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
- i-Cable
- 2023年05月01日
垃圾徵費|指定膠袋再招標 堅持膠袋綠色、降低再生物料比例要求 環團批本末倒置
【有線新聞】垃圾徵費年內實施,但用來徵費的指定膠袋未有定奪。早前因為落標價過高、要再度招標,環保署為了堅持膠袋是綠色,在最新的標書將再生物料比例的要求大幅降到兩成,環團批評是本末倒置。 大家常用的紅色膠袋、膠樽等,回收後打碎成這些膠粒,經過熱熔、吹氣,切割後就是全新的膠袋,負責人說膠袋的顏色取決於回收物料本身。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如果純粹以回收物料製造膠袋,指定是綠色基本上近乎不可能,大部分膠袋是紅色、黑色為主,這些顏色基本上變不到綠色。」 這些膠粒百分百由本地回收再造而成,一公斤膠粒可製成50、60個常用的手挽膠袋。政府目標年內實施垃圾徵費,去年為指定膠袋招標,最終因標價過高而取消。重新招標降低要求,不再堅持香港製造、膠袋可以深色些、不透光率去到八成,但堅持要綠色,環保署指是為了方便執法人員巡查時目測分辨出違規垃圾。劉耀成:「可以印標誌、印上不同文字,寫明是垃圾徵費,例如印「大嘥鬼」其實都可以。指定綠色的話,只能用新的原材料或A級的回收物料,變成膠粒後加入綠色色種。」 指定膠袋有技術問題,但為了膠袋要綠色,環保署在標書將再生物料的比例要求進一步由五成降至兩成。綠惜地球
- i-Cable
- 2023年04月07日
垃圾徵費|指定膠袋再招標 業界批顏色要求不必要:難大量用再生物料
【有線新聞】垃圾徵費預料年內實施,環保署就指定膠袋重新招標,再生物料的比例要求由五成降至兩成,但依然要求膠袋是綠色,回收業界及環保團體批評顏色要求令再生物料難以大量使用。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綠色(膠袋)是如何來?是要用透明塑膠料加綠色顏料,這是不必要,如果接受黑色的話,(再生物料比例)不要說50%,100%都差不多可以做得到,你要綠色半透明狀態,未必可取得這麽多,質素好的回收物料去生產,這就是上次流標的致命原因。」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相信香港的再生物料,加上高、低密度兩種塑料是足夠,只要顏色不是抓緊一定要半透明鮮綠色,放鬆一些有利使用更多再生物料。」
- i-Cable
- 2023年02月22日
財政預算案2023|百分百擔保貸款助的士業界換純電動車 垃圾徵費最快年底實施
【有線新聞】政府將為的士業界更換純電動車提供百分百擔保貸款,總擔保額64億元。 全港目前有18,000幾輛的士,政府目標在2027年底前將電動的士增至3,000輛,電動巴士增加到約700輛。 新能源運輸基金會預留2億元,希望今年開展氫燃料電池、雙層巴士及重型車輛試驗,另外會預留3.5億元試驗電動渡輪。 垃圾徵費計劃最快年底實施。政府亦將撥款6,200萬元為街市、酒店、商場等回收廚餘,以及擴大屋邨收廚餘試驗計劃至一百座樓宇,將廚餘轉化為再生能源。
- i-Cable
- 2023年01月28日
垃圾徵費|垃圾袋將重新招標 不再規定須本地設廠 謝展寰料今年內仍可實行
【有線新聞】政府計劃今年內推動垃圾徵費,但仍未找到製造商生產指定垃圾袋。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指會剔除部分要求後重新招標,今年推行徵費目標不變。 扔垃圾要付費,今年就會實施。政府首次為垃圾袋招標,結果收回的標書全部太貴,以失敗告終。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指會剔除一些要求降低成本,再重新招標。謝展寰:「我們本來要求製造商要在香港設廠生產膠袋,垃圾袋在香港生產。現在我們再審視如何可以減少價錢,我覺得其實他有沒有在香港設廠其實不是太大關係,就算在內地或其他地方(生產)也同樣可以接受。我們要的是產品。」 他認為即使要重新招標,政府仍有可能在今年內推行徵費。謝展寰:「我們以前要求他在香港設廠,設廠也要時間。現在我們打算新的(標書)取消要求,應該可以節省很多設廠開廠的時間。所以我們估計雖然要重新招標,但整體時間表應相約,所以我們有信心今年可實行垃圾徵費。」 現時固體廢物中廚餘佔約三分一,是各分類中最多。謝展寰指當局已開始利用污水處理廠的設施協助回收。謝展寰:「污水廠中有污泥處理缸,我們可以把廚餘和污泥一同處理,共同產生沼氣。沼氣用於發電,可以把廚餘用於發電,跟廚餘廠的原理差不多,不用找地方興建廚餘
- i-Cable
- 2022年11月24日
消費新聞獎 本台報道「屋苑為垃圾徵費加管理費」 奪新聞影片獎銅獎
【有線新聞】消委會頒發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本台奪得新聞影片獎銅獎。 本台記者林凱潼去年報道實施垃圾徵費後,有屋苑預料會加住戶管理費,因為要買後備指定垃圾袋應付不守法的住戶,報道獲得新聞影片獎短片組別銅獎。 今屆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一共有311份作品參賽,頒發34個獎項。
- i-Cable
- 2022年06月06日
垃圾徵費最快明年下半年實施 環境局指生效首階段設適應期、不會施行罰則
【有線新聞】垃圾徵費最快明年下半年實施,環境局表示法例生效後首半年會設適應期,不會施行罰則。 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要市民確實認識或習慣這件事,需要法例生效後,市民才會開始醒覺,所以我們計劃在法例生效時,會有六個月的適應期。在這六個月內,除會加強宣傳外,我們不會施行罰則。我們遇到違法人士,只會警告或勸籲,讓他們有足夠時間知道要買甚麼袋、在哪買袋、如何做等。」 環境局又表示,本月會公開招標指定垃圾袋製造商,多間超市、便利店及網購平台已經表示願意成為指定銷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