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本地畫家承嶺南派名師隨時代創風格 學者:香港中西交匯煉國畫新境
【有線新聞】不少國畫名家在二十世紀來港發展,甚至以傳統師徒相授方式開辦畫苑,有師承嶺南畫派的香港藝術家投身畫壇已70年,創出中西合壁的個人風格。有學者認為香港包容開放的藝術環境,造就中國畫多元的發展面向。
香港藝術家鄧國榮:「我的畫作就在『寫意』之中有個意念,所以未繪畫之前心裡有數、胸有成竹,然後繼續用『工筆』畫的細緻,精緻的技巧去完成那幅畫作。」
退休前是律師的鄧國榮擅長將國畫「工筆」畫的細膩與「寫意」畫的奔放,巧妙融合。他7歲開始在嶺南派名家鮑少游的畫苑習畫,並於1970至80年代在海外舉行畫展,甚至有加拿大的畫廊購入他20幅花鳥小品。鄧國榮:「那時候仍然是中國熱的,他們比較喜歡中國傳統的東西。因為我們中國畫沒有畫光影那些、沒有透視那些,為甚麼中國畫可以做到那種風格?所以(他們)覺得也很神奇。」
他在1970年代赴英國進修期間吸收西洋畫的元素,繼續創作,早前在一個匯聚東西、古今藝術品的博覽會,展出自己70年藝術生涯20多幅包括在絹和金箋上的繪畫作品。鄧國榮:「當時去到英國大開眼界,看到西洋畫變化那麼多,所以後來我也會企圖多做一些寫實,甚至用他們的顏色、色彩、材料、布局、構圖也有參考西畫。我也不會盲目去跟隨潮流,所以我覺得可以在創新的過程中也要保留我中國畫的風味,也不想墨守成規。」
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書畫主任(研究員)陳冠男:「在香港的畫家得益於這城市的中西交匯以及資訊的發達,他們所創作出來的不同面貌的作品,在這個城市亦有不同展示的空間、展覽或場合,令到他們展示給不同的觀眾看。」
陳冠男指,早於明代晚期中西就有藝術交流,清代廣東出口商品畫遠銷歐美。晚清廣東畫家居廉的學生高劍父,民初又與另外兩位嶺南畫派創始人先後將留學日本所得融入中國的傳統繪畫,創出「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的新面貌。陳冠男:「比如說20世紀的時候,除了嶺南畫派的畫家在香港落地生根之外,亦有很多來自江浙的畫家或後來新水墨運動來自廣州的呂壽琨,都是為這個城市的中國繪畫展現注入了很多新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