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
- JL
- 2023年03月23日
忍尿傷身10大嚴重後果 失禁、腎衰竭、終身洗腎 腎臟科醫生:人生會變得非常悲慘
忍尿|相信很多人都試過因為工作太忙、找不到廁所等原因而忍尿,可是大家知道這個壞習慣十分傷身嗎?腎臟科醫生洪永祥在社交平台列出忍尿對身體造成的10個嚴重傷害,不但會導致泌尿道感染、失禁及腎衰竭等,甚至有機會出現生命危險,大家要小心了! 腎臟科醫生洪永祥在社交平台以「年輕憋尿老年慘」、「憋尿超傷身,十大恐怖排行榜」為題發文,指出很多人從年輕開始養成忍尿的壞習慣,一旦年紀大了,人生便會變得非常悲慘。他解釋,忍尿是指在感覺到需要排尿的情況下,刻意忍住或延遲排尿的行為。一般人膀胱容量約是350到400毫升之間,一旦膀胱超過尿液儲存量,便會產生排尿感,而通常200毫升就有尿意,若尿液儲存超過400毫升,則被定義為忍尿。 洪醫生續指,經常忍尿會令膀胱長期處於極度膨脹的狀況下,會令膀胱缺氧、血液循環變差、尿液逆流、神經功能失調。如果年長人士忍尿,更有可能出現不可逆的傷害,甚至有生命危險。 忍尿對人體造成10大傷害 有見及此,洪醫生根據嚴重程度,列出「忍尿對人體造成的10大傷害」排行,提醒大家絕不能輕視! 忍尿傷害|第10名-腹痛、腰痛 忍尿可能會令腹部、腰部及骨盆底肌肉變得繃緊,久而久之腰椎過度彎曲或
- Kathy Lo
- 2023年03月17日
挖耳屎可致癌 醫生揭女子做錯一步 需切耳保命|附耳屎正確清理方法
耳屎|不少人也會在洗完澡之後,習慣用棉花棒、掏耳棒清潔耳朵。但如果用錯方法,挖耳屎隨時會導致患癌!內地一名女子挖耳朵因做錯⼀事,耳道潰爛見骨,隨後更確診罹患耳道癌,須切除左耳保命。有醫生指出,如有耳朵痕癢問題,應使用正確止痕方法,否則隨時「出事」,即看下文了解。 挖耳屎做錯⼀事 致耳道潰爛患癌 早前內地有一名75歲女子因聽力變差求醫,經診治後發現其左耳道破裂,有一個約3.5厘米乘2厘米的傷口,傷口表面已經潰爛並露出耳朵軟骨。檢查後,該女子確診患上了「外耳道鱗癌」,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腮腺和頸部淋巴結,需要立即進行手術切除耳朵以保性命。 習慣挖耳16年 越挖越癢 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生張建指,該女子有多達16年的挖耳朵習慣,即使沒有感到耳朵痕癢,也保持挖耳朵習慣,刺激了外耳道的表皮,最後越挖越癢,耳朵分泌物增多,挖耳朵就更加頻繁,進入惡性循環。張建表示,長期用力及頻繁地挖耳朵,會令外耳道表面不斷受到刺激,導致不斷產生分泌物。過程中會不斷積聚細菌,最終引發癌變。 張建表示,位於外耳道深部的外耳道癌,會出現流血、流膿、瘙癢等常見症狀,由於早期症狀較輕微,較容易被患者忽略。隨
- Yanco
- 2023年03月12日
尿液顏色5大隱藏訊息 醫生警告:長期透明是電解質失衡 深黃色都有問題?
小便是日常的生理需求,可能大家覺得普通不過,但每次的尿液顏色、深淺程度,其實都顯示了當下的身體狀況,例如5種常見顏色,透明、淡黃、深黃、橙色、紅色,背後有其隱藏意義,懂得察覺的話,就可以預早洞悉身體警號! 台灣泌尿科醫生高銘鴻醫師在其Facebook專頁中指出,常見的尿液顏色可分為5種,分別是透明、淡黃、深黃、橙色、紅色,不同的顏色就代表不同的身體狀況,謹記在沖廁所前,至少留意一眼! 尿液顏色拆解身體狀況 日常生活喝水量要足夠,才對身體健康有益,而尿液顏色亦會顯示身體相應的情況和隱含問題,大家記住察看尿液顏色,為自己做個簡單的身體檢查! 1. 透明、乾淨 透明、乾淨的尿液代表身體補充了大量水分,但要注意不能喝過量水分,避免導致血液中的電解質失衡。 另一方面,如果身體在沒有補充很多水分的時候,仍一直出現透明、無色尿液的話,就要注意這可能是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腎炎的前兆,若有其他不適,建議進行檢查。 2. 淡黃色 當喝水量充足時,尿液顏色會是偏淺色,呈淡黃色,代表水分攝取足夠,是身體健康的好現象。 3. 深黃色 當身體長時間沒有喝水、攝取的水分不足時,尿液會呈深黃色,就像早上起床後去洗手間
- JL
- 2023年01月18日
胰臟癌|大便經常沖不走 醫生揭男子1個壞習慣導致 不正視恐患胰臟癌|附5大預防方法
大便的顏色、形狀等,都可以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大家沖廁前會留意自己的便便嗎?原來如果經常沖不走亦可能是警號!有醫生分享個案,一名40多歲男子,發現大便經常都沖不走,結果揭發是因慢性胰臟發炎所致,醫生警告,如果置之不理,會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會。 台灣外科醫生陳榮堅在Facebook專頁分享個案,指一名40多歲的男子交友甚廣,平日有很多聚餐,有次與朋友聚餐,去完廁所後,沖水沖了2次仍沖不下去,由於當時酒酣耳熱,於是未有理會。而其友人正好是下一位如廁的人,一出來便嗆他「你怎麼這麼不愛衛生,上廁所沒沖乾淨,我還幫你沖,但為什麼你的大便都沖不下去?」 此時該男子才意識到身體狀況異常,前往求醫。而他可能是因為平常攝取太多酒精,已經開始有慢性胰臟發炎的狀況,而且愈來愈嚴重,在家中排便甚至要沖4至5次才能將大便沖走。醫生向他警告,如果慢性胰臟發炎的狀況置之不理,會增加患上胰臟癌的機會,加上男子家族有胰臟癌的病史,於是被嚇得開始戒酒。 醫生指,該名男子過了4、5年後再度回診就醫,表示自己再次出現脂肪便的狀況,擔心患上胰臟癌。醫生為他檢查後一切正常,了解後得知是因為他換了工作,經常將午餐放到晚上才吃,所以
- JL
- 2023年01月14日
痔瘡|48歲男懶理大便出血3個月 暈倒送院揭痔瘡發作險死 3種人高危+預防方法
痔瘡是十分普遍的疾病,任何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不過若果漠視痔瘡發作,後果隨時可以很嚴重。有醫生分享個案,一名男子大便出血逾3個月,並且出現胸悶、心悸等不適,但一直未有理會,最終因暈眩被送院。醫生揭發是痔瘡發作所致,而且警告輕忽痔瘡的危機,有機會造成生命危險。 台灣大腸直腸外科醫生陳威佑在Facebook專頁發文分享個案,指一名48歲的男子長年工作繁忙,因此即使大便明顯出血超過3個月,而且容易胸悶 、心悸、臉色蒼白,甚至走一小段路就會覺得喘,仍無暇理會,未有求醫。而該男子最近更容易眼前一黑,連坐大眾交通工具也站不穩,結果被家人緊急送院。 陳威佑為男子進行抽血檢查,發現其血紅素只剩一半,從正常的14 gm/dL掉到7 gm/dL,醫生指出,是因為男子的痔瘡沒控制好所導致。陳威佑表示,痔瘡是常見的疾病,長期久站或久坐的工作型態、便祕、肥胖、水分攝取不足、飲食習慣不佳等因素都容易引起,不過若果輕忽而不醫治痔瘡,會為生活帶來不便、出現後遺症,嚴重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他續指,若有嚴重的痔瘡,即使是排出軟便都有可能會出血,較硬的糞便更會增加摩擦破皮範圍和有劇痛感。而痔瘡造成出血一次20至30mL
- JL
- 2023年01月10日
一線搜查|45盒喉糖被黑衣女子掃光 網民倡限購 藥劑師:過量服用可致呼吸困難
新冠疫情持續,本港近日掀起藥物搶購潮,市面上多款退燒止痛、感冒藥物都被一掃而空,更有人趁機牟利。日前,有網民目睹一名女子在大型連鎖護理店大手購入45盒喉糖。不少網民批評涉事女子的行為自私,又認為有必要限購。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曾在消委會報告中指出,部分喉糖含不同消毒殺菌成分,若過量服用有機會引致口腔痛、過敏或呼吸困難。 Facebook專頁「中女講呢啲」日前發文指,收到朋友傳來照片,表示在一間大型連鎖護理店內,目睹一名女子,一口氣將整個貨架的喉糖掃光,經店員點數後得知她一共購入多達45盒喉糖。帖文續指,由於該名女子付款時動作緩慢,令後方正在等候付款的顧客大感不滿。從照片可見,該名身穿黑衣、束起頭髮的女子站在收銀處,前方擺放著大量喉糖,正等待店員點算數量並付款。 發文者指,「家下真係乜X都搶,聽聞尿片、止痾藥都斷X哂貨。」為免有需要的人士沒有藥物,她認為消費者要自律,又建議藥房等店舖限制顧客購買的數量,「以防啲自私精或炒家大量入手」,並直言「再唔監管真係失晒控」。 帖文一出,隨即引起熱議。不少網民批評涉事女子的行為自私,「見到呢啲真係想爆粗」、「真係好X討厭」、「乞人憎」。又有人
- JL
- 2023年01月05日
一線搜查|新冠確診者可向私家醫生求診 外出求醫有2大條件|附469名應診醫生名單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加上近日天氣寒冷,本港確診個案、患上流感人數持續高企。衞生防護中心指出,檢測陽性人士,若果病情屬輕微,可選擇向私家醫生求醫,而過程中必須做足2大安全措施。現時有469名醫生已在醫健通登記,可為確診人士提供醫療服務,並且取得新冠口服藥物作治療,即睇名單。 截至1月4日,本港累計核酸陽性檢測個案1,184,735宗,以及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1,517,098宗。日前,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公立醫院正處於冬季服務高峰期,加上近日天氣寒冷,新冠病毒、流感等呼吸道感染個案數字持續高企,前往急症室求診人數上升,因此候診時間相對較長。他建議,病情較輕的患者,可到普通科門診或向私家醫生求醫,使醫院集中資源治療病情較嚴重的病人。 確診者可向私家醫生求醫 衞生防護中心亦指出,新冠病毒檢測陽性人士,如果病徵輕微可向私家醫生求醫。不過要注意,外出求醫有2大條件,隔離令訂明,確診者在外出求診時,需要使用點對點交通離開隔離的地方,而且期間須全程戴上貼面的外科口罩、KN95、KF94口罩或呼吸器(例如:N95口罩)。 469名私家醫生 可處方新冠口服藥 另外,政府一直有向私家醫生提供新冠口服抗
- JL
- 2023年01月03日
一線搜查|筲箕灣街坊免費送撲熱息痛藥 每人限取30粒 網民讚無私|附醫生2大應急止痛方法
撲熱息痛藥|本港近日出現止痛退燒藥物搶購潮,有人更趁機炒賣。有筲箕灣有熱心街坊於網上發文,提到在執拾房間時,發現一盒將於今年2月過期的撲熱息痛藥物,一共有480粒,為免浪費決定免費向有需要人士派發,獲網民大讚無私。另外,脊骨神經科醫生何梖榮亦在社交平台分享,若痛症發作,又買不到止痛藥的2大應急止痛方法,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該名街坊於Facebook群組「筲箕灣西灣河關注組」發文,表示免費向有需要的人士派發撲熱息痛藥物。她指出,該盒撲熱息痛藥物每錠藥片劑量為500毫克,適用於止痛退燒,並有助舒緩各種痛症,例如頭痛、關節痛及牙痛等。12歲或以上兒童及成人每日3至4次,每次1至2粒,成人每日最多服用4000毫克,即8錠藥片。而6至12歲兒童則每日3至4次,每次0.5至1粒,每日不能服用多於3錠藥片。 每人限取30粒 籲有需要才取 她指自己有48排撲熱息痛,每排有10粒,再加上另一位善心街坊額外送出的11排,一共有59排,共590粒藥物,而藥物的有效日期至2023年2月,她規定每人限取3排30粒,先到先得,並且呼籲有需要才取。 網民憂藥物落入炒家手 帖文引起迴響,不少網民大讚事主善心,「香港人
- PL
- 2023年01月02日
新冠肺炎|同住家人陽性確診 餐具、衣服如何消毒?家居感染高危位?醫生教7招避免中招
本港新冠肺炎個案近月明顯上升,萬一你的家人出現病徵,疑似或證實確診陽性,接下來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受感染?有台灣醫生在YouTube頻道分享7招,教授如何有效避免病毒在家居散播,以及降低受感染風險。 1. 預備一套專屬衛生用品 台灣兒童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黃瑽寧在其YouTube頻道上分享指,如果家中有人確診,第一時間要為他找一個單獨的套房,最好包括有自己的洗手間,以及自己的床;如果家中只有一個洗手間的話,起碼都要為確診者準備一套個人衛生用品,而且要用專屬籃子盛載,每當他走出房到洗手間時,就提著該籃子出入。 2. 進入洗手間前後消毒雙手 黃瑽寧建議,確診者使洗手間之前,以及之後,都需使用酒精搓手液消毒雙手,減低散播病菌的機會。 3. 漂白水清潔洗手間捉摸過地方 確診者使洗手間後,需戴上口罩及手套,並用稀釋50倍的漂白水,擦拭曾經捉摸過的地方,例如水龍頭、馬桶按鈕、門把等等。 4. 消毒過去24小時常捉摸地方 確診者過去24小時接觸過的家居環境,也是消毒重點。清潔前應先戴上口罩及手套,把屋內的窗戶打開讓室內通風,然後用稀釋50倍的漂白水,徹底清潔經常接觸到的地方,例如電燈開關、門把、遙控器
- PL
- 2022年12月15日
新冠肺炎確診|急症室醫生染Omicron 刀割式喉嚨痛+夜咳 4招秘技紓緩病徵一周轉陰性
本港感染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不少網民分享患病經過時,都大呻喉嚨痛如刀割。有本港公立醫院急症室醫生早前在社交平台分享確診Omicron的經過,指病發期間也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除了靠服藥,還分享4招秘技紓緩夜咳喉嚨痛,低成本且有效,確診人士不妨試試。 晚上病徵加劇 一瞓平就咳 公立醫院急症科醫生鄺葆賢今年3月,在社交平台上載一張快測檢測陽性照片,並講述她染疫的經過。據照片所見,她由3月4日發病,3月10日及3月11日連續兩日的快速檢測呈陰性,即染疫6天後便痊癒。 鄺葆賢指,發病首天突然感到腰痛,於是下班便用快速測試棒檢測發現「中招」,至半夜身體便感忽冷忽熱及發燒,喉嚨劇痛。她透露,發病首兩、三日,每日只有進食與睡覺,第四日開始減少喉嚨痛,後來更出現類似鼻水倒流造成的咳嗽:「夜晚一瞓平就咳」。她又指,病徵通常在夜晚加劇,因為在睡前會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以及Paracetamol 撲熱息痛:「食咗瞓得到就自然會好。」 終於明白什麼叫「喉嚨爆痛」 大部分Omicron患者都會有喉嚨痛症狀。鄺葆賢就表示,確診後終明白病人形容的「喉嚨爆痛」是什麼感覺:「終於知差唔多每個嚟睇嘅病人
- JL
- 2022年11月16日
九把刀2歲女染RSV發燒咳到嘔 心痛求助:怎麼對抗這病毒?醫生提醒留意2症狀
小朋友生免疫力較弱,容易生病,作為家長當然擔心又徬徨。台灣著名作家九把刀的2歲女兒日前患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RSV),不但發燒及流鼻水,更一直咳嗽,甚至半夜咳到吐等,令九把刀相當心痛,並且在網上發文求助:「有父母可以分享怎麼對抗這個病毒嗎?」兒科專科醫生周中武接受《有線健康》訪問時指,RSV於冬季常見,病徵與傷風感冒、流感相似,提醒家長可留意2大症狀以分辨。 九把刀愛女患RSV 半夜咳到嘔 台灣著名作家兼導演九把刀(原名柯景騰),於2017年與前主播周亭羽結婚,兩人育有兩名女兒,分別是2歲的「魯拉拉」及數個月大的「拜蹦」。 九把刀日前(12日)在社交平台發文,並貼出多張照片,指大女兒「魯拉拉」患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本港又稱為「呼吸道合胞病毒」),出現發燒、流鼻水、咳嗽等症狀,更曾半夜咳嗽到吐,並且耳朵痛到哭。九把刀眼見女兒生病,直言「很可憐」,又謂希望女兒不會嚴重到出現中耳炎。 九把刀心痛求助:怎麼對抗這病毒? 由於患上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患者一般多流鼻水,於是九把刀買了洗鼻器給女兒,但是女兒卻對此十分抗拒,九把刀指:「目前還找不到方法騙她就範,只能用蒸臉機拿來蒸鼻子」。另外,因病
- PL
- 2022年10月09日
飲酒易面紅?原來身體缺乏重要酵素 醫生警告患3種癌症風險大增
你是個一飲酒便容易面紅的人嗎?如果是的話就要小心了。有醫生警告,酒後容易面紅的人,體內缺乏一種重要酵素,導致代謝酒精能力較常人差,如果每日持續喝酒,致命的有毒物會容易累積,患食道癌、頭頸癌和口腔癌風險都會大增。 台灣外科醫生江坤俊指出,當人們喝下酒後,一般會被身體代謝成致命毒素乙醛,然後再被代謝成無毒的乙酸。然而在第二階段的代謝過程當中,人體需要有一個重要的酵素—乙醇去氫酶。 缺乏酵素仍持續飲酒 食道癌風險大增 有些人天生欠缺乙醇去氫酶,當他們喝下酒後,酒精無法轉化成無毒的乙酸,於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乙醛,便會被人體吸收,造成很大傷害。江坤俊說,缺乏乙醇去氫酶的人,如果每日持續飲超過30克純酒精,份量相等於約兩杯紅酒,罹患食道癌的機率約增加100%、頭頸癌50%,還有口腔癌的機率也會大增。 或者你會問,飲酒不只傷肝嗎?為什麼會增加食道癌及口腔癌風險?江坤俊解釋,口腔內細菌可將酒精乙醇代謝,若人體缺乏酵素幫助乙醛轉換,致命毒素就會在上消化道累積,導致患食道癌、口腔癌風險大增。 如何分辨體內有無這酵素? 究竟怎樣分辨自己有沒有乙醇去氫酶?江坤俊指,有些人一喝酒便容易臉紅,又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