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小組研減開支 引入非原廠藥、內地醫療儀器 成本料減兩成
【有線新聞】醫管局成立小組研究降低開支,包括在採購藥物時引入非原廠藥,以及在內地物色藥械供應商。
公立醫院的藥物開支每年過百億元,醫管局去年成立「成本評估小組」,希望降低開支,包括與藥廠議價,當中七成藥廠願意減價,平均減幅達兩成,主要涉及癌症及慢性病的藥物,同時會引入成本較低非原廠藥,醫管局強調會確保療效與原廠藥一樣。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過往(引入的)非原廠藥比較多是用量較大例如撲熱息痛,十多年前開始新藥物種類更多,無論是癌症、罕有病還是慢性病,陸續有更多藥物過了專利權,可以把握機遇。」 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無論是印度或其他西方國家或者內地的非原廠藥,正廠藥都會跟著減價,甚至有些為了爭奪市場,會比非原廠藥更便宜。」
另一筆大開銷是購買及維修醫療儀器,上年度開支達57億元,醫管局除了繼續在歐美採購,亦積極物色內地供應商。高拔陞:「疫情時河套應急醫院比較多用內地生產儀器,效果非常理想,之後亦有派出團隊,不只是內地、亦有外國其他地方擴闊供應商來源地。始終有競爭,能夠購入好的儀器,亦可以購入價錢相宜儀器,初步見到價錢能夠減低一至兩成。」
醫管局近年引入人工智能系統協助撰寫醫療報告,以及利用大數據為處方抗生素把關,至今已經有八成報告由人工智能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