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北京故宮建院百周年 幾代人守護逾百萬件文物一世紀
【有線新聞】今年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歷經建院時的清點文物、抗日時文物南遷西移等重大事件,有曾參與相關工作的「故宮人」後代認為,憑著「故宮人」的付出和努力,這座古建築以及超過180萬件文物才得以完整保留、承傳。
一大清早,絡繹不絕的遊客沿護城河行去午門的入口。據院方統計,自2009年,每年「入宮」參觀的遊客過千萬,2019年最高峰達1,900萬人次,即使搶不到票「入宮」,宮外的護城河邊依然人頭湧湧。遊客范女士:「肯定想來,全國人民都想往這裡來。」遊客李先生:「身為中國人吧,走過來就心潮澎湃的感覺。」
歷經明清兩朝的北京紫禁城,皇家宮殿大門於1925年10月10日正式向公眾敞開,成為博物院。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當我們走進故宮可以看到這些莊嚴的古建築,它始終給我們呈現的是一個中華文化的那種厚重。」
1924年遜清皇室被逐出紫禁城後,臨時執政府攝政內閣,派員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點查清宮物品。之後組織故宮博物院,當時不少學者都參與清點工作。故宮博物院第二任院長馬衡孫子馬明:「他沒拿故宮錢,他以北大教授那時拿著北大教授的錢,在故宮裡當古物館的副館長,他對文物那是愛之深,對祖國文化保留也是關懷至愛之深。」
馬明的祖父馬衡在抗日戰爭期間接任故宮第二任院長,親自押送國寶到大後方保護,歐陽復武的爸爸歐陽道達當年亦帶同家人跟隨文物顛沛流離。故宮博物院原副研究員歐陽道達女兒歐陽復武:「他熱愛這個文物,『在我手裡管,不能讓它出事』,國土丟失都可以再收回來,文化要是損壞了你是收不來的。」
家族三代也是皇帝畫師的梁金生,祖父在清末繼承祖業不久,末代皇帝溥儀便被逐出紫禁城,祖父之後加入「清室善後委員會」,抗戰時亦與梁金生的父親穿州過省,協助文物南遷西移。梁金生亦在1979年起效力故宮,曾經主持大規模的文物清點工作,點查逾180萬件館藏。
故宮博物院顧問、文物管理處原處長梁金生:「不管是現在的『故宮人』,還是以後到故宮來工作的人,都應該堅守這種精神,就完好地保存故宮的文物,保存中華民族的一個文脈。」近年故宮不斷推進數字化轉型,包括發展虛擬故宮及線上展覽,將中國的歷史文化資源帶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