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納米物料修補骨骼 耐用堅固適用於高負荷部位 冀縮短手術、康復時間
【有線新聞】港大醫學院以納米技術研發新物料修補骨骼,團隊相信新物料耐用堅固,高負荷部位亦適用,更可望縮短手術及康復時間。
現時治療大段骨缺損手術通常要做骨移植,主要分為病人的自體骨、異體骨和「磷酸鈣人工骨」三種,但會有排斥以及耐用程度等局限。
這些白色微球可能會是出路,港大醫學院自2016年起研發「納米仿天然骨」材料,它們吸水後會增大,自動填充有缺損的骨骼,有助細胞黏合及骨組織再生,堅固同時又富彈性。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教授楊偉國:「它可以發脹、膨脹,填補空間,令骨頭重新生長得快。第二是它本身的材料與天然骨很相似,我們放了納米彈弓在裏面,令它可以有彈性。」
團隊相信「納米仿天然骨」材料適用於高負荷部位的骨骼修復,在動物身上進行過過測試,不會損害動物內臟。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黃德民:「可以應用在骨感染、骨缺損的病人,這些病人亦不是簡單的病,不是一兩日可以出院。它有自己生物降解的特質時有機會減少病人手術的次數。」
這項新技術研究成果已於《自然通訊》期刊發表。新技術已在內地獲得專利,未來會爭取通過國家藥監局的審批,展開臨床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