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處所購置計劃進展欠佳擬削撥款 議員歸咎程序僵化、倡「轉買為租」
【有線新聞】政府計劃購買私人處所、舖位讓社福機構提供服務,但進展欠佳,現建議將本來200億的撥款減至50億。議員歸咎政府程序僵化,亦有議員建議「轉買為租」,增加供應。
由政府購置處所用作提供福利服務計劃於2019/20年度預算案提出,撥款200億,2020年獲立法會批准。勞工及福利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截至今年3月,社署考慮了191份放售建議,最終購入5個物業、涉款2.4億。在目前財政狀況下要確保公帑運用得宜,當局建議將計劃財政承擔額由200億下調至50億,並取消158個購置目標處所列表。社聯主席管浩鳴說與政府程序有關。
管浩鳴:「這是一個政府內部程序,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僵化程序中所帶來的問題。計劃初期大家也沒想過,可能想有錢便會買到,過程當中有錢便買到,發覺買的過程當中真的不容易。你看中他、他又不看中你,甚至被人搶。以前的市況很不同,大家也清楚。以前要先交支票,政府很難做到,難道要庫房先開支票?」
勞福局說尋找合適處所有挑戰,超過一半目標物業因消防安全、高度限制等原因,不適宜用作社福用途。建議容許購買新物業用於重置沒有高度限制的福利設施,管浩鳴相信有幫助。
立法會社福界議員狄志遠批評計劃失敗,質疑金額「縮水」後更難購得物業,建議將撥款「轉買為租」。狄志遠:「倒不如將50億轉予機構,找適合地方租住五年,過渡期在政府有更多用地時才變為永久用途,這才更靈活、彈性和有實效。」
他說興建中的公共房屋區內將有5%用作福利用途,屆時可以讓福利機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