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館與國家航天局合辦展覽 展出月球背面土壤、嫦娥六號返回艙
【有線新聞】科學館與國家航天局合作,首次在香港展出月球背面土壤及嫦娥六號返回艙,展期明日開始。
這些粉狀的月球土壤,雖然細到要用顯微鏡才看得清,但就是中國人探月的一大步。今次展出的六份月球土壤有不同形態,三份由嫦娥五號採集,另外三份來自嫦娥六號,包括去年六月帶回地球的月球背面月壤樣本。
香港科學館總館長劉啟業:「是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任務,大家可以想一想,這些樣本去年六月,即一年多前仍置身於與地球距離差不多40萬公里的月球上,而且是地球看不到的月球背面,今日帶到大家面前,很難能可貴的機會。」
科學館繼2013年後再與國家航天局合辦展覽,除了月壤,還有多件國寶,包括嫦娥五號的月壤儲存罐。這個嫦娥六號的返回艙不是模型,是實物,市民可以親眼看到返回艙經歷了一系列變軌後,回到內蒙古草原前因為高溫而燒焦的痕跡。
展覧有多個互動裝置,這個重現蛟龍號潛航員2012年在7,000米深海同神舟九號航天員對話。科學館首次同時展示國家在航天、航空及航海領域的大型模型,包括一比五、高約12米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以及一比一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
香港科學館館長(展品)袁月寶:「高到太空的我們去到,深至萬米的深海我們都去到,中國科技去到很極端的地方都努力嘗試,希望展覽帶出一個訊息,中國科技在不同方向力爭上游。」
展期由星期五起至9月7日,市民可憑常設展覽廳門票進入,預計可吸引18萬參觀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