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年輕音樂人通過流行音樂 傳承瀕臨失傳客家山歌
【有線新聞】客家山歌在2014年納入本港首份非遺清單,但這種表演藝術正瀕臨失傳。有年輕音樂人嘗試將山歌融入流行音樂創作,有學者亦認同要保育客家山歌最重要是能夠吸引到年輕人。
「芙蓉打花層實層,妹今唔使咁黐賢。」客家山歌研究學者張國雄:「襯字加拖腔,我們可以說是(客家)山歌的基因。如果一首歌沒有發現拖腔,有襯字也可以,但沒有拖腔就不是(客家)山歌。」
張國雄是客家人,2000年開始研究客家山歌,他說客家山歌的特色是在七言四句為一組的歌詞中加入襯字,並用拖腔唱出。至於在音樂上的特徵,就是樂曲較簡單,音域比較窄。張國雄:「因為其實近似說話,還有很多時候是即興而歌的,不會說預先鋪排一些所謂音階裡面的音符。音域也是窄的,窄的意思就是說它停留在說話那個音域,都是環繞那數個音。」
為了吸引更多人接觸山歌,10年前已經開辦客家山歌練習班的長者中心找來年輕音樂人,與96歲的山歌歌者劉福嬌合作,嘗試在現代音樂融入山歌。音樂創作人唐煒晧:「客家山歌很崇尚即興、很自由、很隨心的一些創作,與RAP(說唱)那邊他們都做一些很即興的、很與生活周圍發生的事息息相關的元素全放進去。所以我想其實兩者也有些關係,不如將兩種音樂風格完全不同的但有一些聯繫的放在一起,看出來的效果如何,我做完出來後覺得也不錯。」
隨著愈來愈少人說客家話,客家山歌亦瀕臨失傳,張國雄相信透過流行曲傳承山歌元素,有利保育客家山歌文化。張國雄:「假設我有一首流行曲結構完全不同,突然間我中間設計有數個拖腔,可否說這也是山歌的基因放在這裡。流行化、傳承都是年輕人的參與,是我們的關注,如果缺乏他們這一代去做這事是很難傳承的。」
為了傳承客家山歌文化,張國雄亦有開辦工作坊,向學員講解山歌及打竹板唱客家「竹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