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創未來
- 資訊節目
- 2025年06月28日
智創未來|廚餘再升級
【有線新聞】2024年的施政報告中,政府表示會持續推動減廢回收的工作,例如擴大社區回收網絡、倍增全港住宅廚餘收集設施等等,期望可以達到「零廢堆填」。為減少廚餘,有米線集團與教育機構合作,利用剩餘腩肉提煉豬油,製作成不同的生活用品,期望為減廢出一分力。
- 資訊節目
- 2025年06月21日
智創未來|飛機維修新方式
【有線新聞】飛行事故一宗都嫌多,不少意外的發生都與機件有關,當中包括引擎故障、起落架失靈等。本港有飛機維修公司引入新技術,用機械人運送及管理飛機零部件,期望透過科技,減低人為出錯,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提高飛行安全系數。
- 資訊節目
- 2025年06月14日
智創未來|自動化分揀系統
【有線新聞】每逢新學期開始之前,書商都忙於處理教科書訂單,但許多時候因為人手不足,導致分揀錯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物流商引入自動化技術,補充人力短缺之餘,還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 資訊節目
- 2025年06月07日
智創未來|水產養殖現代化
【有線新聞】在三面環海的香港以至全球,漁業都正面臨轉型與挑戰。傳統漁民憑傳統經驗與技術養殖,但紅潮、魚病隨時令心血化為烏有。2023年,政府發布《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目標是要推動漁農業升級轉型,邁向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主要措施包括發展深海養殖和推動現代化水產養殖。從實時水質監測器到深水網箱,科技和現代化設計如何成為漁民的後盾,推動藍色經濟?
- 資訊節目
- 2025年05月31日
智創未來|科技與教育
【有線新聞】政府近年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將教育與科技融合更成為大趨勢。為了讓新一代盡早接觸這些科技,有學校與本地一間初創公司合作,將人工智能課程常規化,學生可以親身體驗機械臂和傳感器的應用,裝備他們應對未來發展。
- 資訊節目
- 2025年05月24日
智創未來|我要高飛
【有線新聞】以往香港人想成為機師,大多需要投考本地航空公司龍頭,成為該公司的見習機師入行,又或者到海外學飛。疫情期間,航空業停擺,不少機師被迫轉行。疫情過後,航空運力逐步復甦,機師需求急增,但供應趕不上需求,於是香港國際航空學院在2023年開辦,為期14個月的「見習機師培訓課程」,決定自家培訓本地機師,給予香港人多一個追夢機會。 目前第一班部分學員,已經完成在美國雷丁的飛行訓練,即將返港完成最後2星期的課程就會畢業,而大部分的學員亦都獲得兩間本地航空公司的有條件取錄。航空學院期望提供機會,培育更多本地年輕機師,解決業內人才短缺問題。 無論是順風、逆風,只要心中有夢,定能高飛。
- 資訊節目
- 2025年05月17日
智創未來|AI寵物平台
【有線新聞】寵物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每一個寵物主人都希望讓寵物更健康、更長壽。有初創研發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透過寵物的糞便相片,判斷寵物的健康狀況,並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解答主人對寵物健康的疑問。
- 資訊節目
- 2025年05月10日
智創未來|港創踏足國際
【有線新聞】國際學生設計與工程大賽James Dyson設計大獎自2005年開始舉辦,每年都向所有工程及設計專業的學生及畢業生開放,希望從年輕人的頭腦中尋找各種能夠解決迫切的個人、社會、自然環境等問題的創新發明。每年都會有不少香港團隊希望憑藉他們的創新設計,爭取競爭資格,更香港隊伍曾獲取國際可持續發展大獎。
- 資訊節目
- 2025年05月03日
智創未來|數碼航空照片解讀系統
【有線新聞】航空照片自1924年引入香港,由最初的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測量、規劃、紀錄等用途。土力工程處的航空照片圖書館一直存放著過去不同年份及地點的紙本航空照片,供不同政府部門或顧問公司借用,從中獲取不同地點的各種地理資訊。去年年底,土力工程處推出全新的「數碼航空照片解讀系統」,將圖書館內的紙本航空照片數碼化,轉化為三維數碼資料和影像。
- 資訊節目
- 2025年05月01日
智創未來|港創踏足國際
【有線新聞】國際學生設計與工程大賽James Dyson設計大獎自2005年開始舉辦,每年都向所有工程及設計專業的學生及畢業生開放,希望從年輕人的頭腦中尋找各種能夠解決迫切的個人、社會、自然環境等問題的創新發明。每年都會有不少香港團隊希望憑藉他們的創新設計,爭取競爭資格,更香港隊伍曾獲取國際可持續發展大獎。
- 資訊節目
- 2025年04月26日
智創未來|消防火場科技
消防處透過不同的科技,提升消防員的工作表現。其中新引入的消防處室內定位設備,可以準確地記錄消防員在火場內行走的每一步,保障前線人員的生命安全,也讓指揮人員可以更精準地制定行動策略。 另外,消防處亦透過虛擬火場事故指揮訓練系統,讓消防員在浸沉式的體驗下,作出指揮策劃和調配資源的決策,增強他們的應變能力。
- 資訊節目
- 2025年04月19日
智創未來|STEM教育十年結
【有線新聞】政府在2015年的《施政報告》首次提出「STEM」教育,即指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當時教育局指為了應對全球不斷發展的創新科技,以及更好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政策,又撥款予全港中小學發展。十年過去,目前在中小學發展如何? 本港庫房連續三年錄得千億財赤,社會上有不少聲音認為應該削減部分教育開支。發展了十年,資源及配套開始成熟,「STEM」教育的撥款有否「瘦身」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