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樣本含水量極低 證月球內部存在二分性
【有線新聞】中科院公布嫦娥六號帶回來的月背樣本研究成果,跟正面樣本比較是極度缺水和貧瘠,當局指有助了解月背演化歷史。
嫦娥六號去年到月球背面,即南極—艾特肯盆地採樣,盆地直徑約2,500公里,最深達到13公里,科學家推斷曾發生劇烈撞擊,所需的能量相當於原子彈爆炸的萬億倍,月球深處的物質應該會被翻到月球表面。不過研究發現月背樣本極為貧瘠,缺乏相關的物質。當局推斷出兩個可能性,一是貧瘠情況可能是月球的先天狀態,另一個可能性是撞擊事件的火山活動令物質變得極為貧瘠。
科學家亦發現月球背面的玄武岩每克水含量小於2微克,極度缺水,遠低於月球正面,證實月球與地球不一樣,內部水分布存在二分性。
嫦娥六號帶回來的樣本有1,935.3克,與嫦娥五號帶來的一起存放在中科院國家天文台,至今已分發了幾百份樣本,重量大約有十幾至二十克,給國內和國際專家研究。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春來:「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樣品都一直在按照我們的規定,在分發給全國的科學家。嫦娥五號樣品也分發給了國外的科學家去做研究了,所以有大量的科學成果都已經在不斷湧現,七月十幾號我們又會分發一批嫦娥五號樣品和嫦娥六號樣品。」
當局指研究有助首次揭開月球背面演化歷史,相關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