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無間斷緊貼香港本地及國際新聞,即時報道新聞事件的最新發展。內容包括時事、財經、體育、天氣消息等多元化資訊。
- News Editor
- 2023年03月21日
綠置居2022|價單出爐 油塘高宏苑「樓王」呎價$5,543 馬鞍山錦柏苑3.7萬可上車 一文睇清揀樓重點
【有線新聞】房委會今日(21日)公布三個綠置居項目價單,包括位於油塘的高宏宛、馬鞍山的錦柏苑以及上水的清濤苑,合共4,693個單位,以市價41折定價,售價79萬至286萬元,最貴的單位是油塘高宏苑A座43樓一個489呎連露台的單位,售價271萬元;最便宜是馬鞍山錦柏苑C座1樓一個184呎單位,售價75萬元,最平單位以付5%首期計算,只需約四萬元便有望「上車」,3月28日開始揀樓。 1. 綠置居2022|申請費 2.綠置居2022|揀樓日期 3.綠置居2022|樓王 4.綠置居2022|高宏苑 5,綠置居2022|錦柏苑 6.綠置居2022|清濤苑 7,綠置居2022|揀樓程序 8.綠置居2022|所需費用 9.綠置居2022|按揭貸款 綠置居2022|申請費 申請費為250元,如網上申請,申請者須以信用卡(VISA、MASTERCARD、JCB或UNIONPAY銀聯)或「轉數快」即時繳付本銷售計劃的申請費港幣250元。 如郵寄/親身遞交申請表,申請者須以劃線支票(可由申請者或其他人簽發)或銀行本票繳交申請費港幣250元。 支票或本票抬頭請書明支付「香港房
- i-Cable
- 2023年03月21日
DSE|英文科口試復辦 有考生憂練習少影響表現 未慣戴口罩:見到成個樣會緊張
【有線新聞】文憑試英文科口試復辦,有考生說戴口罩應考感覺安心一些,亦有人擔心影響考試表現。 文憑試口試因應疫情2020年起停辦,今年英文科口試終於回歸,第一批考生難免緊張,有人提早到試場附近等。文憑試考生曾梓軒:「非常擔心,始終疫情下訓練少了很多,還要沒甚麼前人經驗。最近一年已是2019年,(練習)題目有些過時,很擔心考試表現。」 考生來到試場要遵守防疫措施,先探熱,再讓監考員檢查准考證和健康申報表,考試全程必須戴口罩。 文憑試考生Thomas:「都可以,起碼不用看到樣子,看到完整樣子會較緊張。真正考試時的距離會比學校練習時遠,學校練習可能只有半米,但這裡可能有、我不記得實際距離,可能有一米至一米半,所以要講得大聲一點。」 文憑試考生Louis:「會有影響,但沒辦法,要戴口罩,惟有盡量適應,說話時要移動口罩到正確位置。的確戴口罩安全一些,但同時這是個人意願,而且政府口罩令都(撤銷),我覺得戴不戴都沒所謂。」 口試星期二至下星期三舉行,考生如果快測陽性不得進入試場,可在三個工作天內向考評局申請更改口試日期,如最終都考不成可以申請成績評估。至於中文科口試,明年精簡考核後會與聆聽卷一起取消,
- i-Cable
- 2023年03月21日
瑞信AT1債券清零惹恐慌 歐洲央行、英倫銀行派定心丸 最大輸家曝光、瑞士或遭追討損失
瑞士當局強行將瑞信AT1債券減值「清零」,觸發投資者恐慌,歐洲央行及英倫銀行發聲安撫市場,重申瑞士的做法不會成為標準。路透消息指,有投資者計劃入稟向瑞士政府追討損失。 瑞士當局為求促成瑞銀收購瑞信的交易,強行將瑞信發行的160億瑞士法郎、相當於約1,360億港元的AT1債券全額撇帳,令債券變相成為「廢紙」。 債券持有人的保障次序,一般優先於普通股持有人,今次瑞士當局打破傳統的安排,令市場出現恐慌,擔心其他銀行發行的AT1債券亦會面臨類似「清零」風險,觸發市場對歐洲總值2,750億美元的AT1債券重新評估。 為了安撫市場,歐洲央行重申瑞士當局的做法不會成為「歐洲標準」,AT1債券繼續是歐洲銀行資本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我不是淡化影響,但我們的銀行業很強大,比上次金融危機時強得多,擁有充足的資本、擁有強勁的流動性,受到良好的監管,所有銀行都受巴塞爾協議三約束,不是部分銀行,是所有銀行。」 英倫銀行亦刊發聲明,表示英國的銀行清算框架有明確法定順序,AT1債券保障是高於普通股權。 另一方面,瑞信AT1債券最大輸家身份曝光,路透報道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大約損手3.4億美元,彭博
- i-Cable
- 2023年03月21日
法律執業者修例草案今刊憲 明交立會明審議
【有線新聞】政府向立法會提交《2023年法律執業者(修訂)條例草案》,明日審議。 黎智英涉嫌違反國安法案件觸發人大釋法,律政司因此提出修例,建議要求海外律師應先取得行政長官證明書,才可以專案認許形式來港參與國安法案件,申請前須先向律政司解釋申請符合「例外情況」,由行政長官考慮可否啟動認許程序,律政司也可覆核已獲批來港的個案。《條例草案》今日刊憲,明日提交立法會審議。
- i-Cable
- 2023年03月21日
尹錫悅:韓日須放下過去以達致雙贏
【有線新聞】韓日關係回暖,南韓宣布將恢復日本的貿易白名單國家待遇,並重啟兩國《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總統尹錫悅指兩國指兩國必須放下過去,才能雙贏。 南韓總統尹錫悅出席內閣會議,提及韓日關係。他批評國內部分勢力,藉反日民族主義謀取政治利益,強調兩國必須放下過去 ,才可以達至合作互利的關係。 尹錫悅上周出訪日本,與首相岸田文雄會晤,重啟兩國領袖互訪的「穿梭外交」。不過此行被反對派批評為「屈辱外交」,並質疑當局就二戰強徵勞工賠償方案,是以國家利益為代價討好。 尹錫悅表示日本已先後幾十次就歷史問題表示反省及道歉,期望國民理解強徵勞工賠償方案,他會竭盡全力,令受害者及遺屬們的傷痛得以治癒。 尹錫悅又宣布已著手恢復日本貿易白名單的待遇,韓日2019年因二戰強徵勞工爭議,將對方從各自的貿易白名單移除,尹錫悅稱南韓踏出第一步後,相信日本也一定會作出回應。 南韓外交部則表示已通過外交渠道正式去信日本,全面恢復兩國在2019年暫停的《軍事情報保護協定》,以應對北韓核威脅。
- i-Cable
- 2023年03月21日
蔡英文會見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
【有線新聞】在台灣,蔡英文會見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時說,要深化和美國的夥伴關係。 蔡英文向奧布萊恩頒發勳章,表揚他對台美關係的貢獻,又表示面對威權主義擴張,民主夥伴應該更團結,捍衛區域和平穩定。 奧布萊恩稱,希望美國通過的對台軍售,包括魚叉和刺針導彈等武器可以立即交付。奧布萊恩現時是美國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主席,早前表示若果大陸攻台,美國將會摧毀台灣的半導體設施,以免被大陸奪得。

- i-Cable
- 2023年03月21日
監警會首兩月接280宗須匯報投訴 較同期增五成半 18宗涉毆打、濫權
【有線新聞】監警會今年首兩個月接獲280宗須匯報投訴,較去年同期增加近五成半。 其中18宗被界定為嚴重個案,包括12宗毆打和6宗濫用職權。其餘九成多個案界定為輕微,疏忽職守佔最多、有148宗。另外有107宗涉及行為不當或態度欠佳、粗言穢語有7宗,今年未收到恐嚇或捏造證據的投訴。 監警會認為今年首兩個月投訴增加,主要因去年中開始疫情緩和,政府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令警員與市民接觸多了、投訴相對增加,當中12宗投訴證明屬實,47宗投訴無法追查或無法證實。
- i-Cable
- 2023年03月21日
呈祥道巴士傾側|8傷者留醫 情況穩定
【有線新聞】呈祥道巴士撞壆意外,8名傷者留醫、情況穩定。 涉事巴士停在九龍灣車輛扣留中心,要接受驗車及蒐證,警方正循巴士機件性能、調查車速及司機駕駛態度等。54歲九巴司機涉嫌危險駕駛被捕,獲准保釋候查、下月中報到。車禍尚有8名傷者要留醫,其餘已經出院。
- Digital Tech
- 2023年03月21日
一線搜查|天文台料濕度高達95% 睡覺千萬別長開抽濕機:可致濕疹、鼻敏感|附6大使用重點
天文台|綿綿細雨,大家感受到春天了嗎?天文台預測本周連續5日相對濕度高達95%,相信不少家庭都會開抽濕機避免家中「濕笠笠」。不過,原來使用抽濕機是一大學問,室內濕度應保持多少呢?晚上睡覺長開可以嗎?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接受《有線健康》訪問時指,抽濕機使用不當可能會誘發濕疹、咳嗽等問題!即看下文了解抽濕機6大使用要點! 濕度過高過低 一樣有害 春天天氣潮濕,為了保持環境乾爽,很多家庭都會使用抽濕機。不少人都會以為環境長期「濕笠笠」,便應長時間開住抽濕機。但原來濕度過高或過低,都對我們身體造成影響,更可能會誘發皮膚或氣管疾病!而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就提到抽濕機以下6大使用要點。 更多熱門文章: 元朗男童貪玩石頭擲車 外傭全程玩手機 車主險被擊中:唔該好好教下細路婆婆搭巴士不適召白車 乘客抱怨阻返工 女生看不過眼「出招」全車無聲出綠的越雙白線逆線行駛 險撞對頭的士靠一招化解 網民:害死人 抽濕機6大使用重點 抽濕機使用重點|【1】用途:調控空氣中濕度 陳厚毅表示,當空氣中的濕度越高時,皮膚上的汗水便越難蒸發,令人體難於散熱,可能會出現疲倦、脫水、甚至中暑等問題,使用抽濕機能有助控制空氣中的濕
- i-Cable
- 2023年03月21日
研究:港樓連續13年全球最難負擔
【有線新聞】國際研究機構Demographia發表報告,香港樓價連續13年是全球最難負擔,平均不吃不喝近19年才能供滿一個單位。 報告統計全球94個主要市場,以每個住宅的售價中位數,除以家庭入息中位數,結果香港的住宅售價是家庭入息的18.8倍,相比前一年的23.2倍,是報告發表19年來最顯著的改善,不過仍然拋離第二名澳洲悉尼的13.3倍。
- i-Cable
- 2023年03月21日
政府提修訂保護海港條例 若司長級官員批准 可豁免證明有「凌駕性公眾需要」
【有線新聞】政府提出修訂《保護海港條例》,維港內不多於0.8公頃的改善海港填海工程及臨時填海少於3公頃,經司長批准就可以動工,毋須再證明有「凌駕性公眾需要」。 堅尼地城海傍是熱門的日落「打卡位」,但車路臨海,要影相就要人車爭路。政府早前提出在這裡填海興建行人板道,但現行《保護海港條例》規定不可以在維港範圍填海,除非證明有「凌駕性的公眾需要」,並提供具「有力和令人信服」的資料。自2004年只有五個項目成事,涉及灣仔繞道、沙中綫、中九龍幹線等。政府認為條例是發展海濱的「絆腳石」,小型海港改善工程通常涉及無形好處,難以量化去證明有凌駕性公眾需要。 政府建議修例司長可向兩類工程批出豁免,第一類是不多於0.8公頃的海港改善工程,涉及海濱長廊、單車徑、觀景台等。第二類是不超過3公頃的非永久填海工程,限時三年內完成工程及回復原貌。消息指,司長審批項目時有責任確保不是「斬件式」填海,不鼓勵工務部門臨時填海三年後又再申請多三年。不符合這兩類要求的工程,繼續要證明有「凌駕性的公眾需要」,又引入新規定指明要獲得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信納,並且收集公眾意見。 政府說修例是為了讓市民享受海濱,重申不會在維港範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