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無間斷緊貼香港本地及國際新聞,即時報道新聞事件的最新發展。內容包括時事、財經、體育、天氣消息等多元化資訊。
- i-Cable
- 2022年12月19日
印媒︰印度計劃修建鄰近中國及緬甸邊境公路
【有線新聞】印度政府據報計劃5年內,在鄰近中國及緬甸邊境地區,修建一條新的公路。 《印度時報》報道,計劃中的「913公路」雙線設計,全長1700多公里。由阿魯納恰爾邦的邦迪拉,沿印中邊界向東延伸至靠近緬甸邊境,最接近邊界的路段,距離只有20公里。 官員指近一半路段為未開發的土地,預計2026至27年完工。初步估算建造費達2700億盧比,折合超過32億美元。 報道指公路具戰略意義,除了促進地方發展,一旦印度與中國在邊境再爆發衝突,亦可提升運送物資至前線的能力。
- i-Cable
- 2022年12月19日
本港新增15,383宗確診 多39患者死亡
【有線新聞】本港新增15,383宗確診,輸入個案佔863宗,多39人離世。 多38間安老及殘疾院舍,共73名院友及3名員工確診,951間幼稚園、中小學及特殊學校呈報個案,有21間學校共23班要停課。
- i-Cable
- 2022年12月19日
大熊貓「團團」證實患上原發性腦腫瘤
【有線新聞】早前在台灣病逝的大熊貓「團團」解剖結果出爐,確認患上原發性腦腫瘤。 病理解剖結果顯示,大熊貓「團團」患上「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導致牠癲癇發作。「團團」是十四年前由大陸送給台灣,上月因病情惡化,園方考量動物福祉後,決定讓牠在深層麻醉狀況下離世。
- i-Cable
- 2022年12月19日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有組織指應全額資助私家醫生檢查 七旬婦:不用付錢就會用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有組織指應全額資助私家醫生檢查 七旬婦:不用付錢就會用 【有線新聞】病人權益組織認為,共同承擔慢性病篩查費欠缺吸引力,政府應全額資助基層,曾經營運地區康健中心的狄志遠希望政府交代具體分工。 地區康健中心現時有提供健康評估,包括量血壓、還有運動課程,未來角色可能加重。曾經營運康健中心的狄志遠認為,現有很多不同地區服務,政府應更清楚交代分工和定位,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前署理行政總監狄志遠:「很多康健中心為了應付標書要求大家很努力『跑數』、招會員、辦活動,或者是交數據令它符合標書需要,康健中心如何做到預防疾病以及保持良好健康、市民有良好身體,這方面說得不清楚。」 71歲的李女士幾個月前在地區組織舉辦的身體檢查驗出高血脂,對政府提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她不太感興趣,李女士:「政府提供的不用付錢我就會用,自己付費沒能力支付,最好政府資助。」 有病人權益組織說,對基層而言一些較複雜的治療,即使資助一半都未必能負擔,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可能一年要見數次(醫生),再加上要做不同化驗、檢查,至少要對領綜援或長生津的長者應有更大資助比例,甚至全數資助,才能鼓勵他們透過共同
- i-Cable
- 2022年12月19日
長沙灣女子遭客貨車撞倒 昏迷送院
【有線新聞】長沙灣有客貨車撞傷途人,昏迷送院。 涉事客貨車車頭損毀。下午兩時許,客貨車沿元州街往荔枝角方向行駛,駛到近營盤街交界撞倒一名女途人。她受傷昏迷,倒卧馬路,救護人員到場將她送院搶救,警方正調查意外原因。
- i-Cable
- 2022年12月19日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擬成立基層醫療署 倡一人一家庭醫生 地區中心跟進長期病患
【有線新聞】政府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希望從預防入手,減輕公營醫療系統負擔,最快明年中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資助市民篩查及管理高血壓及糖尿病,地區康健中心協助改善生活習慣,有需要才轉介到公立醫院或專科。 政府估計到2036年,65歲或以上長者佔人口逾三成,慢性病患者亦會有300萬人,即是每三人就有一個,希望扭轉現時以醫院治療為中心的體制,改為以社區為本 、重預防,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我們必須作出改革才能真正做到不止『長啲命』、更要『遲啲病』。」 全港現時只有兩成三人有固定家庭醫生,政府會提供資助鼓勵每名市民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選定醫生資助額便會跟著這名醫生,即使想轉醫生最少一年後。亦會要求所有參與政府資助計劃的私家醫生加入《基層醫療名冊》,預計約有五、六千名醫生合資格加入。最快明年中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資助市民做糖尿病及高血壓篩查,資助金額未定,有高風險因素例如過重或45歲或上均是目標。 發現有慢性病的人之後到地區康健中心繼續跟進,有護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協助改善生活習慣,穩定病情。萬一惡化,家庭醫生會轉介病人到專科及公立醫院。 普通科門診定位會改變,優先照
- i-Cable
- 2022年12月19日
港鐵票價調整機制檢討諮詢結束 民建聯倡引盈利指數 利潤較多不加
【有線新聞】港鐵票價調整機制檢討公眾諮詢今日結束,民建聯向政府提交建議,要求票價可加可減方程式加入盈利指數。 新界西南(民建聯)議員陳恒鑌:「每年見港鐵有非常豐厚利潤,有時超過150億元利潤,但根據可加可減機制要機械式啟動加價,令市民覺得港鐵只顧盈利,而非顧及民生。若果有盈利指數,可以按當年利潤作分享;若果盈利較多時,不需要啟動加價模式。」
- Digital Tech
- 2022年12月19日
一線搜查丨搭的士為$6行李費爭執 港女被趕落車報警 司機爆粗反擊|附行李收費準則
搭的士為$6行李費報警?日前網傳一條影片指,有女乘客疑因詢問司機為何要收行李費而發生爭執,女乘客後來更報警指控司機拒載,司機亦不甘示弱同樣報警。影片惹起網民討論,有人指司機態度差劣,亦有人指乘客無品。根據運輸署資料,行李只要長、闊、高總和超過140厘米,就要收取$6費用。 女乘客被趕落車 報警投訴拒載 YouTube頻道「香港新聞突發時事合集 Hong Kong Breaking News」日前(17日)上載了一段3分56秒的影片,片中以文字截圖引述女乘客提供的事件過程。影片聲稱,女乘客在12月16日晚上,拿著一個不超過140cm的電子湯煲登上屯門華都一輛的士,上車時,司機要求收取行李費,當乘客問道為何要收費,司機就叫她落車:「你唔畀就落車,我唔車你啊!」 女乘客稱,並無說過不願付費,司機卻不停要求落車,於是她報警指控司機拒載,並坐在車上等到警察到場。 司機:你坐喺我部車做乜X嘢 司機見女乘客報警後,亦馬上報警:「呢個乘客攞咗件行李,我話要收(行李費),佢話無理由收費㗎,按照運輸署。佢報警話我拒載,我無拒載,呢啲一面之詞嘛。」 隨後司機說:「你落唔落車先,攞呢啲嘢落車先,你唔好落雨坐喺
- i-Cable
- 2022年12月19日
下月離任赴英掌FCA 歐達禮:本港金融中心聲譽建基於法治信心
【有線新聞】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將於下月離任並轉到英國金融操守監管局FCA工作。 回顧這11年在證監工作的日子,歐達禮接受彭博訪問時指,隨著互聯互通等機制落實,證監會與內地官方部門接觸的機會大增,但強調「從來沒有」接到內地的指示,並指與內地合作最重要是建立互信。 他認為本港作為連繫內地通向國際的橋樑,必須緊守法治等傳統精神,才能給予國際投資者信心,又指外界近日對於香港的角色確是出現「問號」。他重申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聲譽得來不易,是經過長年累月努力而成,但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消失。 曾幾何時,證監會經常被外界形容為「無牙老虎」,但歐達禮任內已打破有關觀感,在位11年合計向市場違規者罰款55億元,遠高於再之前10年累計的一億多元罰款,受罰對象包括高盛、瑞銀、摩根士丹利等投資大行,亦有份打擊細價股「啤殼」及「唱高散貨」等不法活動。他認為作為監管機構在打擊金融違規方面,絕對不能手軟,必須確保市場公平廉潔才能得到投資者信任。
- i-Cable
- 2022年12月19日
泰國護衛艦沉沒數十名水兵失蹤
【有線新聞】泰國海軍一艘護衛艦遇到強風,海水灌入船艙,最終失去動力並入水沉沒。艦上100多名水兵中,暫時有70多人獲救,約30人仍然失蹤。 泰國海軍護衛艦「素可泰號」,周日晚在南部巴蜀府對開的暹羅灣遇到強風,船身嚴重傾斜,海水灌入船艙,艦上停電,動力系統亦停止運作,軍方出動至少三艘巡防艦和兩架直升機救援,又試圖泵走海水,但因為風勢太大不成功,最終失去動力的「素可泰號」在離岸20海里水域入水沉沒,部分船員跳船逃生。 搜救行動持續至早上,有獲救船員被抬上擔架,送往醫院治理。有人憶述艦隻沉沒時,指巨浪高約三米,增加救援難度:「(你在海裏游了一段時間嗎?)三小時,救援花了點時間,救援船因為大浪而不能靠近。(整整三小時嗎?)對,」 「素可泰號」由美國製造,1987年開始服役,事發時船上載有106人,正執行巡邏任務。當局已設立協調中心,供艦上官兵的家屬查詢。
- Digital Tech
- 2022年12月19日
一線搜查|環保署轄下「綠在區區」荃灣回收場垃圾霸路 街坊呻難通過:環保都要有社會責任
綠在區區|荃灣沙咀道一個環保工場被街坊投訴,長期放置大大袋垃圾霸佔行人路,僅容得下一人通過,街坊有時甚至要兜路行。該工場是是環保署轄下外判項目「綠在路德圍」,由香港基督少年軍承辦。投訴市民向免費電視77台節目《一線搜查》表示:「環保都要講社會責任!」 荃灣街坊不滿要兜路行 荃灣街坊張先生向《一線搜查》表示,該工場所有的沙咀道路段因為鄰近巴士站,因此他上班必經之路。然而由於工場將大大袋垃圾放置在行人路兩旁,令街坊難以通過,如果貨物太多,甚至要兜路行。他又指如果是下雨天,手持雨傘已經不便,該處又因垃圾變得擠逼,加上垃圾淋了雨水,更令人不想通過,「咁你兩邊擺到咁樣,咁人哋個個行得咁辛苦,咁你都唔衛生啦!」 鄰舖車房職員表示無奈 該環保工場附近有維修車房,有不願透露姓名的車房職員表示,該工場的回收物品經常阻塞行人路,往往僅容得下一個人通過,如果工場職員正在處理回收品,其他人更是無法通過。另一位車房職員表示,當星期六日車房休息時,回收工場的垃圾便會霸佔車房門口行人路,而平時該工場的工作車輛駛至,也會妨礙車房車輛入,有時要自己動手移開雜物,「我講咗幾次都冇用,費事鬧交。」 「綠在路德圍」職員:我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