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 Kathy Lo
- 2023年03月17日
挖耳屎可致癌 醫生揭女子做錯一步 需切耳保命|附耳屎正確清理方法
耳屎|不少人也會在洗完澡之後,習慣用棉花棒、掏耳棒清潔耳朵。但如果用錯方法,挖耳屎隨時會導致患癌!內地一名女子挖耳朵因做錯⼀事,耳道潰爛見骨,隨後更確診罹患耳道癌,須切除左耳保命。有醫生指出,如有耳朵痕癢問題,應使用正確止痕方法,否則隨時「出事」,即看下文了解。 挖耳屎做錯⼀事 致耳道潰爛患癌 早前內地有一名75歲女子因聽力變差求醫,經診治後發現其左耳道破裂,有一個約3.5厘米乘2厘米的傷口,傷口表面已經潰爛並露出耳朵軟骨。檢查後,該女子確診患上了「外耳道鱗癌」,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腮腺和頸部淋巴結,需要立即進行手術切除耳朵以保性命。 習慣挖耳16年 越挖越癢 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生張建指,該女子有多達16年的挖耳朵習慣,即使沒有感到耳朵痕癢,也保持挖耳朵習慣,刺激了外耳道的表皮,最後越挖越癢,耳朵分泌物增多,挖耳朵就更加頻繁,進入惡性循環。張建表示,長期用力及頻繁地挖耳朵,會令外耳道表面不斷受到刺激,導致不斷產生分泌物。過程中會不斷積聚細菌,最終引發癌變。 張建表示,位於外耳道深部的外耳道癌,會出現流血、流膿、瘙癢等常見症狀,由於早期症狀較輕微,較容易被患者忽略。隨
- JL
- 2023年03月08日
一線搜查|青衣超市售$18燶叉燒 網民憂致癌:買炭食一樣 食安中心拆解風險
叉燒可謂是燒味的靈魂之一,如果有微燶的邊位,更為吸引,但如果整塊叉燒都燒焦,便是另一種說法了。日前,有街坊在青衣一間超市,發現一盒標價$18的超燶叉燒,引起網民熱議。有人擔心進食後會致癌,亦有人認為只要切走燶邊便可食用,十分抵買。食安中心指出,幾乎燒焦的食物,任何部分都含有污染物,部分更可致癌。 更多熱門文章: 醫管局推電子病假紙 打工仔必知10個重點 HA Go點用?點向僱主出示?內地通關二維碼「黑碼」申請教學 健康申報3大方法一文看|附申報網址消委會拆解4大洗頭謬誤 洗頭水多泡更乾淨?無矽最好?護髮素必須用? 日前有網民在Facebook群組「青衣街坊吹水會」發文,並上載一張相片,表示在青衣城一間連鎖超市,發現一盒售價為18元的叉燒。從照片可見,該盒叉燒份量非常多,外皮燒至焦黑,只有少量叉燒仍然呈紅色。而商戶在叉燒上貼著的商品標籤,貨品名稱由「燒味雙拼」改為手寫「燶叉燒」,描述相當「老實」。 帖文一出,隨即引起很大迴響,有人擔心叉燒太燶會對身體有影響,可能會致癌,「癌症叉燒」、「諗起癌症患者不顧燶焦食物放入口致禍」、「小心食咗有事」、「買炭食一樣」。亦有人認為超市不應出售焦黑叉燒,
- Cory
- 2023年03月06日
防癌、防腦退化多吃!這款蔬菜被稱「超級食物」 醫生:一吃法還能對抗糖尿病
防癌食物|多吃蔬菜有益健康。有醫生指出一款被稱為「超級食物」的蔬菜,除了含豐富維他命之外,日常多吃還有助預防腦退化、癌症、心臟病、糖尿病4大疾病!這種蔬菜雖然未必人人愛吃,但卻非常有益,醫生更分享有一種食法能有效對抗糖尿病。 「超級食物」有效預防4大疾病 台灣內科專科醫生傅裕翔在Facebook專頁分享,一款被稱為「超級食物」的蔬菜,雖然未必人人愛吃,但多吃卻能預防腦退化、癌症、心臟病、糖尿病4大疾病!當中一種食法更能有效對抗糖尿病。 洋蔥含豐富營養 而這款「超級食物」就是洋蔥!台灣家醫科醫生李思賢曾於Facebook專頁提到,洋蔥同時擁有低熱量和高營養密度,並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B、鉀離子等營養。新鮮的洋蔥十分甘甜,可以生吃或熟食,不過因為洋蔥含有硫化物,有些人會不喜歡它的「嗆辣」味;又或怕切開處理時被會嗆到淚流滿面。 洋蔥4大好處 到底這款「超級食物」有多厲害?傅裕翔醫生表示,洋蔥含有槲皮素、類黃酮、硫化合物,這三種豐富營養對人體健康有以下4大好處,並能有助預防4種疾病: 洋蔥好處|【1】 抗氧化 洋蔥含有槲皮素,這種營養素能有助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對抗發炎、降低壞膽固醇
- 大C
- 2023年02月15日
癌症|免疫療法為膀胱癌治療效果加持 亦有助治療「三陰性乳癌」
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或電療時,可能要承受會引起不適的副作用。近年流行的「免疫療法」,則是借助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副作用比化療少,其應用範圍和成果,近年越來越受重視。《有線健康》邀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講解免疫療法應用於治療膀胱癌和乳癌的最新進展。 免疫療法對三陰性乳癌治療有莫大幫助 癌症的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是於2016年引入本港,早期用於治療肺癌為主,近年已擴展至其他癌症,例如乳癌或膀胱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說,在治療乳癌方面,免疫療法通常會用於「三陰性乳癌」。「三陰性乳癌治療平均較難,過往一般只可用化療,但隨著新研究結果,我們知道若加入免疫療法,對於三陰性乳癌的病人有莫大的幫助。我們可以將免疫療法加上化療,用在手術前的治療上,透過這方法令病人的腫瘤進一步縮小,提升手術成功的機會。」李醫生說。 免疫療法用於膀胱癌有新進展 至於免疫療法用於膀胱癌,則是近年較新的進展,醫生會和病人商議,完成化療療程之後,做一個持效治療(Maintenance therapy),即接受一年的免疫療法,以增加病人存活以及無惡化的時間。「過往未有持效治療的時候,膀胱癌病人很多時
- PL
- 2023年02月14日
肝癌早期病徵難察覺 醫生警告6類人高危 須每半年做身體檢查
肝癌是本地第五大常見癌症,令市民大眾聞肝癌色變,甚至出現很多誤解,影響治療和康復進程。《有線健康》邀請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馬家榮醫生,講解如何及早識別肝癌,以及治療方法。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外科專科醫生馬家榮說:「不少病人因對肝癌有誤解而耽誤病情,容易影響治療和康復進程。事實上早期肝癌透過肝臟切除手術(liver resection /hepatectomy),以我們中心的數據,有近7成的肝癌個案,由於及早發現腫瘤而可做手術移除並痊癒的。」 慢性乙型肝炎是最大風險因素 根據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在2022年的臨床數據分析,肝癌個案之中,超過9成患者體內曾帶有乙型肝炎病毒,當中男患者佔73%,女患者佔27%,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都是正值家庭支柱或光輝盛年的階段,遇上肝癌面對的身心壓力更大。馬醫生指出:「乙肝病毒(HBV)屬DNA病毒,可以在肝細胞內複製至整個肝臟,甚至無需經歷肝炎、肝硬化就『跳級』變成肝癌。」 高危族宜定期篩查 馬醫生說,早期肝腫瘤小於5cm者一般沒有病徵,因此患者可以毫無任何明顯症狀下發病而
- JL
- 2023年02月09日
食道癌|50歲女吃湯圓鯁喉 醫生一看「這病徵」揭她患食道癌 6大症狀要小心
鯁喉或或出現吞嚥困難要小心,有可能是食道癌症狀。一名50多歲女子在元宵節吃湯圓時鯁喉,食道被湯圓黏著,無法進食。醫生為她診治時發現其有嚴重的胃酸倒流,更患上第一期食道癌。醫生指,幸好及時發現,否則嚴重可致脫水死亡。醫管局列出食道癌6大早期症狀及高危因素,大家要小心。 吃湯圓鯁喉揭患食道癌 綜合台媒報道,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王文倫分享個案,指一名50多歲女子吃湯圓時鯁喉,整個食道被湯圓黏著,胸口出現異物感,無法進食及吞口水。醫生為她移除湯圓時,發現她有嚴重的胃酸倒流,導致食道狹窄,更揭發其食道下段出現第一期食道癌。女子亦表示在此之前,完全沒有任何症狀。 不及時治療 嚴重可致脫水死亡 王文倫指出,由於湯圓的甜度較高,難以消化,會加劇胃酸倒流的情況。另外,若有食道癌、食道腫瘤病史的人士,食道比一般人狹窄,在進食湯圓的時候更易鯁喉,不但無法進食,而且連口水都吞不到。他續指,這類患者的胸部及喉嚨會出現嚴重的異物感,如不及時治療,有機會造成脫水,甚至死亡。 王文倫又提醒,有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建議少吃甜湯圓,選擇鹹湯圓較能避免引起胃食道逆流。另外,由於湯圓屬於糯米類,並不容易消化,應適量進食,不宜
- 大C
- 2023年02月08日
癌症|免疫療法應用於晚期肺癌 可增存活機會及無惡化時間
癌症的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是於2016年引入本港,近年擔當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免疫療法」是借助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相比傳統化療及電療有許多優點。《有線健康》邀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講解免疫療法如何應用於治療肺癌。 免免疫療法為晚期肺癌帶來機會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說,「免疫療法的基本原理,是借助病人本身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其中一大好處是副作用比化療少。而免疫療法為不少發現時已屬較後期,甚至已出現擴散的癌症,帶來控制腫瘤、延長壽命的機會,有小部分甚至能達至「完全緩解」(即檢測不到體內有癌細胞)。」 其中最早採用免疫療法的癌症之一,是本港「頭號殺手」肺癌,近年更發現,檢測第四期肺癌病人體內的PD-L1水平,可幫助醫生制訂最佳的治療方案。 患者PD-L1水平高對免疫療法反應一般較好 「PD-L1是一種腫瘤內的蛋白,有理論認為,部分腫瘤細胞通過高水平的PD-L1,結合免疫細胞上的PD-1蛋白,從而抑制免疫細胞的攻擊。整體來說,PD-L1水平高的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一般會較好。」李醫生說。 因此,如檢測PD-L1水平不超過50%的話,可考慮利用化療配合免疫
- JL
- 2023年01月18日
胰臟癌|大便經常沖不走 醫生揭男子1個壞習慣導致 不正視恐患胰臟癌|附5大預防方法
大便的顏色、形狀等,都可以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大家沖廁前會留意自己的便便嗎?原來如果經常沖不走亦可能是警號!有醫生分享個案,一名40多歲男子,發現大便經常都沖不走,結果揭發是因慢性胰臟發炎所致,醫生警告,如果置之不理,會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會。 台灣外科醫生陳榮堅在Facebook專頁分享個案,指一名40多歲的男子交友甚廣,平日有很多聚餐,有次與朋友聚餐,去完廁所後,沖水沖了2次仍沖不下去,由於當時酒酣耳熱,於是未有理會。而其友人正好是下一位如廁的人,一出來便嗆他「你怎麼這麼不愛衛生,上廁所沒沖乾淨,我還幫你沖,但為什麼你的大便都沖不下去?」 此時該男子才意識到身體狀況異常,前往求醫。而他可能是因為平常攝取太多酒精,已經開始有慢性胰臟發炎的狀況,而且愈來愈嚴重,在家中排便甚至要沖4至5次才能將大便沖走。醫生向他警告,如果慢性胰臟發炎的狀況置之不理,會增加患上胰臟癌的機會,加上男子家族有胰臟癌的病史,於是被嚇得開始戒酒。 醫生指,該名男子過了4、5年後再度回診就醫,表示自己再次出現脂肪便的狀況,擔心患上胰臟癌。醫生為他檢查後一切正常,了解後得知是因為他換了工作,經常將午餐放到晚上才吃,所以
- 大C
- 2023年01月11日
膀胱癌治療|患者一定要切除膀胱? 醫生:年長患者可選擇放射治療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公佈的數字,2020年本港約有450宗膀胱癌確診個案,當中有四分之三是男性,而不論男女患者都是以65歲以上為多。《有線健康》邀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講解膀胱癌不同階段的治療方案,以及不用治療方案的效果。 假膀胱代替造口和尿袋 早期的膀胱癌,很多時會由泌尿外科醫生以手術治療,切除膀胱,之後替病人開一個造口,以外掛尿袋儲存小便,病人定時清理,便可解決問題。此外也有更先進的手術,部分適合的病人可由泌尿外科醫生造一個假膀胱代替造口和尿袋,病人定時插喉把小便排走即可。 不過,由於膀胱癌病人很多時年長,未必能夠承受較大的手術,所以會轉交腫瘤科醫生以放射治療代替手術。目的是希望以放射治療將膀胱內的腫瘤清除,達至根治的情況,雖然整體成功率不及外科手術切除,但對於年紀大、身體狀況不適宜接受大手術的病人,放射治療是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 第四期患者可藥物治療 至於藥物的使用,通常有兩種情況:第一,病情未到第四期,即未出現轉移,希望藉藥物把腫瘤縮小,方便泌尿外科醫生把腫瘤切除;另一種情況是膀胱癌已出現轉移,難以用手術清除,所以必須使用藥物治療,控制腫瘤。 整體來說,藥物治療一般都
- 大C
- 2023年01月04日
膀胱癌症狀|尿頻?血尿?膀胱癌有甚麼症狀?醫生拆解確認膀胱癌步驟
根據醫院管理局網站「智友站」資料,膀胱癌是香港常見癌症之一,平均每年有約400宗新症,男性患者較女性多,比例大約是3比1,常見於55歲到70歲的人士身上。膀胱癌如能早期發現,治癒率很高,《有線健康》邀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講解膀胱癌症狀和診斷流程,例如一般人常問的尿頻和血尿,哪個是主要症狀呢? 膀胱位於下腹,大約肚臍對下一隻手掌距離的位置,它的功能是將由腎臟排出的小便儲存起來,直至一定儲存量(一般成年人大約400-500毫升)便會發出尿意,膀胱收縮令小便排出體外。 膀胱癌病人未必有痛感 症狀方面,在臨床上,膀胱癌病人很多時未必有痛感,他們來見醫生,大多是因為血尿的問題。醫生會初步先做檢查,看看是否尿道發炎,或膀胱結石等問題導致血尿,若排除了以上因素並且血尿持續2至3星期以上,便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例如由泌尿外科醫生進行內窺鏡檢查,好處是醫生可直接用肉眼看見膀胱裡面的情況,若看見有懷疑的地方,可以直接用內窺鏡取出組織進行化驗,確定是否有惡性腫瘤。 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見警號 所以,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見的警號。而血尿本身也有嚴重程度之分,若不太嚴重,可能會看見小便落到馬桶後有少許血絲,或細
- JL
- 2023年01月01日
肝癌|10大傷肝壞習慣!睡眠不足5小時易患脂肪肝|附肝癌7大症狀
肝癌是本港常見癌症的第5位,很多人發現患上肝癌時已是中晚期,絕對不容忽視。有營養師在社交平台發文,指出「大部分肝病不一定會有明顯的症狀,當有症狀時通常是很嚴重了!」同時又列出10大傷肝的壞習慣,提醒大眾要避免這樣做,當中包括喝酒、久坐少動等,即睇下文。 10大傷肝壞習慣 台灣營養師程涵宇在Facebook專頁發文指出,「大部分肝病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當有症狀時通常是很嚴重了!」 她表示,護肝保肝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傷害它,避免以下10大傷肝壞習慣。 1. 喝酒 常聽說「喝酒傷肝」,程涵宇指,因為肝臟負責代謝酒精,喝酒會提高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2. 肥胖 肥胖會導致肝臟脂肪積聚,容易造成肝臟發炎及肝臟受損。 3. 胡亂吃藥 藥物不要亂吃!進食來歷不明的中藥、西藥,又或是沒有跟從劑量指示服用藥物,甚至吃藥時攝取酒精,都非常容易對肝臟造成傷害。 4. 高油飲食習慣 進食飽和脂肪(如:雞皮、肥肉)、紅肉(如:香腸、火腿)、反式脂肪等,會造成肝臟穀胱甘肽代謝受損,身體發炎氧化造成脂肪肝,從而導致肥胖及肝損傷。 5. 喜愛含糖食物、飲料 喜歡吃高糖食物(如:蛋糕)、含糖氣泡飲料、含糖零食,都
- Cory
- 2022年12月21日
胃癌|男子不煙不酒突胃腫瘤出血 醫生揭每日吃「這水果」出事 附7招預防胃癌
多吃水果有益健康,但原來都暗藏「陷阱」!有台灣醫生分享病例,一名已戒掉煙酒、飲食清淡的胃癌病人,病情一直穩定,但近日卻因為大出血暈眩住院。經醫生檢測後發現是胃腫瘤出血,原因竟是因為他每天都吃一種水果而導致,即看下文了解。 不煙不酒 突胃腫瘤出血 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於其Facebook專頁發文分享病例,指近日收到了一名60多歲男性病人。該患者雖然有胃癌病史,並正接受治療,但過去一年情況一直非常穩定。可是,那名男病人近日卻突然大出血暈眩住院,經胃鏡檢查後,發現是他的胃腫瘤出血。錢政弘查問病人近期飲食情況,對方表示罹癌後早已戒掉煙酒,亦甚少外出吃飯、飲食清淡。 每天吃一顆桔致胃腫瘤出血 但經錢政弘追問下,得知原來那名病人每天會吃一顆桔,而正正就是這個飲食習慣導致他的胃腫瘤出血。他指出,雖然桔含有豐富維他命C、鉀和多酚,可保護呼吸道。但由於桔與橙、檸檬等均是酸性水果,有可能會增加我們腸胃傷口或潰瘍出血風險。 酸性水果3類人不宜吃 酸性水果是指經體內消化後,PH值小於7的水果,例如橙、檸檬、桔、草莓等。酸性水果內含的酸性物質「單寧酸」,不容易被氧化分解,容易導致體內偏酸,不宜多吃。而單寧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