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橋/厦村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分階段發展 土拓署:引入AI管理共用路口 按車流分配
【有線新聞】土拓署早前公布洪水橋/厦村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走線規劃,有議員希望延伸走線造成環線,亦有議員關注部分路口與其他交通工具共用,會限制系統運載能力。
系統全長16公里、有3條路線,其中1號線長6公里,首階段先發展7個站,由輕鐵泥圍站向北至洪水橋物流、企業和科技區。餘下接駁至輕鐵頌富站路段,以及由屯馬綫天水圍站延伸出去到流浮山的2號線,及到元朗南新發展區3號線,下階段才推展。
新界北(民建聯)劉國勳:「在整個洪水橋新發展區中,不論在西邊或東邊,都有人在住宅居住。泥圍是否可以有接駁位,接駁洪水橋/厦村東邊住宅區?元朗南位置其實只佔3號線一部分,將來都有很多人口居住,這個系統是否可以再深入一些?我覺得在新發展區絕對有空間做到環線。」
土木工程拓展署西拓展處處長陳家豪:「會同步看區域發展和數條路線的配合,就最新發展建議審視這數條路線的安排。」陳家豪又說系統大部分設專用道路智軌或者快速公交系統都可以使用,預計每小時最高流量8,000至10,000人,與其他車輛的共用路口會使用人工智能管理交通,「會用例如影像或者其他測量方式,看路口其他道路情況,例如會不會其他私家車或者巴士較多,就分多一些時間給那些路線使用。」
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張欣宇:「看看屯元天情況有輕鐵,正正就是在路口共用路權,再加上輕鐵有些少優先,但這情況下輕鐵運力遠遠做不到其他集體運輸的效果,基本上如果不能全部專用路權,有機會真的不如行巴士。」張欣宇又說,公布的資訊較為籠統,會約見政府當局再詳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