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大學生考察北京文化項目 了解文化保育與地方營造
【有線新聞】近年北京不少老城區透過社區更新改造,為居民提供更多公共文化空間,有京、港兩地的大學生早前到當地考察,認識地方營造和文化保育。有發展商認為將文化藝術融入社區,有助展現社區風貌。
在北京東城區這胡同裡,這座舊式四合院曾被閒置多年,2016年區內的街道辦與民間團隊合作把這裡轉型為社區文化生活館,按照院落內的傳統格局改造為不同功能和主題的空間,為居民打造藝術文化交流平台。朝陽門社區文化生活館負責人牛瑞雪:「我們應該是在全國範圍內然後第一家用藝術作為驅動力,來進行社區營造的這樣子一個團隊,然後又獲得了國家的獎勵。所以現在也有更多的像其他的空間、區域,然後甚至全國的各省市,大家也都會來學習然後來分享。」這裡經常都會舉辦不同的工作坊、社區表演,附近的街坊也可以參與策劃活動。
這16位京、港兩地本科生早前獲安排來北京考察這類以文化促進社區營造的項目,他們又去到發展商開發的項目,了解藝術和文化保育如何融入現代商業設計。第四屆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參加者戴友毅:「搞藝術如果固步自封的話,它會成為一件自娛自樂的事情。是真正需要與人產生連結,與當地、與城市產生連結,才能更好地表達出文化藝術的想法。」第四屆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參加者楊迦甯:「就是人們可能在這個地方,他會這樣子鑽來鑽去,但是他不會覺得自己真的很迷路了,他只是在這個地方多看到了點甚麼,多走了幾步路。我覺得把胡同和這種商場、商城去結合起來,我覺得就是蠻有意思,也很有北京的特色,我覺得蠻有啟發性。」
參與的發展商指,在開發朝陽區另一個商業綜合項目時亦有參考以往發展同區項目的經驗。太古地產行政總裁彭國邦:「當我們起動開發流程時,我們會了解項目所在的社區並作出回應。我們曾經重新想像『胡同』,胡同在北京很常見,我們的責任是與當地社區互動並盡力提供機會展現風貌。」
參觀學習的內容由香港一間推動創新教育的慈善機構設計,主辦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期望參加者了解更多兩地文化區的發展策略和演變,培養他們的創意思維,未來投身藝術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