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AI生成患者骨骼3D影像 輻射較傳統CT掃描低九成 料明年公院可應用
【有線新聞】科大研發利用AI生成患者骨骼3D影像,相比傳統CT掃描,可減少患者接收輻射量,新技術預計明年在公營醫院應用。
在這個平台只需上載2至4張病人骨骼的X光片,不足1分鐘便能生成3D骨骼結構影像。科大研究團隊研發出利用AI建構3D骨骼模型技術,相較傳統CT掃描,新技術更快生成影像之餘,病人減少接受的輻射量最高可達99%。
研究團隊利用120病人數據同時進行CT掃描,和AI生成影像技術作試驗,結果顯示誤差僅少於一毫米。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和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小萌:「CT影像在醫療中應用非常廣範,但它有個缺點就是輻射劑量高,包括是便携性不好,沒有辦法快速的出現成像,X光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替代品,但是X光的缺點就是沒有辦法實現,三維高清成像,我們的技術通過AI的呈現,剛好彌補了X光的缺陷。」
AI生成3D影像後,醫生可以更快更易設計病人需要的植入物。不過有骨科醫生表示,新技術目前未能完全取代CT掃描。骨科專科醫生謝龍峰:「病理上的診斷,除了骨科的變形、退化之外,還有其他例如感染、腫瘤等需要其他適切的影像檢查,例如是磁力共振,掃描加顯影等以達致其他作用,電腦掃描現階段不能完全被取代。」
研發團隊期望新技術縮短公立醫院輪候CT掃描時間,預計明年推展至公營醫院應用。