間一架往葵涌方向私家車,駛至加士居道天橋失事,撞到「水馬」後翻側,司機在警方到場前已離去。意外導致現場一度全線封閉,車龍延伸至紅磡高山劇場附近。
- i-Cable
- 2022年10月14日
香港七欖|門票剩三成 楊德強認不再一票難求 欖總稱反應不俗、冀放寬場內進食
【有線新聞】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下月舉行,門票賣剩約3成,欖球總會說滿意銷情,但希望政府可以放寬大球場「准飲不准食」的規定。 今年「七欖」這些人山人海的場面不復見,因為入座率上限是85%、只准3萬多人入場。公開售票兩個星期只賣出超過23,000套3日門票,佔總數68%,相比以往一票難求仍有段距離。政府估計未賣光是因為少了海外觀眾來港,欖球總會就說滿意銷情,香港欖球總會首席社區總監周思豪:「有5,400套是公開發售,其他全部都是欖球圈內人士購買,反映本地反應真的不俗。」 防疫規定列明入場後,主看台「准飲不准食」,欖總說調整了比賽時間,希望觀眾可以吃飽些才入場,周思豪:「星期五(11月4日)下午3時45分開始頭場,可以吃了豐富的午餐才進場,當然比賽期間隨時可以離開球場去買東西吃,不會有人不想能更有彈性享受比賽,希望11月前能有好消息。」 體育專員楊德強說可否放寬限制,政府持開放態度,原則都是視乎疫情發展。
- i-Cable
- 2022年10月14日
最低工資倡加至40元 資方指人手或更緊張 勞方嘆失望、冀達46元
【有線新聞】最低工資有望調高到40元,有勞工和資方代表都說,漣漪效應不會太大,但有資方代表則提醒,可能令部分領取政府福利的勞工減少工時,令人手更緊張。 勞顧會資方代表郭振華:「打工的人都明白老闆是否有錢賺,漣漪效應不會太大期望,如果將最低工資定得太高,可能會窒礙了低技術或銀髮經濟市場。希望銀髮經濟可以增長,調高了有什麼情況出現,這批人可能正取政府資助,如果高於他的收入,他可能不能繼續做如此長時間,可能做短些,可能對勞動市場人手更緊張。」 勞工界(勞聯)周小松:「我們現時取最低工資月薪,比政府二人綜援水平都要低,即使是提高到40元,亦只是8,300元月薪,提高到40元,勞工界都是失望,我們期望去到46元時薪。」
- i-Cable
- 2022年10月14日
類鼻疽|今年累計29宗 林緯遜指患者集中某區域 促政府找出關聯、聚集性
【有線新聞】本港今年累計出現29宗類鼻疽個案,有傳染病醫生說,數字高、情況不尋常,患者集中在某些區域,政府要找出關聯和聚集性。 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細菌在適當環境可以持續存在,以年計、不會消散,繼續繁殖,不知會否之前有受污染泥土或者水源。在雨季或風季,吹起這些有細菌的水份或泥土,在空氣讓體弱的人吸入,年齡中位數都是60至70歲,都是相對年長人士。第一步都是自己的免疫系統和身體,這段時間減少身體接觸,有機會受污染的泥土和水源,亦不要喝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