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 有線新聞
- 2025年07月04日
人物.故事|多元同行
【有線新聞】姚皓璋在成長的過程中,開始發現自己有同性的性傾向。因為自小基督教環境長大,所以認為同性之間是不能夠有朋友以上的關係,亦以為同性戀是一個會被取笑、歧視的身份。一直以來,他都嘗試以不同方式,例如祈禱、專注學習等的方式,去掩蓋自己對同性有意的想法,一直活在這種掙扎之下。 直至出來社會工作,發現原來實際上的同性戀者,與他價值觀上的形象並不一樣,於是他開始嘗試將它的性傾向與信仰融合,不再認為兩者是互相衝突的關係。雖然過程中他也有迷惘的時候,但漸漸地他慢慢開始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同時他創立了組織「同行」,能夠提供多元共融一站式生死服務,致力推動「終生自主」,每個人不論背景、身分、性別、性取向或人生階段,都有活出自己人生的選擇。他希望能夠讓社會從另一方面了解不同群體,接納並支持他們。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27日
人物.故事|舞動終身 · 錢秀蓮
【有線新聞】錢秀蓮是香港第一代編舞家,至今編創的作品超過100部。她編舞的特色是揉合中西文化。2025年6月,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家年獎(舞蹈)」。 錢秀蓮的舞蹈人生由1967年開始,之後在北京和紐約分別學習中國民間民族舞和現代舞,用8年時間編創8集太極與舞蹈結合的《舞極》系列,又與知名水墨畫家靳埭強合作編創《舞畫道》。2023年她的《和春之祭共舞》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在大灣區巡演。現在她與香港前輩行為藝術家郭孟浩合作,編創另一新作。 錢秀蓮的人生觀是,要有熱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遇到困難時,「停一停,想一想,然後再計劃自己怎樣前進」。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20日
人物.故事|民間美術館.孫燕華
【有線新聞】香港首間非牟利民間美術館「一新美術館」,由孫少文基金會主席孫燕華創辦。營運10年,支撐著她的除了家族基金會外,還有「不要放棄」的信念。 熱愛藝術的孫燕華本來只想建立一個藝術空間,但她認識的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原總監楊春棠,建議她創辦民營美術館。2015年5月15日,一新美術館在觀塘SML商業大廈4樓開幕,楊出任美術館第一任總監,而她則負責日常營運、財務管理和對外宣傳。去年10月,美術館遷往西營盤西源里。 疫情期間,美術館的展覽和講座活動大受影響,一度看不到出路的孫燕華曾想過結束,但她堅持下來。她說,只要自己做的事是善良和美好的,就不要放棄,而楊春棠生前也一直堅持這個信念。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13日
人物.故事|城市探秘
【有線新聞】香港一直以來被指生活節奏急促,大部份都圍繞著事業、家庭等問題,但卻忽略了自己身邊所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這種急促的生活節奏讓大家彷彿失去了對社區的歸屬感。 劉海晴與周建斌指,其實每個人身邊都發生著各種事情,大家可以嘗試抽時間將目光轉移到這些事情,因為它們都是圍繞著自己,將自己與社區連繫著。讓自己從繁忙中喘息的同時,重新將自己與身邊的事連繫起來。 他們希望透過互動遊戲的新方式,讓大家主動探索香港本地文化,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共融,重新連結人和社區。繼續傳承故事,同時共創新的回憶。
- 有線新聞
- 2025年06月06日
人物.故事|編織溫暖.Joefi Wong
【有線新聞】本身有全職的Joefi Wong逾10年前在網上發起名為「織織復織織」的行動,召集了一班「織女」,於工餘時間義務將別人捐贈的毛冷編織成獨一無二的織物,為長者、拾荒者和基層送暖,不少「織女」之後更擔任導師,向更多義工傳授編織技巧。近來他們製作針織娃娃和觸感咕臣,希望能成為認知障礙症及自閉症患者的有效感官工具。Joefi相信織物物輕情意重,社會有需要的人能從中感受到溫暖。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30日
人物.故事|非常校長.黃世堯
【有線新聞】尖子校長黃世堯分享30年教育心得,他強調現今教育不只傳授知識,更需要培養學生的軟技能,所以黃校長積極推行義工服務及體驗式學習,幫助學生認識世界、服務他人,讓學生透過努力改變人生。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23日
人物.故事|時刻互助.柯明蕙
【有線新聞】金錢可以儲蓄,時間原來也可以轉成「時分」存入時間銀行。時間銀行能讓參加者互相交換時間和技能,每位參與者付出的時間會被記錄作「時分」,作為以後交換所需服務之用,例如陪診、改衣、出遊等。 退休社工柯明蕙留意到舊區獨居長者、雙老戶多,他們出行不便,因此她於將軍澳和深水埗與長者一起建立時間銀行。她認為時間銀行能讓社區疏離的關係重建,社區成員能夠互相幫助和支持。 為了更有效推動及聯繫各區的時間銀行項目,柯明蕙更成立「仁人友福」行動平台,希望共同建設友善關愛的社區。她也期望日後能有更多不同年齡層的人士參與時間銀行。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16日
人物.故事|心導.空手道.張俊禧
【有線新聞】張俊禧由2010年代初開始練習空手道,至今已經大約13至14年,一直以來他不斷受訓,參加不同賽事。在2018至19年期間,他終於獲得機會,只需要再勝出一場比賽,便可以正式成為一位全職受薪運動員,代表香港在空手道舞台上發光發亮。可惜卻遇上疫情,將他這段明亮的運動員前路斬斷。 雖然未能以運動員的身份繼續打空手道,張俊禧並沒有放棄。當時亦正值疫情期間,大眾的精神健康亦備受關注。張俊禧便嘗試研究能否將空手道與精神健康融合。 為此他做了各種資料搜集,亦修讀了學位,發現運動能夠讓我們從忙碌的城市生活抽出來,是另一個能夠讓我們放鬆自己,與自己對話、連結的好時機。於是他便透過不同的方式,如興趣班、銀齡空手道等,推廣正念空手道,未來更希望將正念融入其他運動,希望是通過體育介入來增強心理健康,創造出一種促進體育運動系統化和學術化介入的強大協同效應,以提升大眾的心理福祉。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09日
人物.故事|從輟學到「酷」學.曾嘉俊
【有線新聞】有協助青年的社福機構今年初以服務數據推算,目前全港中小學約有2萬名「潛在輟學」學生,佔整體約 3.15%,當中6成為15歲以下。曾嘉俊大學時曾輟學、隱蔽了一段時間,親友從低谷拉他一把,他重回校園進修成為了社工,決心服務與他經歷相似的青年。躲在角落被忽略青年,被界定為高危。作為過來人,曾嘉俊想陪伴他們走過這段幽暗的路,重投學習與生活。
- 有線新聞
- 2025年05月02日
人物.故事|合唱的力量.劉灝顯
【有線新聞】劉灝顯3歲愛上唱歌,中學年代曾與朋友成立合唱團、舉辦音樂會為慈善籌款;負笈美國回港後,他於中小學合唱團擔任兼職指揮的經歷,讓他決心要在香港學界建立多欣賞、多交流的合唱文化。 自2018年起,劉灝顯與團隊舉辦香港校際合唱節及音樂會等活動,希望年輕一代透過合唱教育,學懂團隊精神等價值觀,並享受練習和演出的過程,使音樂能終生陪伴他們成長。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25日
人物.故事|品心酌世.高爾澳
【有線新聞】落日餘暉,華燈初上,入夜後,或許有人相約以酒會友,或許有人以酒作為生活上的調劑。 調酒師高爾澳在大學時實習,遇上改變他人生軌跡的伯樂,從此「酒」上這條路。他認為每一杯酒都有自己的故事,又期望每位享用完的客人,心情都能有所改善。他以酒訴說故事,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他是如何調配出一杯又一杯、讓人品心酌世的雞尾酒?
- 有線新聞
- 2025年04月18日
人物.故事|要衝才會動.易健豪
【有線新聞】易健豪於3年前開始跑山,並於1年前加入本地越野跑會,認識不同越野跑同好,一同鍛鍊。他認為在山上無拘無束地奔跑,能夠從城市壓力中抽離,在大自然中釋放自我;而山上寧靜的環境,亦是自我對話的好時機,透過這個機會為自己的困擾尋找答案。 香港四徑超級挑戰(HK4UTC,下稱四徑)是本地跑山界的年度盛事,挑戰者需要進行為期3天的超級馬拉松挑戰,亦被稱為山界的「武林盛會」。但踏入跑山領域僅3年的易健豪卻嘗試「越級挑戰」,一意之下報名參加了四徑。他指身邊有很多優秀、有能力的跑手,但他們都對四徑卻步,希望先作更多的「準備」後再挑戰。但易健豪則認為我們都不會100%準備好每件事,倒不如趁自己還有熱情、沒有包袱時先作嘗試。他希望以自己作例子,鼓勵身邊的跑手勇敢面對各種挑戰。 易健豪指,跑四徑比他想象中辛苦很多,但他的支援者不論在膳食補給、身體恢復、心靈支持等不同層面都給予他巨大的支持。他亦不忘在山上沿途,呼喊他名字、選手編號的陌生人,他們的不同的鼓勵說話都給予他心靈上巨大的支持,就像那3天4夜的路上有不同的充電器在為一部即將沒有電的電話充電,直到他跑到終點。易健豪領悟到,即使他的能力未必能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