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中學疑夥內地招生享「本地生」資格 有機構指現象普遍、教育局要加強監管
【有線新聞】再有更多中學懷疑與內地機構合作在內地招收高中學生來港修讀DSE等課程,藉此以本地生身份報考大學。有立法會議員要求教育局就本地學校與境外合辦課程制訂更清晰指引。
網上流傳一份「招生簡章」,宣稱香港的慕光英文書院與上海常青藤學校採取「DSE合作辦學模式」,對象是港籍學生,由慕光提供香港學籍和課程,「常青藤學校香港校區」則負責課外DSE補習等。慕光英文書院發聲明指,資訊由第三方發布,未經常青藤學校授權。
位於青衣的明愛聖若瑟中學亦與「新東方香港教育」,去到內地宣傳,合作推出計劃,提供「DSE理科2年定製化寄宿課程」,宣稱具本地生身份保障。
內地「瀚海國際教育」亦在網上宣傳,指教育局收緊本地生定義,加劇學位競爭,與香港私校一諾中學推出「深港聯讀模式」,聲稱前幾年在深圳就讀,到最後一至兩年才來港,取得香港學籍,報考IGCSE和A-Level課程,以本地生身份入讀本港大學。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教育局要制訂更清晰指引,提醒家長警惕這些與境外合辦的課程。鄧飛:「其實有些非本地機構用內地的說法是『販賣焦慮』的感覺,即利用人才的家長覺得很緊張、不行了、你找不到學位、在香港不能插班的,你來光顧我吧。你說香港找不到高中的插班學位?大數是一定足夠。但你說是否一定要找到要傳統名校、第一組別的學校,便困難一點。」
有機構認為,這類型合辦課程現象普遍,教育局要加強監管。大灣區教育資源中心聯席主席黎子傑:「這些第三組別學校坦白說收不到學生,唯有靠內地學生、輸送學生給它,很正常的,可以讓內地幫它做推介也好,但問題是辦學團體是誰?是香港還是內地辦學團體?這方面教育局沒處理清楚。」
黎子傑建議要檢討DSE制度,方便考生在外地報考,避免爭奪本港學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