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發展基金幫助大? 導演:投資者冀獲資助始投資 王英偉:有基金可抵銷風險
【有線新聞】上星期講到戲院結業、電影市道低迷影響資金鏈,電影發展基金成立至今獲政府注資逾29億元,對業界幫助有多大呢?
電影導演何爵天:「我是新導演。他(翁子光)是新監製,其實過程都不容易 ,加上題材不是合家歡 ,是一些比較血腥暴力 ,亦不吉利,投資風險好大。」
《正義迴廊》能開拍,有賴電影發展基金250萬元資助、近一千萬投資,最終票房4,160萬,成為史上最賣座港產三級片。獲金像獎16項提名,最終奪得兩個獎,最佳剪接以外,何爵天首次執導亦贏得新晉導演,成功彈出。
電影導演何爵天:「很多投資者都會希望先申請基金,成功申請那麼我們才投資。香港一齣戲如果要回本的話,一個很籠統的說法是要三成的回收才賺錢,假若拍900萬的話,即要有2,700萬才開始賺錢,還有宣傳發行、戲院分成。」
資金來之不易,亦令行業生態改變。何爵天:「以前導演一年拍4至5齣戲,即使質素不一定很好,『七日鮮』電影起碼都是練習機會,現在第一齣就要很出色。」
去年上畫的46齣港產片,11齣獲得電影發展基金不同計劃的資助,總資助額約6,000萬元,票房收益超過7,000萬元,只有4齣高於資助額。
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王英偉:「如果有電影基金支持來抵銷一部分風險都不是壞事,現在多元化,你作為投資者是否能夠拿捏得準一間電影公司,如以《毒舌大狀》為例,大家都說是香港三大票房紀錄之一,當時投的時候他是否預計到?他未必預計得到。如《年少日記》 全部由我們支持,但收入2,800多萬;《爸爸》亦是收入超過兩千萬。」
王英偉稱基金存在不是要做投資大戶,只為業界開拓更多可能性,「好像一壺水,如果市場很多水注入,政府就不用倒進那麼多水;不用倒那麼多水,不用資助那麼多電影;你這邊關水喉,那麼我就要注入更多水,瓶入面才可以繼續有水,有水才可以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