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粵曲演繹四大美人傳奇 學者:古代審美觀蘊含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
【有線新聞】古代四大美人的故事一直成為中國詩詞戲曲的題材,有粵劇演員期望未來有更多作品向大眾呈現古代女性的形象和精神面貌,有學者指歷朝歷代的審美觀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
粵劇演員林穎施:「每一次進入我演繹的古代角色就好像穿越一樣,將古代女性與現代女性不同的故事,我們進行一個時空交錯對話。」入行10多年的粵劇演員林穎施演繹過不同朝代的經典女性角色,認為粵劇能呈現古代美人才德兼備的形象和傳奇故事。
早前她與香港中樂團合作,一人分飾四角,以粵曲唱出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玉環的故事。林穎施:「它是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也是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而粵曲(劇)的唱唸造打、手眼身法步,這些可以將古典的美、古代的女性的舉手投足好好地還原,可以將她們活靈活現地呈現觀眾。」
有學者多年研究古代歷史人物和審美,認為中國歷朝歷代的文人、史學家、說書人、戲曲作者等作品的筆下,對「四大美人」 也有不同的演繹和評價,除了美貌,是以其歷史的影響力、言行品德及知名度來釐定。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碩士課程講師賴慶芳:「《禮記》有一句『稱人之美』,這『美』就是指品德,指一個人的高尚品德,所以美不只是在外觀,而是包括內在品德,甚至『美人』這字,也不單指外表漂亮的人,是有品德、高尚品德的人,我們也稱之為美人。在《詩經》和《楚辭》裏,都有類似以『美人』指一些賢淑的君子。」
她從史料和文學作品發現中國古代對女性美的詮釋,反映了當時社會獨特的文化精神,以及對生活的想像和慾望。賴慶芳:「豐滿的身體代表富貴,所以是一個美好的象徵。宋代的人追求品格高尚,例如梅、蘭、菊、竹的四君子,而他們整體有這種傾向,所以對外在的人也傾向清秀。」她認為古代的審美觀蘊含了不少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