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創未來|醫科團隊研微型機械人 海星結構進入細小器官 如醫生「第三隻手」
【有線新聞】醫療科技講求精準細緻,有研究團隊融合各種專業知識研製出不同結構的微型機械人,能夠進入人體的細小器官,到達傳統醫療工具難以接觸的位置,成為醫生的「第三隻手」,為病人進行介入式治療。
這數隻在跳舞的「小海星」,是張立和團隊所研發的摺紙機械人。張立:「將磁場靠近微型機械人,你可以看到它摺起來,取決於磁場的角度,你可以讓它朝向不同的方向。它其實是仿照海裡海星的結構,所以大家看到它有5根手指,事實上它的每根手指上都有,一些微針的結構,就好像有些海星可以捉住珊瑚。」
「小海星」表面上的微針可以讓它攀附在人體組織上,摺疊起來以後體積變得更細小,可以進入人體微小的身體部位,到達預定的位置就可以將它打開,方便醫生進行治療。張立:「因為人體空間很有限,如果想把一些器件放到人體裡面的話,不可能在一個很大的狀態,直接把它放進去,比如把它吞下去,但是如果你有一張紙,把它摺疊成很小以後,就可以把它吞下去,吞下去以後,它在人體部位,胃裡面它可以再打開。」
他們所研發的微型機械人尺寸通常是在毫米,甚至更小,希望可以在人體細小的器官或者現有醫療工具難以達到的部位,成為外科醫生的「第三隻手」。張立:「它要像手一樣可以打開、合上,甚至合上的時候不是5隻手指都合上,可能是1隻手指、2隻手指合上,把它變成一個看不見的,進入人體後,看不見的『機械手』,然後可以幫助外科醫生,來進行遙控這個『機械手』,在人體內進行一些介入式治療。」
張立:「新的研究方向我們不停地在探索,其實人體內有幾個關鍵的部位,最關鍵的人體部位有兩個,一個就是心臟,還有一個就是大腦,所以我們現在比較關注的就是,怎樣可以比較好地把我們的微型機械人,可以送到大腦這個部位來進行一些治療。心臟的話,我們知道心臟在跳動的時候,它的血液流動非常快,所以我們也想看看我們的磁控技術,有沒有可能跟一些微型導管結合起來。」張立期望微型機械人可以被廣泛應用,令更多病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