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03日
居屋2024|新一期接受申請 有市民心儀啟德啟盈苑 看好該區發展
【有線新聞】新一期居屋即日起接受申請,不少申請人心儀位於啟德和觀塘的市區盤,看好區內發展潛力。 新一期居屋接受申請第一日就有人到樂富房委會客務中心交表,不少人看中啟德啟盈苑。蘇先生:「因為我也想建立新的家庭,所以想藉這個機會買樓,因為將來這裡發展也看好這區前景。現在(私樓)是便宜,但居屋都有自己優勢,所以先來抽,抽不到再考慮。(記者:優勢在哪?)居屋畢竟是一手樓較新,如果買私樓可能是二手,之後可能有維修問題出現。」列女士:「希望大面積、夠住一家四口,未來對小朋友上學也有幫助,我都想有好的居住環境、有好的學習。」 今期居屋五個屋苑,有三個位於九龍,包括啟德啟盈苑、觀塘安柏苑、油塘高曦苑,連同新界屯門兆湖苑及東涌裕興苑,共提供逾7,100個單位,實用面積186平方呎至510平方呎,四分一單位超過400平方呎,以市價七折發售,介乎143至467萬元,預計第四季攪珠,明年第二季揀樓。 今期居屋10月23日截止申請,市民除了親身到房委會客務中心遞表,也可以在網上申請。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03日
公屋新一輪申報居住情況 羅淑佩:已特別關顧長者
【有線新聞】新一輪公屋住戶申報開始,住滿15年、共12萬全長者戶要申報有否連續3個月在公屋單位居住,但毋須申報資產,房屋署署長羅淑佩說已特別關顧長者。 房屋署去年起加強打擊濫用公屋,署長羅淑佩說居住滿15年、共12萬戶全長者戶將陸續收到申報表,只須交代居住狀況,毋須申報資產。羅淑佩:「一般所謂持續居住是3個月都不是很高要求。(3個月是甚麼意思?)連續居住3個月即3個月內要回來居住,長者可能有個小單位收租,這是他的收入來源作為養老,如果是60歲以上全長者戶,這方面不會再有限制。」 她說署方關顧長者需要,如果長者選擇入住院舍或回內地養老會提供適應期,有機制讓他們重返公屋居住。羅淑佩:「參加廣東計劃想回大灣區安老,其實是好事,同樣地亦有一段適應期,如果過了適應期,覺得在上面住得舒服、安樂,同樣交回公屋,便有保證有一日想要回來、再老一些要回來,會盡量安排合適的房屋 (會否等很久?)不會,當然不會這樣做,全部都有規有矩。」 房署安排特遣隊巡查屋邨停車場,目前正跟進4個個案。羅淑佩:「檢視過覺得有懷疑,有些檢視後可能如早前所說可能停車場中有外邊的人租用,根本不是住戶,或他是職業司機,車輛屬於他老闆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03日
黃金周首日逾22萬內地客訪港 創疫後單日新高
【有線新聞】國慶黃金周首日,訪港內地旅客人數超過22萬,創疫情後單日內地及整體入境旅客新高。 國慶假期首兩天,共有約500個內地旅行團到港,當中約八成是過夜行程。郵輪方面,一艘大型郵輪正以本港作母港,為期兩個月。星期三約有1,800名內地旅客經香園圍口岸入境,並前往啟德郵輪碼頭登船。 旅監局會加派人手,巡查旅行團到訪的活動地點及餐飲處所,政府跨部門工作小組會持續監察及督導工作。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02日
十一國慶|港澳辦發表文章 指港澳處處洋溢驕傲自豪 重申一國兩制具特殊重要地位
【有線新聞】國務院港澳辦發表文章,指一國兩制事業在國家發展全局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文章指國慶75周年之際,港澳處處洋溢驕傲和自豪,在一國兩制下港澳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特殊重要貢獻,為國際社會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中國方案,重申中央將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又提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央處理港澳事務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加以考量,以國家和港澳根本長遠利益為出發點。中央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中央全面管治權和特區高度自治,落實愛國者治港治澳,戰勝各種挑戰,保持長期穩定發展。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02日
中區醉娃搭順風車疑遭非禮 48歲男司機被捕
【有線新聞】警方拘捕一名男子,涉嫌以順風車為名,誘騙一名女子上車並非禮她。 被捕48歲男子黑布蒙頭帶返警署調查,警方指一名女子星期日晚在中區飲酒消遣至凌晨,疑犯以順風車為名引誘女事主上車後,向她提供酒精飲品並非禮她。 警方接報後展開調查,下午在油尖旺區拘捕涉案男子,檢獲犯案時穿的衣物,又搜查涉案車輛,警方呼籲市民切勿登上陌生人汽車。中區刑事調查隊督察姚藹柔:「被捕人是以順風車作為藉口,誘騙一些有醉意的受害人上車藉此犯案,在此警方呼籲市民提高警覺,切勿誤上陌生人的車。第二,市民在飲酒消遣之後,應該盡量避免單獨離開,最好與朋友一齊離開,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02日
小西灣無人機表演順利舉行 逾1,200架成功起飛 組成巨龍、國旗等圖案
【有線新聞】小西灣運動場晚上舉行無人機表演,超過1,200架無人機成功起飛。 無人機在空中組成巨龍、國旗、長城及熊貓等圖案,表演歷時15分鐘,過程順利,吸引大批市民進場觀賞。活動由東區民政事務處舉辦,是慶祝國慶活動之一,原訂上月22日表演,但因當日天氣欠佳延期。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02日
港大醫學院研究:患原發性脊柱側彎兒童 骨骼成熟後毋須佩戴矯正儀器
【有線新聞】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患原發性脊柱側彎的兒童骨骼成熟後,毋須再佩戴矯正儀器。 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童年要一直佩戴矯正器,現時普遍治療方案當患者到青少年時期骨骼成熟後,要在晚間佩戴矯正器半年,以免情況惡化。港大醫學院研究360多名患者,發現沒有佩戴矯正器的人脊柱彎曲度數沒有明顯增加。研究人員又指長時間佩戴支架,可能出現肌肉無力、脊柱僵硬,希望研究有助改良日後治療方案。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02日
蔡健斌接任體育專員 楊潤雄:資深公務員更適合推動體育盛事
【有線新聞】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蔡健斌接任體育專員,楊潤雄稱熟悉政府制度的資深公務員更適合推動大型體育盛事。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我們很高興找到一個資深同事可以做到這個工作。我之前都解釋過,今次來說,短期內我們盡快找到公務員同事做到這個工作,對體育運動接下來的推動有幫助。正如我早前解釋過,如果重新公開招聘專員,可能需要的時間較長,我們現在面對啟德體育園開幕、運動員資助檢討以至全運會,都是接下來短時間要做的大量工作。」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02日
樂施會報告指十個港人兩個窮 倡重新制定貧窮線實現精準扶貧 集中資源協助長者
【有線新聞】樂施會新一份《香港貧窮狀況報告》發現貧富差距擴大至近82倍,建議政府重新制定貧窮線,以實現精準扶貧,尤其集中資源協助貧窮長者。 樂施會報告分析政府統計處首季數據,以家庭月入中位數50%以下定義貧窮線,即1人住戶月入5,000元以下;二人家庭少於11,300元,稱有逾139萬人處於貧窮狀態,即接近10個港人2個窮。貧富差距由2019年相差逾34倍,擴大至今年近82倍,最富裕家庭月入中位數超過13萬,但最貧窮一成家庭收入中位數僅1,600元,較疫情前大跌逾五成。 樂施會估計與人口老化有關,樂施會港澳台項目總監黃碩紅:「差距再一次擴大,主要原因剛才提及,我們估計與人口老化有很密切關係,事實上人口老化是不爭事實,每年其實都會增長,但於2024年數據中,所有貧窮戶中獨老、二老佔約四成,相比疫情前獨老增加47%,而雙老家庭數據增加55%。」 樂施會說他們大部分無工作收入,強積金、儲蓄亦不多,樂施會總裁曾迦慧:「長者在政府精準扶貧框架下是其中一個社群,今次報告書和研究資料,大家看到其實證實這個方向正確,但力度不夠,而且要做得更多,不要令情況再惡劣。」 樂施會又說,香港長者勞動參與率僅一成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02日
海關截約200封加拿大寄港信件 檢約150萬元懷疑毒品 5人被捕
【有線新聞】海關在一批由加拿大寄往香港的信件中,檢獲市值約150萬元懷疑毒品,拘捕5人。 懷疑可卡因及冰毒以細少包裝收藏在信件內,海關8月起共截獲約200封由加拿大寄到本港的信件,透過X光檢查後檢獲約1.2公斤可卡因及1.2公斤冰毒。調查後拘捕四男一女,年齡介乎27至59歲。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02日
內地男圖藉假證件偷渡澳洲墨爾本 涉案三人分別被囚22至34個月
【有線新聞】入境處搗破假證件偷渡案,涉案三人在區域法院分別被判入獄22至34個月。 行動中撿獲懷疑作偷渡用的假證件。入境處反偷渡情報局去年根據情報,發現蛇頭以及一個內地人蛇在本港機場禁區從一台灣男子取得登機證,讓該內地男子偷渡至澳洲墨爾本。入境處人員在內地男人搜出偽造旅行證件、內地身份證和護照,三人先後被捕,在區域法院承認串謀以欺騙手段取得航空公司服務,分別被判監22至34個月。入境處指偷渡集團利用手機程式招攬台灣居民轉讓個人資料,協助人蛇申請簽證和登機證,相信該集團已運作約半年,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
- 有線新聞
- 2024年10月02日
保護關鍵基礎設施|賦權連接設備或安裝程式 保安局:僅於營運者無法處理事故時動用
【有線新聞】政府年底提交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立法草案,預計2026年初生效,日後交由專責辦公室監察保安威脅和調查事故。保安局諮詢業界後,考慮延長通報嚴重事故時限至12小時,又澄清只會在營運者不願意或者無法處理時,才運用連接設備或安裝程式的權力。 關鍵基礎設施建議涵蓋八個行業和多種設施,能源、銀行、醫療、資訊科技、通訊廣播、海陸空交通及大型體育或表演場地等都是規管對象。保安局說基於保密理由,不會公開受規管機構的完整名單,避免這些機構成為攻擊對象,但指名單上的機構大多都是提供日常必要的服務,符合定義的公營機構亦會在名單上,但政府就不包括在內,因為已有內部指引處理。當局正與業界磋商制定完整名單,現階段評估受監管機構數量是言之尚早。 法例原本要求受規管機構遭受嚴重事故後,須在兩小時內通報,局方諮詢業界及參考外國情況後,說會積極考慮將通報時限放寬至12小時。局方解釋,兩小時的要求相對嚴謹,營運者可能忙於「搶救」事故,未必有足夠時間通報,也擔心他們為免超時,變成「事無大小都匯報」。放寬時限可令營運者有更多空間釐清事故是否需匯報,日後如果專責辦公室在事故廣泛報道後仍沒有收到通報,亦有權主動向營運者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