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利用跨國數據AI分析助診治 林哲玄:醫生臨床專業判斷不可取代
【有線新聞】醫學界近年增加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跨國病人數據,以革新治療方案。有醫療數據平台指,科研有助加快臨床判斷;醫生則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尚未成熟,醫者專業判斷仍然是關鍵。
醫學界一直致力拯救生命,要更快掌握及參考更多數據,為病人提供更快更新的治療方案,科技的參與愈見重要。有超運算公司與國際數據中心合作,結集本地及海外醫療數據,透過人工智能按醫學研究單位的需求,提供應用場景及分析。AiHPC首席醫療官朱永賢:「癌症的場景的話,我們做一個DNA檢測時,用剛剛醫生診斷病人的例子,我們診症時會否一個快速的病況,快速目前的藥物數據庫或目前的進行中的臨床實驗,這些病人會否有機會入組或是可以嘗試新藥。」
醫療數據平台聲稱,在人工智能協助下現時只要幾分鐘即可生成基因病變的數據分析,更有助推動跨地域的醫療合作。Equinix香港董事總經理韓祖恩:「香港醫生可能需要在美國的研究中心或是與印度一些醫院要緊密合作。我們在全球270個數據中心,多於75個領域中,所以數據的傳送不是單單在香港內。」
平台提供者強調,系統數據會通過「去識別化」處理,不會顯示病人名字等個人資料,醫學界議員亦相信足以保障病人私隱,但提醒人工智能技術目前仍未成熟,如何作出準確、適切的臨床判斷,最終責任仍然落在醫者身上。醫療衛生界林哲玄:「有些做內窺鏡幫你找瘜肉的系統或是看一張X光平片的系統,可能系統在片上圈了20個圈,但對於一個專科醫生可能有18個圈都擦除了,不用理會。實際上都是靠醫生的臨床判斷,人在這個階段是不可少的,但是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快,不會看漏一些重要信息,給不同的角度看病。」
本港兩間大學醫學院都有借助這類人工智能平台的數據進行研究,醫管局亦設有數據庫,有嚴格申請使用要求,數據送交醫療機構或學院進行研究前亦會以「去識別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